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源头,也是文学巨匠曹雪芹的故乡。
位于南京长江路与碑亭巷的交界口,在原址上重建,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江宁织造府”,是曹雪芹家族在南京的遗迹。根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曹雪芹就诞生于江宁织造府内,生父曹顒,生母马氏,曹雪芹乃曹顒之遗腹子。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卒于北京西郊,享年48岁。
曹家几代都在江南做官。曹寅的父亲曹玺做了21年的江宁织造;曹寅做了4年的苏州织造,做了21年的江宁织造,同时又兼做了4次两淮巡盐御史;他死后,他的儿子曹顒接着做了3年的江宁织造;曹顒死后,曹頫又接着做了13年的江宁织造。曹家祖孙三代4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雪芹家族自康熙二年
曾祖曹玺起开始定居南京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一名尔玉,字完璧,约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病逝于南京。
曹玺“少好学,沉深有大志”,“读书洞彻古今,负经济才,兼艺能,射必贯札。”(康熙二十三年末刊《江宁府志》卷十七《曹玺传》)在政治、军事、文史和艺术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才能,清军入关时,曹玺已20多岁,亲身参加了进击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的战争。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曹玺随睿亲王多尔衮出征山西大同,戡平姜骧叛乱有功,“拔入内廷二等侍卫,管銮仪事,升内工部”。康熙二年(1663年),“特简督理江宁织造”。(康熙二十三年末刊《江宁府志》卷十七《曹玺传》)从此,曹雪芹家族开始定居南京。
江南地区自隋唐以来,就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全国的重要粮仓。明代在南京、苏州、杭州3处设织造局,各置提督太监一人,其任务表面上是监制皇家丝帛用品,实际兼有察访监视性质。清废除派遣太监,另在内务府司员内简派3处织造。原定3年一更代,康熙二年(1663年),始定专差久任。清廷派遣其心腹家奴曹玺以特殊身份坐镇江南,不仅令其为皇室内织造绸帛绫缎,供奉山珍海味和文物古董,更有令其监视江南官场、考察南方民情、沟通满汉民族感情、笼络南方士大夫等多方面的作用。曹玺在南京22年,忠实地秉承并执行了清廷的意旨,为清王朝在江南地区的巩固作出了一定贡献。
曹玺就任江宁织造后,清除历年积弊,“官自和买,市无迫胥”,“创立储养幼匠法,训练程作,遇缺即遴以补”。江南连年灾荒,曹玺“捐俸以赈,倡导协济,全活无算。郡人立生祠碑颂焉”。(康熙二十三年末刊《江宁府志》卷十七《曹玺传》)
康熙年间,曹玺曾两次进京陛见,“天子面访江南吏治,乐其祥剀,赐蟒服,加正一品,御书‘敬慎’匾额。”可见康熙对曹玺吏治江南的功绩是首肯的。
曹玺在文学、经学方面具有相当的功力,在艺术方面亦有相当的修养。据《江宁织造曹玺进物单》(见《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他一次就“贡进”了南唐、宋、明名贵书画13件,还有大量古董工艺品,既可见其为主子之享乐竭尽忠诚,又可见其艺术鉴赏力之非同寻常。曹雪芹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精湛的素养,这是他能创作《红楼梦》的基本条件,其素养的获得与其家庭对艺术的爱好和祖先艺术才能的传承有密切的关系,而这方面至少从曹玺时就开始了。
袁枚《随园诗话》记载了曹寅
在南京时的谦谦君子形象
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楝亭。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初七生于北京。康熙六年(1667年),随父曹玺南下,在江宁织造署度过了他的童年。曹玺除亲自督责曹寅、曹宣兄弟读书外,还聘请了明代遗民马相伯为蒙师,曹寅在此严格的教育下,才智很早就得到发展,7岁已能分辨四声,“束发即以诗词经艺惊动长者,称神童。”(见《楝亭诗钞》卷首顾景星《荔轩草序》)
青年时代的曹寅,文武兼长,博学多能而又风姿英绝。曹寅曾在《楝亭词钞别集》、《女冠子·忆旧》中这样描绘自己的形象:“凤子,凤子,似我翩翩三五少年时。满巷人抛果,羊车欲去迟。”
博学多能的曹寅,论其诗,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谓其诗出入于白居易、苏轼之间。论其书,曹寅曾自称:“不恨不如王右军,但恨羲之不见我。”(引自《病起弄笔戏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全唐诗》共900卷,收集了2200多名诗人的48000多首诗,卷帙浩繁、写刻精细、校勘严谨,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功不可没。
