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义
观点态度,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表达的认识,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是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的不同而有差异:或直接说出,或取譬设喻,或集中议论,或巧妙抒情。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鲜明,议论性散文表现比较零散含蓄。“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考点和命题
此考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能力层级为C。这个考点从根本上说都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于这样两点:一是理解与分辨,二是抽取与推断。
命题要求——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命题形式——摘录符合作者某一观点的词句;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述的观点;辨析对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的正误(试题设置干扰项的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
命题角度——用考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意检测对文章观点与态度的把握;用解释比喻等修辞的形式来考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态度的分析理解;用语言转换的形式进行观点态度的测试。具体样式有六种: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和态度;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步骤和原则
只有深入阅读文章,仔细揣摩语言,全面把握文意,审慎思考分辨,才能正确概括。
解答原则——1.理解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对照考题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概括方法——1.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3.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分析概括的角度
1.吹毛求“词”。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或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语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2.一“语”中的。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找关键句和中心句,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3.“摄神”处地。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有时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或对其他不同观点的评价来表现的,这就要在比较中去把握。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4.知人论“是”。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社会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评价。准确全面地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作者生平和思想的概括了解;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了解;对作品思想内容、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分析概括的方法
1.品读提炼法。议论文的要点语句常在开头(即论点),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观点有时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认真品读原文,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思考,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道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弄清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关键句、中心句、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
2.比照筛选法。阅读时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细读题目,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相应信息筛选区域,把握主次信息区别和联系,以文中相关信息为依据,对照比较选择肢的表述,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筛选、转换、整合,形成合理的推断。最后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3.还原语境法。文章都会体现作者的褒贬感情和是非价值观。答题时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善于通过文中的隐含信息的挖掘来分析概括。有的文章含蓄曲折,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只流露在字里行间,有时分散在多处,这时我们就必须善于捕捉隐含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甚至要注意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
4.情理分析法。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另外,作者的出身、时代、环境、经历、民族、国家、信仰等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观点影响也非常大,因此考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什么道理,给了我什么有益的启示?第一问需进行客观分析,第二问要寻找自我感觉,两者的结合点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一分为二法。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二是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
练习:
材料:好人最大的毛病,乃在消极有余,积极不足:叹气很多,悍气太少。结果他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独善其身”而已,绝不是“普渡众生”的好汉。但是最后,坏人并不因为好人消极叹气就饶了他们,坏人们还是要欺负好人,使他们连最起码的“独善其身”也善不好,连佛教中最低级的“自了汉”也做不成。最后只得与坏人委蛇,相当程度地出卖灵魂,帮着坏人“张其恶”或“扶同为恶”。这真是好人的悲哀!
题目:作者对“独善其身”是如何理解的?
方法:品读提炼法。
答案:“独善其身”在作者看来,是指只顾自己的名节,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如意的事情,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出卖自己的灵魂,间接的成了坏人的同谋或帮凶,给人一种助纣为虐的感觉。
责任编辑 任占华
观点态度,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表达的认识,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是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的不同而有差异:或直接说出,或取譬设喻,或集中议论,或巧妙抒情。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鲜明,议论性散文表现比较零散含蓄。“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考点和命题
此考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能力层级为C。这个考点从根本上说都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于这样两点:一是理解与分辨,二是抽取与推断。
命题要求——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命题形式——摘录符合作者某一观点的词句;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述的观点;辨析对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的正误(试题设置干扰项的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
命题角度——用考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意检测对文章观点与态度的把握;用解释比喻等修辞的形式来考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态度的分析理解;用语言转换的形式进行观点态度的测试。具体样式有六种: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和态度;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步骤和原则
只有深入阅读文章,仔细揣摩语言,全面把握文意,审慎思考分辨,才能正确概括。
解答原则——1.理解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对照考题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概括方法——1.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3.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分析概括的角度
1.吹毛求“词”。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或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语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2.一“语”中的。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找关键句和中心句,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3.“摄神”处地。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有时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或对其他不同观点的评价来表现的,这就要在比较中去把握。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4.知人论“是”。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社会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评价。准确全面地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作者生平和思想的概括了解;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了解;对作品思想内容、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分析概括的方法
1.品读提炼法。议论文的要点语句常在开头(即论点),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观点有时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认真品读原文,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思考,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道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弄清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关键句、中心句、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
2.比照筛选法。阅读时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细读题目,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相应信息筛选区域,把握主次信息区别和联系,以文中相关信息为依据,对照比较选择肢的表述,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筛选、转换、整合,形成合理的推断。最后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3.还原语境法。文章都会体现作者的褒贬感情和是非价值观。答题时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善于通过文中的隐含信息的挖掘来分析概括。有的文章含蓄曲折,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只流露在字里行间,有时分散在多处,这时我们就必须善于捕捉隐含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甚至要注意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
4.情理分析法。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另外,作者的出身、时代、环境、经历、民族、国家、信仰等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观点影响也非常大,因此考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什么道理,给了我什么有益的启示?第一问需进行客观分析,第二问要寻找自我感觉,两者的结合点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一分为二法。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二是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
练习:
材料:好人最大的毛病,乃在消极有余,积极不足:叹气很多,悍气太少。结果他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独善其身”而已,绝不是“普渡众生”的好汉。但是最后,坏人并不因为好人消极叹气就饶了他们,坏人们还是要欺负好人,使他们连最起码的“独善其身”也善不好,连佛教中最低级的“自了汉”也做不成。最后只得与坏人委蛇,相当程度地出卖灵魂,帮着坏人“张其恶”或“扶同为恶”。这真是好人的悲哀!
题目:作者对“独善其身”是如何理解的?
方法:品读提炼法。
答案:“独善其身”在作者看来,是指只顾自己的名节,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如意的事情,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出卖自己的灵魂,间接的成了坏人的同谋或帮凶,给人一种助纣为虐的感觉。
责任编辑 任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