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类比推理教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sentS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提倡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引进一系列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类比推理教学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类比推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
  一、建立联系,学习新知
  鉴于高中数学的特殊性,其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且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学生无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难以理清学习思路的.教师应掌握数学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在课前找出各单元、各课时之间的关联性,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点之间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并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讲“平面的基本性质”时,某教师提出问题:不共面的四个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进一步引出新知识,无形之中建立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该教师通过平面几何定理及概念:假使直线a∥直线b,直线b∥直线c,则直线a∥直线c,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类比,推理得出立体几何图形α∥β,而β∥γ,可知α∥γ.在此基础上,该教师将难度加大,让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两条始终处于平行状态的直线,被另外一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平面呢?有学生答道:假使两个平面始终处于平行状态,且均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汇,同位二面角是相等的.学生可以根据以上结论的解答方式,掌握解题技巧,轻松解决如下问题:任意三角形均包含一个内切圆、一个外接圆,由此可知,任意一个四面体,均包含一个内接球、一个外接球.该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进行内在比较,类比推理,得出新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牢记知识重点.
  教师应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内在涵义,缩短讲解时间,给学生时间思考与探究,找出数学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重点.
  二、整合知识,灵活运用
  在数学课堂中灵活运用类比推理,可有效整合各类知识,系统地划分与总结各单元、各章节及各课时内容,避免造成各知识点的混淆,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例如,在讲“向量的概念及表示”时,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共线向量定理——假使a是非零向量,则b与a要共线的必要条件为存在一个且为唯一的实数λ,得出b=λa”进行类比推理得出,假使x1、x2为同一个平面中却不共线的两个向量,则该平面中任何一个向量a,仅有一对实数,即为μ与λ,使a=λx1 μx2.然后,该教师让学生梳理“共线向量”、“平面向量”的一系列知识,引导其对“空间向量”进行分析与探讨,并要求学生上台以板书的形式进行演示.分组讨论后,有学生主动请缨,推理得出:假设空间向量设为y1、y2、y3,且三个空间向量不共面,p作为任意空间向量,有且只有唯一的有序实数{a、b、c},可得p=ay1 by2 cy3.该教师以此类比推理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了“共线、平面、空间三大向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促使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自主解题,不再局限于教师对数学知识重点的讲述,要求教师带动学生发挥想象,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利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注重提问的连贯性,在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巧用类比推理,将知识点罗列出来,使其一目了然,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二面角的有关概念”时,某教师提出问题:在公路边,为了有效防止滑坡,常用石块砌筑护坡斜面,且使其与水平面互成角度,反映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该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聚精会神地聆听并思考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引出二面角的相关概念.教师结合“二面角即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构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围绕“角的概念”进行类比及推理,角是由平面内出发的两个射线构成的图形,则可推理出二面角则是由空间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构成的图形,通常设为α-β-γ.该教师利用“角”与“二面角”的相似性,将两者进行对比,使二面角的相关概念更加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重视问题的系统性与引导性,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结合学生的实情,灵活运用类比推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在英国英格兰西北部的兰开夏郡,有一所优秀的私立小学.该校的校训是:“爱学习,会学习.”可以看出来,该校把热爱学习和善于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2014年7月,校长瑞秋·汤姆森和老师艾米·伯基特,在向六年级毕业生发放成绩单的时候,特地附上了一封充满关爱与鼓励的信--《分数并不意味着一切》.这封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学:  这次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单,我们现在发放给你.  对你的成绩我们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绿色生活理念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在现实生态环境的驱使下形成的,也是顺应新课标改革要求的体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积极参与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
网络环境为课堂教学方式的拓展和创造提供了条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也无法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不利影响.网络环境下实现对初中数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参与  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版高中化学教材无论是在编撰还是在知识结构上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作为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导致有些教师过于侧重理论讲解,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氧的主要特征着手,分析氧化还原反映的本质及其产物,要求高中学生死记硬背,并附加大量的课外练习题,学生缺乏思考,仅依赖于瞬时记忆记住表象,缺乏深入理解,更不能将氧化还原反应灵活地应用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