织造衙门,是顺治初年内院大学士洪承畴奏准的,其任务为按年制办御用、赏用缎锦及织锦文告与采办青蓝布匹。原来任务是很简单的,但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曹寅任江宁织造以后的奏折来看,其任务就完全不同了。除了本身制缎购布的任务以外,另加了许多的特殊差使,而这些差使又是异常机密和重要的。因此,借用现代的名词来说,曹寅是康熙皇帝派驻江南的“特使”,李煦(苏州织造,曹寅的内兄)也是这种“特使”之一。他们的机密任务和他们曾经做过的事,从他们的奏折来看,其中最重要的要算是安抚江南民心,特别是注意搜集民间反清复明的言行。
曹寅的奏折有10厘米宽、20厘米厚,这密折从江宁到北京,骑马传递大约要20多天,上面密奏的内容是除了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许看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二十五日,曹寅奏明太祖洪武陵塌陷,折云:“恐谣言流播讹传失真,有廑宸衷,合先奏闻。”朱批:“知道了,此事奏闻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闲话写奏折来。”七月十五日曹寅又奏报云:“扬州、镇江各地传闻……小人之谈。纷纷不一,臣随回省往看……实因日久土松所致,并无他故……遂守陵人役将宝城开放三日,许百姓纵观,咸知讹缪,至今遂无异说,随后已经填平打扫干净。再一念贼憎已经授首,群黎莫不举手称庆,从此穷阎富户,俱无晓夜之虞,咸感颂皇仁有加无已。”
由此可见,康熙君臣心目当中的江南士民,一举一动都不免是与反清复明运动有关联的,尤其是舆论的动向,更是康熙所关注的,也是曹寅、李煦所极力搜求的。
搜求反清复明的情报只是消极的一面,也可以说是曹寅、李煦工作的一部分。另一项重要的积极的任务就是按月呈报江南各地晴雨录及米麦棉丝收成情形,并将京城发下的御稻推广、种播于江南一带。康熙皇帝意为,风调雨顺,收成丰足,人民自然安居乐业,当然就不会引起故国之思而造反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月初一,曹寅奏折云:“臣到江宁,访问有自浙江、苏州来者,俱云百姓安堵如常,米价亦不昂贵,无不知皇上为百姓忧水旱,为百姓诛盗寇,宸衷焦劳,尽皆感激,沦肌浃髓。臣随云:‘汝等受皇上如此之恩,知皇上如此为汝等焦劳,何以不踊跃争上钱粮谨守法度?’前年山东饥民感激皇恩云:‘宁饿死不作贼,去年之旱未甚于之前,汝等何以谣言纷扰,不尊法度?内外不安?汝等如此报答,可谓极尽忠孝矣!’所有苏浙之人尽皆愧侮无语。”
在曹寅给康熙的密奏中,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粮食问题如收成、米价,社情民意问题如疫病、民情以及官吏贪廉,都是康熙所关心的。在没有各种地方性媒体的时代,这些秘密渠道传输的情报也算是一种“内参”了,通过这些“内参”,康熙皇帝可以对各地实情“明察秋毫”。
曹寅在南京任职期间,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地位而稍有放纵,相反,他严于律己,关心人民疾苦,待人至诚。袁枚《随园诗话》记载曹寅在江宁织造时:“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耳目。’”一代谦谦君子之词,令人肃然起敬……
曹寅为救江宁知府一命
在康熙面前叩头致血流满面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功臣、官僚士大夫和中下级军官都以胜利者自居,到处嫖妓,骚扰市井,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为了整顿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朱元璋下令在南京闹市区兴建了16座大型酒楼,内置官妓,供他们玩乐,严令他们不许再到社会上胡作非为。如今这16座酒楼大都毁灭无存,惟南市楼街以楼名保留至今(今在评事街中段)。
明朝十六楼“浸淫闾里三百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陈鹏年做江宁知府时,认为这种糜俗非消除不可,于是将这些供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的酒楼强行关闭,还将南市楼改为讲堂,“命父老于每月朔望之日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此,南市楼这条街便改名为讲堂大街。时任两江总督的阿山与江宁知府陈鹏年本来就有隔阂,借机以“建亭于南市楼,月朔讲圣谕,为大不敬”的罪名,向康熙皇帝上奏,结果陈鹏年被定为死罪。颇得民心的陈鹏年被打入监狱后,引起了市民的强烈不满……
