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材中一道生态题的思考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400l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件编号:1003—7586(2010)04—0064—0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有这样一道书后习题:“将一块方糖放入水中,方糖就会立即溶解,消失得无影无踪。溶解在水中的方糖还能再自行变回原来的形状吗?为什么?”答案是:“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 该题为何出现在生态系统一节中,这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的生物学原理?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其中体现了自组织理论。
  什么是“自组织理论”?先来看一下贝特兰菲在论及系统科学的“组织”概念时这样写道:“不论是生物还是社会,它们的组织的特征就是整体、生长、变异、递阶秩序、支配、控制、竞争等特征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与这种“组织”概念相一致的“系统”概念不再意指传统上所理解的静态的机械统一体,而是有机的生命体。
  什么是“自组织”?在一个具有自身生命的系统中,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决定者与被决定者的外在关系,而是一体化的生命运作中相互依赖和相互生成的内在关系,而这种一体化运作过程就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根据现代自组织科学理论,一个物质系统的秩序可以是“他组织”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组织”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物质系统的秩序可以是某种外部力量强行控制的结果,也可以是在系统环境之间,系统与其构成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各自的自主存在为前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自发生成的。通过“他组织”而形成秩序不仅耗能巨大,而且所形成的只能是一种毫无自身生命和没有进化能力的“死”秩序。对于一个自组织系统而言,和谐性内在地关联着某种形式的秩序性,但这种秩序性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那种静态的、非演化的“死”结构,而是系统的秩序性结构与秩序性结构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的“活”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自组织。
  根据以上所述,“溶有方糖的水”是一个封闭的没有生命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方糖的溶解便是“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是不能自行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若强行变回原来的样子,则需要一个“他组织”的结果,需要某种外部力量强行控制。
  根据自组织理论,能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特征,并且能指导生活生产实践。例如,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自组织”,在运转的过程中借助本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能高效而有序地进行下去。
  其实自组织理论不仅仅蕴藏在生物学中,在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学等很多方面都有涉足。例如,哲学家运用自组织理论成就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本刊2010年第6期“触摸科学”栏目里我们曾见过一个神奇的气球(如图1),它被竹签穿透了还没有破.不过,鲁老师却有办法把它弄破.更让人吃惊的是,鲁老师所用的工具仅仅是橘予皮而已.不相信?那就来瞧瞧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
摘要:以“哺乳运动物的运动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专题复习为例,立足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希沃教学助力手”课堂生成问题情境,发挥“问题串”在复习上的作用,教师借助板书形成有逻辑性的思维导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命健康,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和迁移。  关键词: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多元化 生活情境 问题串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摘要:以“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为例,简述了教师利用简易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方案,将基本工具由“微观、抽象”的静态知识变为“可见、具体”的模拟活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探究;限制酶;DNA连接酶;核心素养;模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重实践”
摘要 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课为例,通过“情境一探究一建构一展示”为教学模式,以情境为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建构、乐于展示,让学生的“学”落到实处,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 情境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还有浮于教学表面的存在,只关注教师的“教”,注重知识的传授,
摘要 以2017年全国高考Ⅲ卷理科综合第32题为例,介绍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考生物试题讲解策略。试题讲解过程立足高考的考查要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考试题 讲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高三复习课教学的任务是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强化等,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特别是高考考场上的解题能
王小东听说附近常丢东西,搞得人心惶惶,他下决心捉住这个小偷。  他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就非常注意陌生人,特别是那些形迹可疑的人,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收废品的中年人,在2号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放了一个小纸条,然后一边吆喝一边朝南走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
文件编号:1003-7586(2020)08-0051-07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中无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由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不直接参与生化反应  B.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液泡中  C.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D.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
小符号也有大能耐,我们在学习时应多加重视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下列说法: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为(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探究式教学(亦称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独立学习,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的教学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刘恩山教授说过:“探究性教学的要点:要有高质量的思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