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内在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绘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词,它往往无意识的借助物理知识背景来描摹物态、阐明事理。因此如果教师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诗词,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尤其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作用。
一、利用古典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概念。例如,讲授分子动理论的概念时,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学生问为什么会有“暗香来”,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可谓水到渠成。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考系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共同运动,以船为参考系,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要求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参考系。许多古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且部分不太好理解,学生因此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诗的欣赏和分析,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故乡”,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在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再如讲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合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的呈现加深理解其规律。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对诗中意境有深刻的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的同时也是对光学知识、力的作用、能的转化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用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附,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给后人留下一章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教育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册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学生学习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既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又是一道多学科综合题,学习鉴赏这首诗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陆游)。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越大?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析归纳出现象存在的原因及改变此现象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是可以从比热、对流、蒸发吸热、机器放热等方面得到答案。
原中科大博导范洪义说:“物理学家是描绘自然规律的画家,是注意聆听自然韵律的音乐家”,他常告诫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英文的同时勿忘学习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他说:“它们与理论物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对这句话的诠释是:中国古诗诗与理论物理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都具有凝练简朴的特征,都是有和谐对物的美感,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都强调善于捕捉灵感。物理学家面对的是自然的大图像,诗人则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挑灯抱影复攻书,夜深神凝思绪殊”——这就是范洪义的自画像,也可以说是所有科学工作孜孜以求、焚膏继晷的真实写照;“铁鞋未破,尚需费工夫”“休悔年青曾虚度,夜兼日作勤拙补”——这是范洪义的自勉自励,更可以说是对年轻人尤其是许身自然科学的年轻人所喊出的加油号子。“星月无眠无意诉清苦”——给人以想像驰骋的广阔空间,灵感在宁静恬静中萌生。一次,范洪义参加学术会议,途径葛洲坝水闸,他注意到坐在船上经历几十米高度的“跨越”,却没有坐电梯那种超重或失重感,而船的吃水线却始终不变。于是即兴写了一首《夜过葛洲坝》:
船歇水闸里,客随乘水梯;
升降浑无觉,浮沉亦不计。
同行旅伴评论这首诗中既包含着物理学中的浮力原理,又隐喻着作者不计名利、默默耕耘的恬淡人生态度,作者能够在寻常中见奇崛。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水光潋滟晴方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古人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描述的景色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讲诗时间与做题的时间相比,前者少于后者,能做到精讲多思。也就是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原则下,尽量使内容生动有趣,努力去追求物理教学的语言美。
一、利用古典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概念。例如,讲授分子动理论的概念时,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学生问为什么会有“暗香来”,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可谓水到渠成。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考系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共同运动,以船为参考系,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要求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参考系。许多古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且部分不太好理解,学生因此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诗的欣赏和分析,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故乡”,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在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再如讲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合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的呈现加深理解其规律。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对诗中意境有深刻的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的同时也是对光学知识、力的作用、能的转化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用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附,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给后人留下一章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教育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册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学生学习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既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又是一道多学科综合题,学习鉴赏这首诗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陆游)。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越大?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析归纳出现象存在的原因及改变此现象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是可以从比热、对流、蒸发吸热、机器放热等方面得到答案。
原中科大博导范洪义说:“物理学家是描绘自然规律的画家,是注意聆听自然韵律的音乐家”,他常告诫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英文的同时勿忘学习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他说:“它们与理论物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对这句话的诠释是:中国古诗诗与理论物理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都具有凝练简朴的特征,都是有和谐对物的美感,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都强调善于捕捉灵感。物理学家面对的是自然的大图像,诗人则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挑灯抱影复攻书,夜深神凝思绪殊”——这就是范洪义的自画像,也可以说是所有科学工作孜孜以求、焚膏继晷的真实写照;“铁鞋未破,尚需费工夫”“休悔年青曾虚度,夜兼日作勤拙补”——这是范洪义的自勉自励,更可以说是对年轻人尤其是许身自然科学的年轻人所喊出的加油号子。“星月无眠无意诉清苦”——给人以想像驰骋的广阔空间,灵感在宁静恬静中萌生。一次,范洪义参加学术会议,途径葛洲坝水闸,他注意到坐在船上经历几十米高度的“跨越”,却没有坐电梯那种超重或失重感,而船的吃水线却始终不变。于是即兴写了一首《夜过葛洲坝》:
船歇水闸里,客随乘水梯;
升降浑无觉,浮沉亦不计。
同行旅伴评论这首诗中既包含着物理学中的浮力原理,又隐喻着作者不计名利、默默耕耘的恬淡人生态度,作者能够在寻常中见奇崛。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水光潋滟晴方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古人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描述的景色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讲诗时间与做题的时间相比,前者少于后者,能做到精讲多思。也就是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原则下,尽量使内容生动有趣,努力去追求物理教学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