是时,曹寅与陈鹏年并非故旧知交,但陈鹏年为官清廉,受民爱戴。曹寅为救陈鹏年一命,在康熙面前为他说情,说到激奋时,竟免冠叩头,触阶有声,致头破,血流满面……在场的李煦(曹寅的内兄,时任苏州织造)见状,怕他因此触怒康熙,连忙在他身后拽他的衣服欲制止,曹寅竟不理会,继续叩头,且触阶有声,请求免陈鹏年一死,让人看到了曹寅刚直不阿的感人一面……
最后,康熙被曹寅的冒死直谏所动,遂下令将陈鹏年无罪释放,并调任北京武英殿修书。
康熙评价曹顒长得魁梧,
拿起笔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
曹顒和曹頫是曹雪芹的父辈。曹雪芹的好友爱新觉罗·敦诚《西松堂集》卷一《寄怀曹雪芹沾》自注:“雪芹曾随先祖寅织造之任。”故曹雪芹应是曹寅之孙,曹顒之子。因曹顒早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病死,实际上对他负教养职责的只能是曹頫。
曹顒(1689—1715),字孚若,小名连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生于北京,五十三年(1714年)因进京染疾,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病逝,年仅27岁。曹顒出生时其父曹寅已32岁,年过而立,始得麟儿,故名之曰“连生”,以祈多男,又为取学名“顒”。曹顒两岁时,即随父曹寅南下,在苏州、南京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由于其父自幼精心培育,曹顒在文武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康熙4次南巡均驻跸江宁织造府,对少年曹顒颇为赏识喜爱。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月,曹寅次女入京嫁为某王子妃,曹寅向康熙帝报告:“臣有一子,今年即令上京当差,送女同往,则臣男女之事毕矣。”(《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第56件)但曹顒进京之后,未即当差,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四月初十,方始引见。23岁的曹顒由于康熙的特殊照顾未令当差。当年冬十一月,曹顒育有一子,次年春二月,曹寅携曹顒及新生孙儿返回南京。
曹顒在任上的奏折今已发现者有20多件,虽然其中大部分系请安、奏报到任及晴雨录,但有两折甚可注意,其一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初四的《曹寅之子连生奏曹寅故后情形折》,这篇长达500多字的奏折不仅向康熙倾诉了曹家世代对主子的忠诚,追叙了曹寅逝世前的情况还特地提到了曹寅的亏欠,叩谢康熙帝特命李煦代管盐差一年以补亏欠的“圣恩”,措词得体、简练详备,充分表现出曹顒的奏章文才。
虽曹顒有经世之才,却不幸短命而死,未能一展抱负,重兴曹家,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冬,曹顒进京述职,即染重症,康熙“日遣太医调治,寻卒。上叹息不置”。(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曹玺传》)并对曹顒作了如下评价:曹顒系朕眼看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看起来生长得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第111件)。
从康熙的评价可以看出曹顒的才能、品质均很出色,曹顒因享年不永,无所建树。
曹頫“恭请万岁圣安”的折子
遭到雍正没头没脑
的训斥和臭骂
曹頫,字昂友,号竹居,曹宣第四子(曹宣为曹玺之子,嫡出,曹寅的弟弟,与曹寅为同父异母兄弟)。
曹頫大概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至三十七年(1698年)之间生于北京,幼时即由伯父曹寅带到南京抚养。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曹顒病故,在康熙的直接主持下,曹頫过继为曹寅嗣子,并补放江宁织造,给予主事之职。
雍正五年(1727年)底,曹頫因骚扰驿站离职受审,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下令江南总督范时绎查抄曹頫家产,次年曹家离开南京回京。自此,曹雪芹家族在南京将近60年的生活宣告结束。
曹頫是曹雪芹的嗣父,对少年曹雪芹负有教养之责。曹氏家族从曹頫开始衰落,曹家的抄没对曹雪芹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曹頫少年时期生活在南京、扬州一带,由精通理学和文艺的伯父曹寅亲自教养,颇受曹寅的称誉,被其称为“多才”,寄以“成材”、“承家”之希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谕令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家家产,那么,查封曹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雍正知道父皇与曹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当初,这几任织造有恃无恐地大把捞钱,引起了朝野上下不少议论。
