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zhouhaote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她16岁嫁给当时已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三年后胡适出世。六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年纪轻轻就丧了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最大的不幸!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所以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家庭特殊时期的特别的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母亲却能用她的智慧,用她的温柔,用她的宽容,用她的坚毅平息家中的一次次风波,赢得家人的尊重。
  选自《胡适自传》中《四十自述》的《我的母亲》,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站在中年的门槛上再来体味寡母抚孤的不易,对母亲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苦难,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这一切在胡适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最初、最深的回忆。“恩师”和“慈母”是作者对母亲的最高评价,“做人”则是母亲训练“我”的主要课题。
  从小失去父亲,在关系复杂的大家庭中生活的胡适,童年的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安静的读书成为失去父亲庇护的胡适一种躲避是非纷乱的最好办法,也成为他小心眼里要变得强大给母亲争气撑腰的最好途径。小小的他看到了母亲的很多委屈,很多隐忍,很多坚强,很多柔弱,同时他也承载了许多责任,许多期望,许多退让,许多苛责。如此,他没有变成一个问题少年,或以暴制暴反叛对抗,或自怜自艾懦弱敏感,而是成为一个好脾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谦谦君子,成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母亲对他的爱与教育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本文一共写了7件关于母亲的事,这7件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识大体、懂进退、刚柔相济、严慈并进的母亲形象。她有所有母亲都共有的爱子情深的表现——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更有让“我”终身受益的教诲和母亲用自己言行所传达出来的人格品行的标杆:母亲天刚亮就把“我”喊醒,不允许“我”养成睡懒觉的习惯;醒来后看“我”清醒了,就帮“我”反省昨天言行有误的地方。母亲不识字却很识事,她也许不懂“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的道理,但她却懂得及时帮助孩子总结得失的重要。母亲把教育孩子的时间选择在早晨是很见用心的,如果昨天犯了错,当时就批评,孩子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待睡了一晚上了,事也过了,气也消了,这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几句,孩子一般都能听得进去。早晨接受了妈妈的教诲,这一整天孩子说话做事就会特别小心。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教育提醒中肯定贯穿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如何做人。当然母亲更多的是督促“我”用功读书,所以小时候的胡适是同龄人中最用功的,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是小胡适第一个去开学堂的门。
  母亲管教胡适很严,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胡适一句或打胡适一下,保护着孩子的自尊心。这既难能可贵又很重要,母亲对胡适的这种人格尊严的维护,让他能在人生路上抬起头来走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母亲绝不放过胡适的任何一点错误,“我”说一句轻薄的话,“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样点点滴滴做人处事的淬炼无疑会对孩子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的养成形成很好的自律。
  母亲在大家庭中与家人相处有宽容、隐忍、温和、仁慈的一面,也有刚性、倔强、原则问题决不退让的一面。有碍人格尊严的事,母亲是绝不宽容的。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让“我”懂得了自己什么事该做能做,什么事不该做也不能做。孩子从父母的一言一行里,构建着一个成长的模型,这样的“身教”比任何高标的说教影响力都大。
  胡适就在母亲提醒、督促、呵护、责罚中一点点地明白做事的准则、做人的道理,他在母亲为人处世、身体力行的经营中修养着自己的性情。有人说母亲是一所学校,母亲用那纯正的心灵和端正的身教,给我们传授和示范着做人的道理,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影响了我们的德行,惠及了我们的人生。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母亲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故乡,是我们生命中最无可替代的眷恋。这份爱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也走过了艰难探索和尝试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达成了共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自主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语文教育家周一贯)那么,将这种教学观念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是课堂。而课堂上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回归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讨论。只有讨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讨论,在讨论中解惑。可见,讨论才是激活语文
随着时代发展和新时期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家长、社会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班级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养与班级管理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班级管理上尽量与学生达成共识,产生心灵默契,从而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学校领导的认可。  我当班主任以来,感触颇深。105班是一个差班,许多学生都是不想读书学习的,刚上到七年级
教育科研是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和相应的科研方法,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有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教育教学难点及热点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一、教师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十八大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
众所周知,职校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课堂上没有多少人在听课,教师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管纪律,感觉非常无奈和吃力。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听英语课?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听课,首先上课的技巧要能吸引学生,让他们听得懂,感兴趣。其次,讲授的知识要实用,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将来
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大都直接面向社会进行就业,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人进行一定场合的交流、协商、洽谈等,能够拥有大方得体的口语表达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让学生敢于高声语,并能妙语连珠,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浅谈一下近几年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近水楼台先得月——发挥语文学科的口语练习优势  提起说话,人们首先会想到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等,自然就想到了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
[摘要]班级尖子生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和核心。培养尖子生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很多高中普通班的班主任感到头痛和困扰的问题,是一所高中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尖子生不是天生的,是在适合他们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在新课改背景下,合作小组成为一个班级的基本学习单位,如何选拔和培养尖子生,如何对尖子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跟踪和评价,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尖子生合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长期以来就是藏民族的居住地,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具有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特色。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藏族的原住民,虽然也有汉族人居住,但大多人都是说藏语。当地藏民一般不说汉话。笔者在西藏拉萨从事教育工作十余年并长期在中学教务处进行教务工作,在实践与磨炼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务管理繁杂错综,头绪比较多,再加上汉藏等多民族交错,民族关系也夹杂其中,难免增加了工作的难度系数
[摘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以比喻和剧本创编的形式,把抽象的萃取原理形象化,既能使化学知识与爱情教育相融合,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实为一举两得之策。  [关键词]中职化学爱情教育萃取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122  一、教学背景  据2008年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所做的一份《中专生两性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为最小的主任——班主任,做好作用不大,做不好危害可不小,轻者影响学生一时,重者影响学生一世。本文结合笔者的经历和了解,对在班主任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失误进行深刻地剖析,阐述了导致失误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求更多的教师能吸取教训,与“失误”说再见。  一、别因定势思维迷住双眼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就是定势思维惹的祸。如任课教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几个
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来不一样齐”,一个班集体中学生性格迥异,思维、反应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不可用一刀切的方法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习状况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些学生在班集体里面的表现也各不一样。优等生是学生的榜样和教师的得力助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