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上不能随便“忽悠”学生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rwz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悠”一词来源于北方一带的俗语,本字是“胡诱”,胡乱诱导和欺骗的意思。经过大众媒体的不断传播演绎,“忽悠”一词已成为欺骗、糊弄人的代名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指传授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可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不时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错误,造成了负面的教学效果,形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反省、沉思。
  案例一: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有一些桃子,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好呢?
  生:每人分得这些桃子的一半。
  师:是呀,这样分确实很公平。
  这里,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用“公平”一词来代替数学中的“平均分”这一重要概念。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关键是要形成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教师将“公平”和“平均分”混为一谈,不规范数学术语的使用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将造成障碍。
  案例二:教学“可能性”
  师:为什么我们在抛掷硬币的时候,正面或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并不都是二分之一呢?怎样才能证明每个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呢?
  生1:可以多抛几次试试。
  师:每个小组抛掷20次,记录正面和反面向上的次数。
  生2:老师,为什么我们小组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相差很多?
  师:你提出的问题很好,我们一起来观察各小组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3:我发现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次数就越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
  师:是啊,虽然每个小组正面或反面向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二分之一,但如果我们把各小组抛掷的次数加起来,就会发现正面或反面向上的次数就会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
  经过这样的操作,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似乎“圆满”解决了。而事实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时,其语言存在很大的漏洞以及弊端。这里的试验,应该是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地、各次之间相互独立地进行的一种试验。不同小组、不同学生抛硬币试验显然在很多条件下都不尽相同,这位教师却没有注意到或忽略这一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反而将概念进行了替换,简单地将全班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相加,堂而皇之地将学生的问题“忽悠”了。虽然看似得出的结论和理论上的数据相差不大,但却违背了随时试验的基本要求,不能作为验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均为二分之一的依据。
  案例三:教学“三角形面积”
  教学新课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6厘分和8厘米,斜边长为12厘米,求斜边上的高。”这道题粗看没有问题,但稍加分析便会发现,根据勾股定理,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厘分、8厘米和斜边长为12厘米的直角三角形是根本不存在的。条件自身存在问题,却让学生去求结果,岂不是“忽悠”加糊弄学生?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定理、法则、公式都有条件制约其结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摆在首要位置,要做到有理有据,而不能胡编乱造。教师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表达要确切、简练,绝不允许有丝毫偏差,不应使学生产生误解;否则,一字之差,意义往往相去甚远,其结果则与我们的课堂期望效果背道而驰。例如,在表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时不能说成“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学生出现类似错误回答时,教师应及时追问:“像a+10这样的式子是方程吗?怎样改才能成为方程呢?怎样表述才规范准确呢?”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思考,在思考中争辩“等式”与“式子”的关系,发现判断方程的几个关键要素,从而既解决了方程的定义,又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高效,不仅需要拥有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还要有精当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长期实践,认真钻研数学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教学,并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理解和运用数学。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远离“忽悠、糊弄”,真正地走进科学的殿堂。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尤其在小学、中学等基础教学阶段。全面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我们广大教学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领悟能力。本文从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再具体谈到几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例,以此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效率    近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在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导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就是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至今,国内许多学者对教育公平语境下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对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差异及其成因的研究、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途径的探讨三个方面。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师资源 配置  作者简介:陆丹丹(1987-),女,苏州大学政治与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少年儿童的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越有限,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新奇的刺激容易唤起人的兴趣,而呆板的说教和重复只能让人产生厌倦。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疏于口头、书面去表达的时候,语文学科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虽然语文课程改革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是一个值得探
现阶段,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预算偏离度能够直接的反映出财政预算的约束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当偏离度财政支出分权提高时,预算偏离度会降低,积极财政政策会使预算偏离度加
语文作为母语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高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也是语文参与式学习理论养成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参与式学习理论从学科本身到学生自身都与教学水平有着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重知识梳理,而轻视学生情感体验等因素,教学活动一元化,引导过多,引导得过细,课堂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及“一言堂”的现象。随着新课实践的不断推进,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交往的互动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偏面理解,小学数学课堂频频出现了教师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方案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师改变生物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水平的根本方式。众所周知,初中生物教学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现存的生物教学问题可以有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继而提升初中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基于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没思路、教学质效低等问题,将以思维导图为核心,针对生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析教学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也迅速加深,以信息技术作为代表的高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为政府运行公共管理带来了从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大大提高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呢?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