据故宫档案记载,曹頫“恭请万岁圣安”的折子遭到雍正一顿没头没脑的训斥和臭骂:“朕安,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来;你若作不法,凭谁不能与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亲王之外,竟不可再求一人拖累自己。为什么不拣省事有益的做,做费事有害的事?因你们向来混账风俗惯了,恐人指称朕意撞你,若不懂不解,错会朕意,故特谕你。若有人恐吓诈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名声,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不下了。特谕。”这番“特谕”使曹頫不寒而栗……
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传谕查封曹頫家产:“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伊倘感激朕成全之恩,理应尽心效力。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蒙蔽,有违朕恩,甚属可恶!着行文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固封看守,俟任织造官员隋赫德到彼之后办理。伊闻织造官员易人时,说不定要暗派家人到江南送信,转移家财。倘有差遣之人到彼处,着范时绎严拿,审问该人前去的缘故,不得怠忽!钦此。”
曹頫被罢官、抄家时,曹雪芹约十三四岁,按理,曹雪芹是目睹了当时抄家的情形的,《红楼梦》中贾府的最后破败,正是曹雪芹家族彻底败落的艺术再现。
曹頫戴60斤重枷号示众
两年,官至三四品的
亲兄无一援手相助
从雍正五年(1727年)底起,曹頫被查抄、革职、枷号,曹寅一支开始衰败,从南京回到北京。但是曹頫获罪对整个曹氏家族的命运并无决定性的影响,曹氏家族在雍正王朝仍然相当显赫。
曹頫的同胞亲兄长曹顺(曹寅之弟曹宣的长子,曹頫为曹宣第四子)任骁骑参领兼佐领,官衔三品,又在内务府兼任郎中之类的职务;曹頫的堂叔曹宜(曹玺的弟弟曹尔正之子,与曹宣为堂房兄弟,曹頫称其堂叔)从六品护军校提升为鸟枪护军参领,官衔也是三品,还被派出监视雍正的政敌;曹頫的堂兄曹欣(曹宜之子)则任茶房总领,二等侍卫兼佐领,官衔虽是四品,却是雍正皇帝的亲信近臣。总之,他们都是深得雍正信任的亲贵。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审理达7个月之久的曹頫骚扰驿站案结案,曹頫被革职,“应分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当时,曹頫在北京、南京的产业均赏给了隋赫德,故已“无银可赔,无产可变”,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交纳了一百四十一两,尚欠三百两有零”,于是,按例,枷号追赔,到次年七月仍在枷号中。在“百年望族”的曹氏家族之内,竟没有一个人愿意慷慨解囊,救援曹頫,与当年曹寅动辄以千金助人之豪举,简直无法相比。如果曹頫的亲属也穷愁潦倒,那还可以理解,在那“三年知县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王朝,官至三四品的朝廷显贵拿出三百两银子,就像《红楼梦》中王熙凤所说,不过是抖点屑子而已。可他们竟忍心看着手足弟兄、自家亲骨肉戴着60斤重枷号,示众两年有余!关系如此亲近的亲属被枷号示众,乃是整个家族的奇耻大辱,曹顺等竟不肯援之以手,乃是极其不仁不义的行为。
直至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曹頫仍在枷号之中,曹家亲骨肉的这种冷漠势利,乃至落井下石,使曹雪芹开始对所谓的“人伦至亲”有了新的认识。家庭的变故犹如一支无形之手,揭开了封建时代最为神圣的“君”“亲”之真相。
虽然官衔至三品的曹顺系庶出,曹頫乃嫡出,但按封建宗法规定,同父异母兄弟还是亲兄弟,这就是说曹頫的两个身为贵官的亲兄不肯为亲弟弟解囊,垫付三百两银子以拯救其出水火,宁可让其身陷囹圄,枷号示众。从这一事实亦可看出,这些亲骨肉之间以往感情交恶的程度。
曹雪芹身处的就是这样一个内部矛盾盘根错节、年深月久的封建宗法家庭,曹氏家族的成员正如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探春所形容的那样:“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曹氏家族在乾隆八年(1743年)前全面衰败,与其内部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应该有直接的关联,曹雪芹也运用自己家族的素材这样处理了小说中贾家的最后结局。文
