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探析

来源 :体育博览·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ong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以及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决定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这就向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高等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课程改革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校体育工作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教学思想、内容、方法等一系列与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入手,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创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新局面。但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高校体育课程依然存在着诸如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创新性,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等问题。本文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及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2002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把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部分,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了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目标。《纲要》中对两个目标进行了整体性的概述: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落实以及课程评价的进行。我们只有加深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才能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从《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目标反映了时代的需求、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并不强。作为指导思想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评的,但是《纲要》中的目标只是笼统的提出了一些要求,例如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都是很难通过一定的测评手段来做出判断是否为体育课程导致的。这就使得在具体的体育课程实践中,课程目标难以操作。尽管《纲要》已经颁布了很久,高校的体育教育依然是实行“单元式专项课”这种以体育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也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凭项目的学习环境、难易程度等作为选择锻炼的依据。体育的教育功能没能全面的体现出来,使得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其他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都不能很好的发展,自我科学锻炼能力至今也还是学生体育能力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2、课程指导思想陈旧,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实行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进步,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传统教育模式或许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潮中,原国家教委在1997年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学校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但是学校体育教育却始终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学校体育思想是教师主体论,它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审视学校体育,或者说从教育者角度和社会需求来规范学校体育并形成固定模式。在学校体育过程中,教育的对象只能按照教育者既定模式去做才被认可,这就从根本上束缚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的发展。尽管如此,现阶段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依旧强调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强、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被忽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人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3、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
  高校体育是使学生由基础教育到高级教育转折的关键阶段,虽然从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国内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在内容上还是中学的延续,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大部分的体育教学内容都是在重复着入门或初级的专项教学,学生接受的依旧是的跑、跳、投、球类、竞技为主线的项目教学的重复。课程内容缺乏体育卫生保健、养生理论、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等体育外延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文化内涵的教育,企图转变学生的体育理念是很困难的。这种创新性的缺乏,也就影响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文化素养及人生价值认识的培养教育。
  4、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课程建设三个方面。但是现阶段的课程评价还是停留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的形式,根据体育教师对照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打分。虽然很多的高校企图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的方式寻求更好的课堂教学,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种结果为重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表现为过分强调客观化和量化评价。课程评价除了教师的教学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等等。这种单纯以最终的成绩作为一个判断的标准评价形式不仅单一,同时也缺乏了科学性,对一些非技能类素质,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受到质疑。终结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使得过程的评估被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生平时学习缺乏积极性,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限制了课程内容的发展,不利于课程的创新和改革。
  二、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1、更新体育课程观念,加强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多以纯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学生在学习上更多的表现为被动学习的形式,这使得一些学生不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挫折感,从而影响他们的健身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出将大、中、小体育课程教学连贯起来的,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规划,将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者之间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向快乐体育、健身体育并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的转变。学校通过多种运动、娱乐、健身手段的结合,将高校的体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多的创造条件和机会,比如开展健身俱乐部,提供更多的体育设施和场所,举办各种比赛等鼓励学生参加课堂以外的各种身体活动,并将其纳入到课程考核之中,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中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的体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达到以追求生活乐趣为宗旨的全民健身目标。
  2、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发展新型课程
  单一的运动技能为主线的体育课程内容,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同时因为个体差异性,部分学生不能达到课程要求从而丧失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不可否认,学生在运动技术技能方面也需要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以不失去兴趣为基础的,如果按照严格的运动标准要求,则只能是得到相反的效果。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进行调整,加入更多趣味的内容,使得学生有更多兴趣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重视习惯和意识的培养,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除了传统的三大球、小球、田径、健美操等课程外,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尽可能多的开设一些未得到充分发展的课程,比如:跆拳道、太极拳、防身术、体育舞蹈、瑜伽、棋牌类、台球、野外生存等学生兴趣浓厚的项目,使学生能找到最适合自身锻炼的方式,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此外应该多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将体育教学设计,简易的运动处方,营养学,保健学,体育欣赏等与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不仅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还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简易的制定适合自身健康的运动处方,指导身边的人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对营养保健等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发展,而且也能将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联系起来,使学生离开高校以后,不仅能健康的锻炼,还能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3、改革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实现评价模式多元化,科学化
  课程评价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时,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像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定性的特征,是难以量化的,忽视这些指标,教育评价则缺乏了科学合理性。对课程效果的评价应由重运动成绩转向重全面发展,教师不再单一根据学生运动成绩的结果进行评价,而是通过学生参加理论考试的成绩、素质测试情况、课内外出勤情况、学生学习进步幅度、参加指导、组织社会体育的情况等多方面制定相对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标准,采用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估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把过程的评估纳入评价内容,充分利用评价来调动、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实现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专项不同等级的测试,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运动能力。一方面证书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学生获得能力证书,在今后的择业中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这种课程评价方式,将体育教育与学生未来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三、结论
  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研究和实践虽然已有些成效, 但还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定位、内容选取、教学方式等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的会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效果,以及整个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回避这些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方法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依据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全民加深计划的要求,从长远的目标做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型,形成客观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把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做得更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
  [2]李刚,赵运玲.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0
  [3]任西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J].西安建大科技,2006;1
  [4]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5]文有良.对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些设想[N].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