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重视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它不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课堂“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方式,让师生之间相互启发,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境教学;新课改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运用情感体验以营造良好的情境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水准,丰富其情感体验、感悟以及理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进一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时,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们掌握相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常识,能够学会更好地调节个人心理并能理解他人的心理,从而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角色互换。不妨设计这样的情境:老张是一名企业员工,每一天都能准时上下班,每月能领取不多的定额工资,但是看着别人都在买车、买房,他就希望能够天上掉馅饼。果然这一天来到了,老张在下班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只皮箱,里面是满满一箱的钞票。这时假如你是老张,你会怎么办?有学生回答说可以据为己有,反正又没人看到;有学生认为反正没人发现,还是存到银行里;还有学生觉得应当交一半给警察,还有一半留给自己。我在综合了学生们的观点后进行总结,让他们懂得,捡到钱就应当全额上交,否则就是有违道德的。从而明白社会应该有“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的道理。
二、在创设活动情境中培养良好习惯
思想品德教学,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懂得怎样按道德规范去做,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运用情境导行,就能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初中生年龄还小,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东西才关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中加入学生的形象,促使他们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努力的去实践道德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学习《成长不烦恼》时,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文明交往方面的視频,同时播放《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歌。然后让学生自己表演小品《买书》,虽然只是一件平凡小事,却让学生懂得文明交往就是要懂得尊重人、会礼貌待人,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以及与人沟通的技巧,进而提高交往能力。通过这样创设活动情境,运用情境导行,让学生知情明理,进一步激发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良好品德行为。
三、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道德要求,通过道德认识来教育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不妨运用生动的故事来渲染这个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就讲述故事: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工作,一次为有名的外科专家做助手。在一个复杂的外科手术中,大家都很辛苦的干了一天。这位责任护士始终没有离开手术台一步。就在准备对伤口进行最后缝合时,这位女护士突然严肃地对专家说:“大夫,今天用了12块纱布,可您只取出了11块,还有一块没去处呢”“不可能吧,应该取出来了。”专家断言到。“现在大家都累了,立刻开始缝合伤口”“不,不行!我清清楚楚的记得,手术中共用了12块纱布。”“准备缝合吧!”这时女护士毫不示弱,几乎大声喊叫起来:“您是医生,应该认真的检查。”这时,这位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泛起一阵欣慰的笑容,举起第12块纱布,向在场所有的人宣布:今天起她已经是我合格的助手了!故事中护士强烈的责任心令同学们深受感动。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四、在巧妙的设问中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教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使其入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了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识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发展是硬道理”一课时,学生回答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显然无法全面解释发展生产力的原因。这时教师作出这样的评价:你回答的不错。从我国的国情角度来看,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是我们要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原因。从其它角度看,还有哪些原因呢?这样的设问使学生关注更有用、更全面的回答,更有可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迁移,从而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实现问题的价值。巧妙的设问,对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能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参考文献】
[1]巩子坤.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8)
[2]梁耀胜.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情境教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3)
[3]门秀萍 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庙中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境教学;新课改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运用情感体验以营造良好的情境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水准,丰富其情感体验、感悟以及理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进一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时,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们掌握相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常识,能够学会更好地调节个人心理并能理解他人的心理,从而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角色互换。不妨设计这样的情境:老张是一名企业员工,每一天都能准时上下班,每月能领取不多的定额工资,但是看着别人都在买车、买房,他就希望能够天上掉馅饼。果然这一天来到了,老张在下班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只皮箱,里面是满满一箱的钞票。这时假如你是老张,你会怎么办?有学生回答说可以据为己有,反正又没人看到;有学生认为反正没人发现,还是存到银行里;还有学生觉得应当交一半给警察,还有一半留给自己。我在综合了学生们的观点后进行总结,让他们懂得,捡到钱就应当全额上交,否则就是有违道德的。从而明白社会应该有“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的道理。
二、在创设活动情境中培养良好习惯
思想品德教学,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懂得怎样按道德规范去做,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运用情境导行,就能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初中生年龄还小,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东西才关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中加入学生的形象,促使他们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努力的去实践道德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学习《成长不烦恼》时,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文明交往方面的視频,同时播放《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歌。然后让学生自己表演小品《买书》,虽然只是一件平凡小事,却让学生懂得文明交往就是要懂得尊重人、会礼貌待人,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以及与人沟通的技巧,进而提高交往能力。通过这样创设活动情境,运用情境导行,让学生知情明理,进一步激发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良好品德行为。
三、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道德要求,通过道德认识来教育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不妨运用生动的故事来渲染这个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就讲述故事: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工作,一次为有名的外科专家做助手。在一个复杂的外科手术中,大家都很辛苦的干了一天。这位责任护士始终没有离开手术台一步。就在准备对伤口进行最后缝合时,这位女护士突然严肃地对专家说:“大夫,今天用了12块纱布,可您只取出了11块,还有一块没去处呢”“不可能吧,应该取出来了。”专家断言到。“现在大家都累了,立刻开始缝合伤口”“不,不行!我清清楚楚的记得,手术中共用了12块纱布。”“准备缝合吧!”这时女护士毫不示弱,几乎大声喊叫起来:“您是医生,应该认真的检查。”这时,这位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泛起一阵欣慰的笑容,举起第12块纱布,向在场所有的人宣布:今天起她已经是我合格的助手了!故事中护士强烈的责任心令同学们深受感动。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四、在巧妙的设问中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教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使其入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了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识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发展是硬道理”一课时,学生回答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显然无法全面解释发展生产力的原因。这时教师作出这样的评价:你回答的不错。从我国的国情角度来看,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是我们要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原因。从其它角度看,还有哪些原因呢?这样的设问使学生关注更有用、更全面的回答,更有可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迁移,从而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实现问题的价值。巧妙的设问,对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能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参考文献】
[1]巩子坤.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8)
[2]梁耀胜.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情境教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3)
[3]门秀萍 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