位于南京长江路与碑亭巷的交界口,在原址上重建,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江宁织造府”,是曹雪芹家族在南京的遗迹。根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曹雪芹就诞生于江宁织造府内,生父曹顒,生母马氏,曹雪芹乃曹顒之遗腹子。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卒于北京西郊,享年48岁。
曹家几代都在江南做官。曹寅的父亲曹玺做了21年的江宁织造;曹寅做了4年的苏州织造,做了21年的江宁织造,同时又兼做了4次两淮巡盐御史;他死后,他的儿子曹顒接着做了3年的江宁织造;曹顒死后,曹頫又接着做了13年的江宁织造。曹家祖孙三代4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雪芹家族自康熙二年
曾祖曹玺起开始定居南京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一名尔玉,字完璧,约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病逝于南京。
曹玺“少好学,沉深有大志”,“读书洞彻古今,负经济才,兼艺能,射必贯札。”(康熙二十三年末刊《江宁府志》卷十七《曹玺传》)在政治、军事、文史和艺术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才能,清军入关时,曹玺已20多岁,亲身参加了进击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的战争。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曹玺随睿亲王多尔衮出征山西大同,戡平姜骧叛乱有功,“拔入内廷二等侍卫,管銮仪事,升内工部”。康熙二年(1663年),“特简督理江宁织造”。(康熙二十三年末刊《江宁府志》卷十七《曹玺传》)从此,曹雪芹家族开始定居南京。
江南地区自隋唐以来,就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全国的重要粮仓。明代在南京、苏州、杭州3处设织造局,各置提督太监一人,其任务表面上是监制皇家丝帛用品,实际兼有察访监视性质。清废除派遣太监,另在内务府司员内简派3处织造。原定3年一更代,康熙二年(1663年),始定专差久任。清廷派遣其心腹家奴曹玺以特殊身份坐镇江南,不仅令其为皇室内织造绸帛绫缎,供奉山珍海味和文物古董,更有令其监视江南官场、考察南方民情、沟通满汉民族感情、笼络南方士大夫等多方面的作用。曹玺在南京22年,忠实地秉承并执行了清廷的意旨,为清王朝在江南地区的巩固作出了一定贡献。
曹玺就任江宁织造后,清除历年积弊,“官自和买,市无迫胥”,“创立储养幼匠法,训练程作,遇缺即遴以补”。江南连年灾荒,曹玺“捐俸以赈,倡导协济,全活无算。郡人立生祠碑颂焉”。(康熙二十三年末刊《江宁府志》卷十七《曹玺传》)
康熙年间,曹玺曾两次进京陛见,“天子面访江南吏治,乐其祥剀,赐蟒服,加正一品,御书‘敬慎’匾额。”可见康熙对曹玺吏治江南的功绩是首肯的。
曹玺在文学、经学方面具有相当的功力,在艺术方面亦有相当的修养。据《江宁织造曹玺进物单》(见《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他一次就“贡进”了南唐、宋、明名贵书画13件,还有大量古董工艺品,既可见其为主子之享乐竭尽忠诚,又可见其艺术鉴赏力之非同寻常。曹雪芹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精湛的素养,这是他能创作《红楼梦》的基本条件,其素养的获得与其家庭对艺术的爱好和祖先艺术才能的传承有密切的关系,而这方面至少从曹玺时就开始了。
袁枚《随园诗话》记载了曹寅
在南京时的谦谦君子形象
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楝亭。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初七生于北京。康熙六年(1667年),随父曹玺南下,在江宁织造署度过了他的童年。曹玺除亲自督责曹寅、曹宣兄弟读书外,还聘请了明代遗民马相伯为蒙师,曹寅在此严格的教育下,才智很早就得到发展,7岁已能分辨四声,“束发即以诗词经艺惊动长者,称神童。”(见《楝亭诗钞》卷首顾景星《荔轩草序》)
青年时代的曹寅,文武兼长,博学多能而又风姿英绝。曹寅曾在《楝亭词钞别集》、《女冠子·忆旧》中这样描绘自己的形象:“凤子,凤子,似我翩翩三五少年时。满巷人抛果,羊车欲去迟。”
博学多能的曹寅,论其诗,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谓其诗出入于白居易、苏轼之间。论其书,曹寅曾自称:“不恨不如王右军,但恨羲之不见我。”(引自《病起弄笔戏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全唐诗》共900卷,收集了2200多名诗人的48000多首诗,卷帙浩繁、写刻精细、校勘严谨,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功不可没。
