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讨论式学习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在学生学习新知、理解新知的疑难点、掌握新技能以及知识的交融运用过程中展开讨论,能够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中消化新知、化解疑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培养他们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式学习;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078-01
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学生在和谐、宽松、开放、张扬的学习氛围下,必定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何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每一节新授课都需要讨论,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困惑,或者新授内容与已有知识在表面看有冲突或矛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位学生共鸣的问题,显然新知识生长点往往更切合讨论式学习。
例如,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出示例题9.6÷0.16,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能否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懂得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把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内化为技能。
二、在理解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思维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会提出问题即质疑。质疑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关键,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什么地方有困惑,产生困惑的原因又是什么。而一个教学有技巧的教师会在恰当的时候设置思维障碍,引发认知冲突。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的难点便是纵横知识交错中的一个关节点,要求教师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点把难点化解于无形,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如在教學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时,教师出示算式:57 288 43=(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式学习;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078-01
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学生在和谐、宽松、开放、张扬的学习氛围下,必定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何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每一节新授课都需要讨论,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困惑,或者新授内容与已有知识在表面看有冲突或矛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位学生共鸣的问题,显然新知识生长点往往更切合讨论式学习。
例如,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出示例题9.6÷0.16,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能否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懂得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把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内化为技能。
二、在理解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思维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会提出问题即质疑。质疑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关键,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什么地方有困惑,产生困惑的原因又是什么。而一个教学有技巧的教师会在恰当的时候设置思维障碍,引发认知冲突。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的难点便是纵横知识交错中的一个关节点,要求教师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点把难点化解于无形,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如在教學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时,教师出示算式:57 288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