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可见,问,对学生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通过参与研究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关注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下面结合课题研究,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敢问、善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给学生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 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
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现以我在教学“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复习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对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课上,我给出了这样一个背景资料“如果给定一个椭圆 ,给出一条直线 ”,我问学生“根据所给背景资料,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在这一开放、宽松的环境下,提出了很多的联想,现列举如下:
生1:椭圆的焦点.
生2:“a”“b”(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值等.
针对这一请况,学生的联想偏离了教学目标,我就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引导“学生,能不能把椭圆和直线放在一起联想?”
生3:作图.
生4: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有几种等.
如果是这一类有探讨价值的联想,我就因势利导,顺势追问“如果你是教师,你希望你的学生知道什么?你想问一个怎样的问题?”
虽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层次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学习的气氛很浓烈,平时不开口的学生也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使学生会思考、解决问题
“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另一方面是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教师善于“问”,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问”;只有教师善于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障布疑,只有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才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导数的几何意义”一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2008年在奥运会高台跳水运动中,t秒时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是
h(t)=-4.9t2+6.5t+10(单位:m),求运动员在t=1 s时的瞬时速度,并解释此时的运动状态;在
t=0.5 s时呢?”又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一节课中,我在进行课件演示前提出问题“ ①观察追踪动点M得到的轨迹形状.②观察两条线段|PF|和|PC|长度的变化和关系 .”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揭示了本节课研究的主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三、适时评价引导,提升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诱导,使学生由无疑可问到敢于质疑,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必由之路,但不是最终目标.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但是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评价呢?教师的评价必须是明确的,即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教师不能逃避评价.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和表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地考虑问题.如果回答错了,要明确指出其回答是错误的,但教师要考虑到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注意方式和方法.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总之,一定要进行评价,并且要做到评价的有效性.
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关注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刻化,越来越活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或从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挖掘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敢问、善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给学生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 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
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现以我在教学“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复习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对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课上,我给出了这样一个背景资料“如果给定一个椭圆 ,给出一条直线 ”,我问学生“根据所给背景资料,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在这一开放、宽松的环境下,提出了很多的联想,现列举如下:
生1:椭圆的焦点.
生2:“a”“b”(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值等.
针对这一请况,学生的联想偏离了教学目标,我就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引导“学生,能不能把椭圆和直线放在一起联想?”
生3:作图.
生4: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有几种等.
如果是这一类有探讨价值的联想,我就因势利导,顺势追问“如果你是教师,你希望你的学生知道什么?你想问一个怎样的问题?”
虽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层次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学习的气氛很浓烈,平时不开口的学生也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使学生会思考、解决问题
“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另一方面是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教师善于“问”,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问”;只有教师善于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障布疑,只有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才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导数的几何意义”一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2008年在奥运会高台跳水运动中,t秒时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是
h(t)=-4.9t2+6.5t+10(单位:m),求运动员在t=1 s时的瞬时速度,并解释此时的运动状态;在
t=0.5 s时呢?”又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一节课中,我在进行课件演示前提出问题“ ①观察追踪动点M得到的轨迹形状.②观察两条线段|PF|和|PC|长度的变化和关系 .”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揭示了本节课研究的主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三、适时评价引导,提升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诱导,使学生由无疑可问到敢于质疑,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必由之路,但不是最终目标.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但是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评价呢?教师的评价必须是明确的,即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教师不能逃避评价.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和表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地考虑问题.如果回答错了,要明确指出其回答是错误的,但教师要考虑到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注意方式和方法.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总之,一定要进行评价,并且要做到评价的有效性.
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关注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刻化,越来越活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或从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挖掘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