织造衙门,是顺治初年内院大学士洪承畴奏准的,其任务为按年制办御用、赏用缎锦及织锦文告与采办青蓝布匹。原来任务是很简单的,但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曹寅任江宁织造以后的奏折来看,其任务就完全不同了。除了本身制缎购布的任务以外,另加了许多的特殊差使,而这些差使又是异常机密和重要的。因此,借用现代的名词来说,曹寅是康熙皇帝派驻江南的“特使”,李煦(苏州织造,曹寅的内兄)也是这种“特使”之一。他们的机密任务和他们曾经做过的事,从他们的奏折来看,其中最重要的要算是安抚江南民心,特别是注意搜集民间反清复明的言行。
曹寅的奏折有10厘米宽、20厘米厚,这密折从江宁到北京,骑马传递大约要20多天,上面密奏的内容是除了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许看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二十五日,曹寅奏明太祖洪武陵塌陷,折云:“恐谣言流播讹传失真,有廑宸衷,合先奏闻。”朱批:“知道了,此事奏闻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闲话写奏折来。”七月十五日曹寅又奏报云:“扬州、镇江各地传闻……小人之谈。纷纷不一,臣随回省往看……实因日久土松所致,并无他故……遂守陵人役将宝城开放三日,许百姓纵观,咸知讹缪,至今遂无异说,随后已经填平打扫干净。再一念贼憎已经授首,群黎莫不举手称庆,从此穷阎富户,俱无晓夜之虞,咸感颂皇仁有加无已。”
由此可见,康熙君臣心目当中的江南士民,一举一动都不免是与反清复明运动有关联的,尤其是舆论的动向,更是康熙所关注的,也是曹寅、李煦所极力搜求的。
搜求反清复明的情报只是消极的一面,也可以说是曹寅、李煦工作的一部分。另一项重要的积极的任务就是按月呈报江南各地晴雨录及米麦棉丝收成情形,并将京城发下的御稻推广、种播于江南一带。康熙皇帝意为,风调雨顺,收成丰足,人民自然安居乐业,当然就不会引起故国之思而造反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月初一,曹寅奏折云:“臣到江宁,访问有自浙江、苏州来者,俱云百姓安堵如常,米价亦不昂贵,无不知皇上为百姓忧水旱,为百姓诛盗寇,宸衷焦劳,尽皆感激,沦肌浃髓。臣随云:‘汝等受皇上如此之恩,知皇上如此为汝等焦劳,何以不踊跃争上钱粮谨守法度?’前年山东饥民感激皇恩云:‘宁饿死不作贼,去年之旱未甚于之前,汝等何以谣言纷扰,不尊法度?内外不安?汝等如此报答,可谓极尽忠孝矣!’所有苏浙之人尽皆愧侮无语。”
在曹寅给康熙的密奏中,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粮食问题如收成、米价,社情民意问题如疫病、民情以及官吏贪廉,都是康熙所关心的。在没有各种地方性媒体的时代,这些秘密渠道传输的情报也算是一种“内参”了,通过这些“内参”,康熙皇帝可以对各地实情“明察秋毫”。
曹寅在南京任职期间,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地位而稍有放纵,相反,他严于律己,关心人民疾苦,待人至诚。袁枚《随园诗话》记载曹寅在江宁织造时:“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耳目。’”一代谦谦君子之词,令人肃然起敬……
曹寅为救江宁知府一命
在康熙面前叩头致血流满面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功臣、官僚士大夫和中下级军官都以胜利者自居,到处嫖妓,骚扰市井,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为了整顿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朱元璋下令在南京闹市区兴建了16座大型酒楼,内置官妓,供他们玩乐,严令他们不许再到社会上胡作非为。如今这16座酒楼大都毁灭无存,惟南市楼街以楼名保留至今(今在评事街中段)。
明朝十六楼“浸淫闾里三百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陈鹏年做江宁知府时,认为这种糜俗非消除不可,于是将这些供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的酒楼强行关闭,还将南市楼改为讲堂,“命父老于每月朔望之日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此,南市楼这条街便改名为讲堂大街。时任两江总督的阿山与江宁知府陈鹏年本来就有隔阂,借机以“建亭于南市楼,月朔讲圣谕,为大不敬”的罪名,向康熙皇帝上奏,结果陈鹏年被定为死罪。颇得民心的陈鹏年被打入监狱后,引起了市民的强烈不满……
是时,曹寅与陈鹏年并非故旧知交,但陈鹏年为官清廉,受民爱戴。曹寅为救陈鹏年一命,在康熙面前为他说情,说到激奋时,竟免冠叩头,触阶有声,致头破,血流满面……在场的李煦(曹寅的内兄,时任苏州织造)见状,怕他因此触怒康熙,连忙在他身后拽他的衣服欲制止,曹寅竟不理会,继续叩头,且触阶有声,请求免陈鹏年一死,让人看到了曹寅刚直不阿的感人一面……
