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自吹自擂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被拉进过某个故乡的同学微信群,正筹备同学会。看大家聊着聊着,变成了传统相声《夸住宅》:住无锡城区的先发言,然后依序出来住无锡太湖边的、住南京的、住苏州的、住上海闸北的、住上海静安的……两个住海外的出来后,群里沉默了一会儿,《夸住宅》告一段落。之后,就变成了夸孩子。
  人常说,人是缺啥吆喝啥。譬如古代扬州盐商,有钱缺文化,便格外喜欢请清流读书人来捧场。读书人也很配合,出席酒宴、帮腔作诗,帮着揄扬族谱,不一而足。这类活做得好,就是扬州八怪;做寒碜点,就是《红楼梦》里的帮腔清客:詹光、单聘人之类了。
  但凡是个人,都会多少扭曲一点现实,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然而也不尽然。人更多是越不自信,越需要外界的肯定。许多性格比较敏感的,纵使已经成就卓越,还是会对批评或赞美锱铢必较、一触即跳,也是如此。比如罗曼·罗兰就写,有一次,达芬奇在街上被人围着要解释问题,看米开朗琪罗正好经过,达芬奇就劝大家去问米开朗琪罗,那意思本来是捧他博学多知来着,但米开朗琪罗就不乐意了,觉得达芬奇这是看不起他,撂了几句狠话就走了。人的自傲与自卑,真也是很难测量的。
  英语里,对自尊和自我中心分得很清。前者越多越好,后者就没那么正面了。一般说来,健康的自尊源于对自己成就相对理性的认知,以便为自己的行动提供动力。而一般过于自我中心的人,对自我的认知建立在情感上,于是很容易导致傲慢、易怒、听不得批评、拒絕沟通、受不得侮辱,甚至会放大别人对自己的恶意。
  倒也不奇怪:毕竟人类大多数心理机制,都是进化来自我保护的。所以但凡是个人,都会多少扭曲一点现实,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所以许多表现得狂傲的人,往往内心还很自卑:因为没什么可以支撑自己很强的底气,所以就只能靠自我中心来保护自尊。于是很容易发生下面的情况:“我得有点什么来保护自尊→那我有什么呢?→不管我有什么,我得把这个吹上天才行!”
  孩子年少时,除了家境外没啥好吹,只好吹学习成绩,吹在学校里的各色成就,来博得优越感。这种行动在成年人来看,很容易觉得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但你也没法怪他们:孩子们没啥可自夸的嘛。到上社会了,可以吹成就了,于是攀比薪水,攀比单位,攀比手机,攀比情侣漂亮不漂亮。因为自己的时间都投注在这些上了,总得攀比一下才够本。到有一定社会经验了,攀比房子、车子、伴侣、孩子、孩子就读的幼儿园小学大学;攀比自己旅游过的地方、新买的奢侈品,等等。到年老了,社会地位已经到天花板了,那就攀比孩子吧。孩子的成就,孩子的收入,甚至孩子的孩子,孙子有多聪明,等等。当然,到攀比孙子的年龄了,就也要顺便攀比下自己的某些素质:还能下楼遛弯呢,血压特别正常,各种指数特别平衡……
  通常人能够拿来吹嘘的,并不都是当时最有价值的,但往往是自己投入精力之后得回的。所以人为了保护自尊,总得竭力说服他人(与自己):我牺牲了那么多得回的这个,是有价值的。若不这么想,大概就真过不去了吧?
  所以,看到他人格外用力地自吹自擂时,年轻气盛的人会去打击一下子—— 因为那也可以获得点优越感,顺便保护自己的自尊。但年纪长一些的或更有同理心的人,大概会平静一点。因为,或多或少,每个我们能察觉到的“用力自夸”,背后都多少怀着这类心思:“我为了这玩意也付出了很多,如果还不能拿来获得点羡慕,真不知道我为啥付出这么多!”
  (选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要】 语文科目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项功能,引导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掌握和运用语言,促进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有个明确的认识,然后探索相应的有效培育路径,要创建良好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空间,都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围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 同人和封建保守派之间互相攻击批判,极为正常。但后来在新文化运动内部也产生矛盾以致后来分裂,多少让人们觉得有些惋惜,而当事者在某些问题上的处置不当,也许就成为以后矛盾激化的种子。当然,无论其思想观念如何一致、目标如何趋同,他们之间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矛盾。而传统的同窗、同门和同乡关系,就常常对此产生深远复杂影响,且有时会迫使个人为了群体利益放弃个人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新课改进程的加快,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初中阶段,学困生的增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影响。微课作为一种教育补救手段,逐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运用,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学困生课后的学习补救。基于此,本文将展开对微课补救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效果的探讨。   【关键词】 微课补救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 学困生 
【摘要】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知识“源泉”,以生动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折纸为载体,可以很好地开展几何知识教学。   【关键词】 数学活动 折纸 几何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9-082-01  前言  折纸充满了探索与发现,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经历困难和考验
【摘要】 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看名著的兴趣并不浓,也难以把整本书看完。本文针对此现状,根据自己一线的工作实践,探索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途径,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利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二、与学生商议制定阅读计划,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三、灵活多样的导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养成自觉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
【摘要】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针对高中地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起到些许价值。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盖叫天对于练功的另一要求,就是要持之以恒。不管风霜雨雪,寒来暑往,练功是不能间断的。有些藝人在未成名的时候倒还能守住这个原则,一成了名,便不大热心了,练也练,但不是苦练:“我小时候苦过了,现在总算功成名就,应该享享福了,好在我有了根基,不上台便罢,若上台,只要稍微练两下子,准能对付的。”盖叫天却不是这种想法。谁也不能说盖叫天不是功成名就吧,然而,他说:“功夫岂能荒得的么?就说我,一年难得唱几天戏,
江宁织造官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七月二十三日病逝,身后留下了巨额亏空,一是他负责的江宁织造衙门亏空9万余两白银,同时兼任两淮巡盐御史任上亏空23万多两白银,合计白银32万余两。据苏州织造李煦汇报康熙皇帝,曹寅临死前跟他说:“无资可赔,无产可变,身虽死而目未瞑。”其哀痛异常,“伏枕哀鸣”。  经查史料,康熙五十一年江南地区最好的米每石只要8钱银子,当时曹寅所亏欠钱款可以购买40多万石上好
父亲邓广铭是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非常特别。父亲在他的学术生涯中,遇到了对自己一生学术道路影响最大的三位前辈学者:胡适、傅斯年和陈寅恪。深受三位大师的影响,父亲一直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的那种学风。  傅斯年将父亲引上学术道路  父亲在其自传的第一句话就说,“我出自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家庭。”父亲中学上的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为师范不要学费,还有补贴,所以穷人家的孩子都希望能上师
【摘要】 主题教学是目前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相比任务驱动教学,英语主题教学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英语主题教学,与文化紧密相联,节日故事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围绕我镇开展的市课题《一带一路节日文化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驱动下,展开了以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课堂实践研究,研究发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主题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主题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