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在课堂内,功夫在课堂外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hunzhao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要上一节生动高效的品德课,笔者认为功夫必定在课堂之外,课前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精彩。
  一、资料收集,扩充课堂容量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它的教学内容涉及法律、自然常识、历史、地理、文学等,光靠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巨大的信息量会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如果能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课前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好跟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再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这样会大大扩充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升素养。如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化解家庭矛盾,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在教材中安排有诗文欣赏——《母亲的手》,旨在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母亲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扩充,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父母、关于家庭的诗文,在课堂上跟大家分享。学生在收集、诵读、分享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受到感染,明白父母的种种不容易以及对子女的爱护,从而帮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换位思考,并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教学《悲壮的古炮台》一课时,由于鸦片战争发生的年代离学生较远,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如英国人把鸦片销往中国的目的,鸦片对国民的祸害,林则徐销烟的故事,以及在鸦片战争中中国蒙受的巨大损失。课堂上,学生收集到的一张张让人热血沸腾的图片,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串串充滿屈辱的割地赔款数字,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深深明白“贫穷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迸发出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情怀。课前预习中有效的收集,补充了教材的留白,让学生在40分钟内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有助于领悟知识,有助于升华情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
  二、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形式应“侧重于有学生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中应设计以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自主构建社会知识,探究学习方法,提升生活经验。假如这些教学活动加入学生自行设计的元素,那么效果将大大提升。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分组让学生参与设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如三年级《走进残疾人》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不容易,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分开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预习任务是设计一个小活动,活动内容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同学们通过对残疾人生活的观察和了解,设计出有“盲人过马路”“单手穿衣”“聋哑人的心声”等活动,课堂上,在各个小组长的组织下,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残疾人生活太不容易了,以后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学生的体验代替了老师的说教,教学效益大大提升。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小维权岗》一课,老师为了加强同学们的维权意识,给出“小明买鞋后发现货不对板,老板拒绝退款”的案例,设计了模拟法庭活动,课前老师跟同学们一起预习,做好模拟活动方案,成立若干小组,如法官小组,律师小组,还有原告、被告角色,各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通过家长或学校法制副校长组织相关材料,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堂上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学生在模拟法庭活动中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一次又一次地发问与辩论,法律常识大大增加,维权意识大大增强。
  三、问题探究,延伸课堂宽度
  在品德与社会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材料变得鲜活,学习环境更加开放,学习方式变得自主、灵活,学习评价更加全面;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品德教材中选择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渠道了解学习内容,探究未知的问题,并以学定教,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也最大限度地延伸课堂的宽度。如粤教版六年级上册《蓝色的星球》一课,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分组进行“陆上运输和海上运输的优劣分析”“海水蔬菜的启发”等探究性的预习,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将翻阅大量资料,并会结合人类生存环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互相讨论中也会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最后形成探究报告,有这样的预习作为支撑,大大拓宽了品德课堂的维度。又如在粤教版四年级《靓汤飘香》一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对“广东人为什么喜欢煲汤”进行探究,学生会通过采访大人,了解各种煲汤原材料的功效,了解春夏秋冬煲的汤水有什么不同,最后得出结论,广东人喜欢煲汤是跟广东的水土气候有关,汤水成为广东人调理身体的一种手段,也是表达对家人关爱的方式。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会增加对家乡风土习俗和风土人情的了解。
  一节精彩的品德课,功夫往往在课堂之外。老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让这一环节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成为高效课堂的起跳板。
  编辑 段丽君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是人生的基石,“六年影响一生”。小学教育最应该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和宽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帮孩子播种美好梦想的种子。“有梦有行才有远方。”这也是临沂第三实验小学师生形成的课程建设共识。在形成全校大的课程共识后,着手开发设计德育系列课程。  关键词:课程;学生;梦想  我们把小学六年划分为三个学段,一年级刚入学的半年为入学学段,六年级的最后半年为毕业学段,中间为常规
摘 要: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且创造力应该从小培养,这就要求小学教育提高对创造力的重视。在小学课程中,科学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科学教学工作者应科学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创造力;科学教学;培养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这也给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
(四川省简阳市三岔镇中心小学)  摘 要:古诗词的绝美,在于凝练,在于音律,在于意境,更在于生活。它是中华文化最具智慧和价值的代表典范。如何在古诗词阅读中营造适宜古典文韵之美的课堂氛围,继而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古诗词的渴望?下面借文学大家王国维先生的境界三喻,即“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试图从文法境界中寻得一剂良方,借
摘 要:当今社会,压力开始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学生也不例外。对小学生来说,因为发育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面对诸多压力的同时往往会引发心理问题。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病态与弱点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而是更多地转到如何让心理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提出几点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教育的措施,仅供参考
摘 要: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强调要发展英语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除了课堂,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同样需要考虑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在英语作业布置上落实呢?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灵动”作业,能更好地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从而提高孩子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灵动”作业;“自主性”作业;“实践性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摘 要:体态律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通过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唤起音乐的本能,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了体态律动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中呈现出的问题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植根于国外先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态律动还处于
(广东省龙川县廻龙镇中心小学)  侧面描写,顾名思义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也就是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文章内容更生动感人,中心更明确突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侧面描写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相辅相成,相生相合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四年级第七册《观潮》课文中,前三段正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最后一段则从
摘 要:小学生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而童话作为启蒙教育,对小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本中的童话只是简单地讲解,却忽视了小学生的需求,使童话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义。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进行了反思,指出了童话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旨在发挥童话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童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
摘 要:美术课是小学教学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美术课并不被重视,特别是在农村,家长和老师只重视考试科目,对于美术都是敷衍了事,学生对美术认知也不深,没有兴趣,但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小学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兴趣;有效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
摘 要: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腦思考的过程。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从思维导图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课前预习环节的应用、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应用三个层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思维导图;发散性思维;品德与社会  在教育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思维科学手段的发展,思维和知识的可视化手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