最后,康熙被曹寅的冒死直谏所动,遂下令将陈鹏年无罪释放,并调任北京武英殿修书。
康熙评价曹顒长得魁梧,
拿起笔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
曹顒和曹頫是曹雪芹的父辈。曹雪芹的好友爱新觉罗·敦诚《西松堂集》卷一《寄怀曹雪芹沾》自注:“雪芹曾随先祖寅织造之任。”故曹雪芹应是曹寅之孙,曹顒之子。因曹顒早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病死,实际上对他负教养职责的只能是曹頫。
曹顒(1689—1715),字孚若,小名连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生于北京,五十三年(1714年)因进京染疾,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病逝,年仅27岁。曹顒出生时其父曹寅已32岁,年过而立,始得麟儿,故名之曰“连生”,以祈多男,又为取学名“顒”。曹顒两岁时,即随父曹寅南下,在苏州、南京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由于其父自幼精心培育,曹顒在文武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康熙4次南巡均驻跸江宁织造府,对少年曹顒颇为赏识喜爱。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月,曹寅次女入京嫁为某王子妃,曹寅向康熙帝报告:“臣有一子,今年即令上京当差,送女同往,则臣男女之事毕矣。”(《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第56件)但曹顒进京之后,未即当差,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四月初十,方始引见。23岁的曹顒由于康熙的特殊照顾未令当差。当年冬十一月,曹顒育有一子,次年春二月,曹寅携曹顒及新生孙儿返回南京。
曹顒在任上的奏折今已发现者有20多件,虽然其中大部分系请安、奏报到任及晴雨录,但有两折甚可注意,其一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初四的《曹寅之子连生奏曹寅故后情形折》,这篇长达500多字的奏折不仅向康熙倾诉了曹家世代对主子的忠诚,追叙了曹寅逝世前的情况还特地提到了曹寅的亏欠,叩谢康熙帝特命李煦代管盐差一年以补亏欠的“圣恩”,措词得体、简练详备,充分表现出曹顒的奏章文才。
虽曹顒有经世之才,却不幸短命而死,未能一展抱负,重兴曹家,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冬,曹顒进京述职,即染重症,康熙“日遣太医调治,寻卒。上叹息不置”。(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曹玺传》)并对曹顒作了如下评价:曹顒系朕眼看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看起来生长得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第111件)。
从康熙的评价可以看出曹顒的才能、品质均很出色,曹顒因享年不永,无所建树。
曹頫“恭请万岁圣安”的折子
遭到雍正没头没脑
的训斥和臭骂
曹頫,字昂友,号竹居,曹宣第四子(曹宣为曹玺之子,嫡出,曹寅的弟弟,与曹寅为同父异母兄弟)。
曹頫大概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至三十七年(1698年)之间生于北京,幼时即由伯父曹寅带到南京抚养。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曹顒病故,在康熙的直接主持下,曹頫过继为曹寅嗣子,并补放江宁织造,给予主事之职。
雍正五年(1727年)底,曹頫因骚扰驿站离职受审,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下令江南总督范时绎查抄曹頫家产,次年曹家离开南京回京。自此,曹雪芹家族在南京将近60年的生活宣告结束。
曹頫是曹雪芹的嗣父,对少年曹雪芹负有教养之责。曹氏家族从曹頫开始衰落,曹家的抄没对曹雪芹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曹頫少年时期生活在南京、扬州一带,由精通理学和文艺的伯父曹寅亲自教养,颇受曹寅的称誉,被其称为“多才”,寄以“成材”、“承家”之希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谕令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家家产,那么,查封曹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雍正知道父皇与曹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当初,这几任织造有恃无恐地大把捞钱,引起了朝野上下不少议论。
