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调查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Lambert提出的语言态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态度的情感性因素、认知性因素和行为性因素三个维度出发,采用问卷的直接调查法,分析影响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因素。分析得出,影响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有效因素为年龄、是否为华裔、HSK等级、来中国前及来中国后学习汉语的时间。东南亚留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情感、认知与行为性成分评价总体上表现出:情感性成分>认知性成分>行为性成分。东南亚留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情感、认知与行为性成分评价存在一定的反差,分析认为这与学习者的惰性有关,致使其主观情愫与实际行动产生偏离。
  关键词:东南亚 留学生 语言态度 背景因素
  一、引言
  语言态度是人类语言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1-3]。Gardner&Lambert认为语言态度主要由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行为性成分三个因素组成。
  国内对汉语语言态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语言态度进行研究。如沈依青[4]认为年轻中国人对说英、汉变语的同一说话者所持有的看法,并非判断者对说话者本人的评价,而是一种社会态度。倪传斌等[5]认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至少包括情感及地位因素两个方面。刘明男[6]分析认为年龄、国籍、汉语水平、华裔和汉语学习时间为有效因素,而性别则是无效因素。刘聪聪[7]对泰国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研究发现长期学习汉语的学生其相关性最强,其次是中期学生。本文以Lambert提出的语言态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态度的情感性因素、认知性因素和行为性因素三个维度出发,采用问卷的直接调查法,分析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包括被试者的个人背景资料和语言态度两部分内容,在参考倪传斌[5]和于佳薇[8]问卷的基础上,结合东南亚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与行为性成分三个因素为基础来设计问题。问卷选项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测验中的反向题目采用负向记分法。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华侨大学(泉州校区)东南亚留学生联络人发放给华侨大学(泉州校区)东南亚各国留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3份,回收率93%。删除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88份。
  (三)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所有问卷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背景情况统计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被试者的个人背景资料表现为:被试者年龄集中在19~25岁之间,以19~21岁(占比63.6%)尤为显著;被试者华裔多于非华裔,被试者的HSK水平集中分布在五级和六级两个等级;来中国前和来中国后学习汉语的时间方面,被试者均主要集中在两年以上,均可反映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
  (二)影响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1.年龄对语言态度的影响
  分析可知,四个年龄段中,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随着被试者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的态势。究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智更加健全,认知更加理性,行为更加成熟,对汉语语言态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性成分的评价亦随之提升。四个年龄段的东南亚留学生被试者均呈现出汉语语言态度的情感性成分评价最高、认知性成分评价其次、行为性成分最低。
  2.是否为华裔对语言态度的影响
  东南亚留学生中华裔汉语语言态度的情感、认知、行为性评价均高于非华裔。这是由于华裔留学生有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受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对汉语的语言态度自然优于非华裔留学生。纵向看,东南亚留学生无论是否为华裔,其情感、认知性成分评价均在4(同意)以上,高于行为性成分:4(同意)以下。
  3.HSK等级对汉语语言态度的影响
  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的评价总体上随着其HSK等级的增高而提升。究其原因在于,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得越深入、掌握得越精湛和HSK等级越高,其对汉语的好感越强烈,认知评价越好。纵向看,HSK各等级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情感、认知性成分评价均高于行为性成分评价。没有参加过HSK考试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并不比参加过HSK考试的东南亚留学生差,相反,没有参加过HSK考试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的情感、认知性成分评价均高于4(同意),行为性成分评价(3.97)也接近4(同意),仅次于评价最高的六级学生。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华侨大学对东南留学生是否参加过HSK考试无强制性要求。
  4.来中国前学习汉语的时间对汉语语言态度的影响
  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随着其来中国前学习汉语的时间呈现出“高—低—高”的趋势。这是由于人在开始接收一种新的语言、文化时,由于新鲜感、趣味性,对目的语言、文化的态度相对较高;但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学习者遇挫,需要适应期,在这段时期,学习者对目的语言、文化的态度将出现下降趋势;随着学习的深入,评价进一步萎缩;而经过适应期,学习者对目的语言的态度将再度回升,呈现平稳的态势。来中国前学习汉语各个不同时间阶段的东南亚留学生其汉语语言态度的三个方面总体上呈现出情感性成分评价>认知性成分评价>行为性成分。
  5.来中国后学习汉语的时间对汉语语言态度的影响
  东南亚留学生语言态度的情感、认知、行为性成分评价因来中国后学习汉语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显著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态势。这与来中国前各个不同阶段学习汉语时间对东南亚留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走势一致,依次出现“新鲜期—适应期—重振期”。来中国后与来中国前学习汉语的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具有一致性。
  四、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有效因素有年龄、是否为华裔、HSK等级、来中国前学习汉语及来中国后学习汉语的时间。其影响总体表现为:被试者年龄越大,对汉语的语言态度越良好;拥有华裔背景的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相对较好;HSK等级越高,语言态度越好,但是否参加过HSK考试与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并非正向关系,无直接关联;来中国前及来中国后学习汉语的时间对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均呈现“高—低—高”的影响走势,但各个阶段的时间点分布不同。东南亚留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情感、认知与行为性成分评价总体上表现出:情感性成分>认知性成分>行为性成分。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人学出版社,1993.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01).
  [4]沈依青.语言态度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1997(02).
  [5]倪传斌,王志刚,王际平,姜孟. 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4).
  [6]刘明男.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5).
  [7]刘聪聪.泰国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及其相关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8]于佳薇.关于韩国学生汉语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及其相关性的调查[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杜康佳,女,福建泉州华侨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甄士隐和贾雨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他们代表着不同人生际遇下不同的自我选择,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士人心态的深刻反思与儒道互补思想的思考。就二人人生经历而言,甄士隐更多地代表着中国道家文化引导下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但在某些阶段还是带有儒家士子的鲜明特征;贾雨村的宦海沉浮之路则更多的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追求。“一甄一贾”,即“亦真亦假”,表明了一种不可调和的互补与矛盾
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最广为人知的一篇散文作品,他出色的写作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异常优美的书中世界,文中的意境描写如同在仙境漫游,字字句句蕴藏着诗情画意,将朱自清的喜爱与欣喜之感表达得淋淋尽致,实乃现在散文的楷模。  关键词:意境美 立意新 画面美 色彩美  很久一段时间以来,现代的散文家在作品中,都执著地追求着散文的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就是指将自身的感情放置在一个虚拟的场所里,被营造出一个或
摘要:传统文化塑造了特定区域的人的意志、情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以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点,重点论述了中原地区形成文化自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研究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到让传统音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有效保护。  关键词:传统音乐 文化自觉 文化产业  中原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丰富,是人们个人情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摘要:巴金的《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缩影,通过深入刻画封建大家庭的历史,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描写年轻人的生活与爱情的同时,也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赞扬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觉醒与反抗精神。成功地塑造出一批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文学人物。  关键词:人物形象 悲剧 叛逆  《家》呈现了一个大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支离破碎的过程,表面上看是在描写一个具
摘要:“美”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让人活得快乐、幸福。而中国美学能使人以审美的、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使乏味的琐事也变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美让人陶醉之时可以抵制外物的诱惑,可以培养起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爱”与“敬”的感情,从而可以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拓展胸襟、提升境界的作用。无论一个人是否了解“美”,它对于现实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美学 生活 启示  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