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可以说离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任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设想都难以变成现实,这是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可以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师实现人身价值、追求职业理想的必然要求。一所学校要实现超常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它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应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并能持续发展专业能力和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进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在课堂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
一、以读书为载体,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为自身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使自己从“原来的一桶水”上升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在这种交流、反思中,产生新观念、新智慧、新知识、新沉淀、新资源,也在这样的循环过程当中,推动自身的进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几个转变:
(一)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重心要放在如何凸显学生主体性方面,要重点体现三点:一是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二是要设计学生对文本问题的发现、生成以及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预设与生成要统一,要以问题提出、问题对话、问题解决为行动主线。只要教学设计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就会有效促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为实施有效、高效教学奠定最基本的行动基础。
(二)由“控制者”向“引领者”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有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教师角色转换是基础,师生关系转型是关键。教师要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教师不仅有时候要当好课堂教学的“导演”,而且应该当好学生的“配角”,师生及学生之间应在平等自由条件下发表见解、商讨问题,形成全班学生及师生间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别人创造表现、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的风气,这种和谐、平等、民主、健康的教育氛围是有效、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由此可见,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能够合作、充满善意、交往和谐、自然真实的师生关系,才能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搭建有效平台。
(三)由“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型
以对话教学为课堂平台,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灌输和传递。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育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超越传统,研究如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本,创新和选择灵活多样的、走向多元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对话中心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高效课堂教学。
(四)由“提示型教学方法”向“自主型教学方法”转变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是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从“提示型教学方法”向“自主型教学方法”转变;二是要引导教师选择与创新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在一个“活”字上下功夫;三是要引导教师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要与自己的理念、知识、能力、风格、个性相适应,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方法,创造独有的课堂教学“自我”。
二、以教学反思为手段,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加强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在反思中寻求发展。成功的教师倾向于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在反思中,我们学会了理性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而工作更像探索的科学家,不再只是辛勤的耕耘者。教师的成长仅有“经验+反思”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要抓住教学片段、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活动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分析、解剖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教学反思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更促进了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意识的加强,从而提升自身内涵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反思的作用:
(一)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融合,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反思,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因为他在否定、批判的同时,会产生新想法(新措施、新途径),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能力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学反思后的教学决不会照本宣科,而是在真正领会教材意图和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教学方式科学、教学手段高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就会大大的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教学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以及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能得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宜性,也能知道自己教学过程中某些不当做法,这样便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调整,教学效果也就能得到有效提高,使自身教学质量得到总体的提高。
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开展教学反思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理论解读中反思
理论知识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的作用,教师在实践中往往发现不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困惑的状态。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教师真正理解教学的意义,启迪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理性智慧,改进教学实践。因此,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必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帮助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写教学反思笔记等文字材料,在记载积累中反思
通过撰写课堂观察、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札记、教育教学随笔、教学日记、研究案例和教学博客等,随时将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感受,或者教学行动研究过程中反思的心路、结果和心得,用文本的形式予以记录和表达,是促进教学反思水平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手段。
一、以读书为载体,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为自身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使自己从“原来的一桶水”上升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在这种交流、反思中,产生新观念、新智慧、新知识、新沉淀、新资源,也在这样的循环过程当中,推动自身的进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几个转变:
(一)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重心要放在如何凸显学生主体性方面,要重点体现三点:一是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二是要设计学生对文本问题的发现、生成以及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预设与生成要统一,要以问题提出、问题对话、问题解决为行动主线。只要教学设计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就会有效促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为实施有效、高效教学奠定最基本的行动基础。
(二)由“控制者”向“引领者”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有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教师角色转换是基础,师生关系转型是关键。教师要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教师不仅有时候要当好课堂教学的“导演”,而且应该当好学生的“配角”,师生及学生之间应在平等自由条件下发表见解、商讨问题,形成全班学生及师生间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别人创造表现、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的风气,这种和谐、平等、民主、健康的教育氛围是有效、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由此可见,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能够合作、充满善意、交往和谐、自然真实的师生关系,才能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搭建有效平台。
(三)由“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型
以对话教学为课堂平台,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灌输和传递。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育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超越传统,研究如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本,创新和选择灵活多样的、走向多元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对话中心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高效课堂教学。
(四)由“提示型教学方法”向“自主型教学方法”转变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是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从“提示型教学方法”向“自主型教学方法”转变;二是要引导教师选择与创新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在一个“活”字上下功夫;三是要引导教师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要与自己的理念、知识、能力、风格、个性相适应,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方法,创造独有的课堂教学“自我”。
二、以教学反思为手段,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加强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在反思中寻求发展。成功的教师倾向于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在反思中,我们学会了理性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而工作更像探索的科学家,不再只是辛勤的耕耘者。教师的成长仅有“经验+反思”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要抓住教学片段、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活动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分析、解剖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教学反思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更促进了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意识的加强,从而提升自身内涵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反思的作用:
(一)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融合,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反思,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因为他在否定、批判的同时,会产生新想法(新措施、新途径),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能力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学反思后的教学决不会照本宣科,而是在真正领会教材意图和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教学方式科学、教学手段高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就会大大的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教学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以及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能得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宜性,也能知道自己教学过程中某些不当做法,这样便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调整,教学效果也就能得到有效提高,使自身教学质量得到总体的提高。
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开展教学反思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理论解读中反思
理论知识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的作用,教师在实践中往往发现不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困惑的状态。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教师真正理解教学的意义,启迪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理性智慧,改进教学实践。因此,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必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帮助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写教学反思笔记等文字材料,在记载积累中反思
通过撰写课堂观察、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札记、教育教学随笔、教学日记、研究案例和教学博客等,随时将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感受,或者教学行动研究过程中反思的心路、结果和心得,用文本的形式予以记录和表达,是促进教学反思水平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