据故宫档案记载,曹頫“恭请万岁圣安”的折子遭到雍正一顿没头没脑的训斥和臭骂:“朕安,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来;你若作不法,凭谁不能与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亲王之外,竟不可再求一人拖累自己。为什么不拣省事有益的做,做费事有害的事?因你们向来混账风俗惯了,恐人指称朕意撞你,若不懂不解,错会朕意,故特谕你。若有人恐吓诈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名声,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不下了。特谕。”这番“特谕”使曹頫不寒而栗……
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传谕查封曹頫家产:“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伊倘感激朕成全之恩,理应尽心效力。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蒙蔽,有违朕恩,甚属可恶!着行文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固封看守,俟任织造官员隋赫德到彼之后办理。伊闻织造官员易人时,说不定要暗派家人到江南送信,转移家财。倘有差遣之人到彼处,着范时绎严拿,审问该人前去的缘故,不得怠忽!钦此。”
曹頫被罢官、抄家时,曹雪芹约十三四岁,按理,曹雪芹是目睹了当时抄家的情形的,《红楼梦》中贾府的最后破败,正是曹雪芹家族彻底败落的艺术再现。
曹頫戴60斤重枷号示众
两年,官至三四品的
亲兄无一援手相助
从雍正五年(1727年)底起,曹頫被查抄、革职、枷号,曹寅一支开始衰败,从南京回到北京。但是曹頫获罪对整个曹氏家族的命运并无决定性的影响,曹氏家族在雍正王朝仍然相当显赫。
曹頫的同胞亲兄长曹顺(曹寅之弟曹宣的长子,曹頫为曹宣第四子)任骁骑参领兼佐领,官衔三品,又在内务府兼任郎中之类的职务;曹頫的堂叔曹宜(曹玺的弟弟曹尔正之子,与曹宣为堂房兄弟,曹頫称其堂叔)从六品护军校提升为鸟枪护军参领,官衔也是三品,还被派出监视雍正的政敌;曹頫的堂兄曹欣(曹宜之子)则任茶房总领,二等侍卫兼佐领,官衔虽是四品,却是雍正皇帝的亲信近臣。总之,他们都是深得雍正信任的亲贵。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审理达7个月之久的曹頫骚扰驿站案结案,曹頫被革职,“应分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当时,曹頫在北京、南京的产业均赏给了隋赫德,故已“无银可赔,无产可变”,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交纳了一百四十一两,尚欠三百两有零”,于是,按例,枷号追赔,到次年七月仍在枷号中。在“百年望族”的曹氏家族之内,竟没有一个人愿意慷慨解囊,救援曹頫,与当年曹寅动辄以千金助人之豪举,简直无法相比。如果曹頫的亲属也穷愁潦倒,那还可以理解,在那“三年知县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王朝,官至三四品的朝廷显贵拿出三百两银子,就像《红楼梦》中王熙凤所说,不过是抖点屑子而已。可他们竟忍心看着手足弟兄、自家亲骨肉戴着60斤重枷号,示众两年有余!关系如此亲近的亲属被枷号示众,乃是整个家族的奇耻大辱,曹顺等竟不肯援之以手,乃是极其不仁不义的行为。
直至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曹頫仍在枷号之中,曹家亲骨肉的这种冷漠势利,乃至落井下石,使曹雪芹开始对所谓的“人伦至亲”有了新的认识。家庭的变故犹如一支无形之手,揭开了封建时代最为神圣的“君”“亲”之真相。
虽然官衔至三品的曹顺系庶出,曹頫乃嫡出,但按封建宗法规定,同父异母兄弟还是亲兄弟,这就是说曹頫的两个身为贵官的亲兄不肯为亲弟弟解囊,垫付三百两银子以拯救其出水火,宁可让其身陷囹圄,枷号示众。从这一事实亦可看出,这些亲骨肉之间以往感情交恶的程度。
曹雪芹身处的就是这样一个内部矛盾盘根错节、年深月久的封建宗法家庭,曹氏家族的成员正如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探春所形容的那样:“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曹氏家族在乾隆八年(1743年)前全面衰败,与其内部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应该有直接的关联,曹雪芹也运用自己家族的素材这样处理了小说中贾家的最后结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