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元:世界芭蕾舞坛上的“中国骄傲”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一上台,就会吸引所有的视线。”有媒体这样评价谭元元,她是世界芭蕾舞坛上至今仍无法替代的“中国骄傲”。
  作为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唯一的华裔首席舞者,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英雄”,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谭元元,她的名字写满了荣耀和光芒。芭蕾是世界上最美丽又最残酷的职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舞台上她耀眼夺目的婀娜舞姿,而在看不到的背后,是她30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伴随着无数汗水、眼泪和一身的伤痛。正如谭元元所说:“不曾饱尝艰辛,无缘品尝甜蜜,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
  要哭还是要练,只能选一样
  谭元元1976年出生在上海。5岁那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乌兰诺娃表演的《天鹅湖》时,她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尖模仿美丽的“天鹅”。这一幕被一旁的母亲看在了眼里。谭元元的母亲酷爱舞蹈,但由于家人的阻拦不得不放弃了梦想,她在童年女儿的身上,欣慰地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在母亲的安排下,谭元元到上海市虹口区少年宫学跳舞。有一天,上海舞蹈学校来招生。在母亲的支持下,谭元元参加了考试,当时有1000多名候选者,但只招10个女生和10个男生,凭着下肢比上身长13厘米的优势,她顺利过了关。
  在母女俩为拿到通知书兴奋时,身为高级工程师的父亲却不同意女儿去学舞。传统观念很强的他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为此,父母间展开了拉锯战,直至开学七个月之久。无奈中,他们最后决定用掷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硬币正面朝上则去跳舞,反面则放弃。也许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那枚小小的五分硬币把谭元元和芭蕾牵在了一起,她的人生轨迹也从此被改变。
  由于入学晚,谭元元成为落后的“丑小鸭”。基本功跟不上,她既着急又苦恼,每天都过得非常压抑。谭元元身体条件出众,平常练习中流露的闪光点被当时学校的林美芳老师看在眼里。林老师天天给她补课,动作做得不到位就严厉批评。谭元元一边哭,一边练,踢腿、劈叉、旋转……在林老师加班加点严格训练下,她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自信心也慢慢恢复了。
  谭元元第一次正式登台,是13岁那年参加上海本地的比赛。她躲在后台,怕得要命,“觉得脚都不是自己的”。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真正蜕变,是时隔三年后。1992年,16岁的谭元元去参加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与来自25个国家的125名选手同台竞技。等到了赛场,林美芳老师和谭元元都傻眼了,原来为了便于观众观看足尖表演,巴黎歌剧院的舞台居然有向前5度的倾斜,这对于一直在平地跳舞的谭元元来说,等于宣判出局。加上长途跋涉、水土不服,谭元元心生退意。当时音乐前奏都已经开始了,林老师听到谭元元这句退缩的话语,她反倒铁了心,一脚就把谭元元踢上了台。
  谭元元出场的动作是“大跳”,林老师这一脚竟成为极好的推动力,使得她的大跳完成得很完美。而这一脚也让谭元元立即清醒了,她抛下了所有的负担后,整个表演过程非常轻盈自如。最终,谭元元以19.2(满分20)的高分,夺得唯一金奖。一场毫无希望的比赛竟然爆冷夺金,谭元元被西方媒体誉为“天才少女”,世界芭蕾舞坛也记住了这个中国女孩的名字。
  站在芭蕾之巅,除了排练场就是舞台
  自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获得金奖后,谭元元得到了德国斯图加特约翰·克兰科芭蕾舞学校大专班的全额奖学金,得以继续深造。这是此校第一次把奖学金授予非德国籍的外国人。就在谭元元接受着德国式更严谨的训练时,1994年的圣诞节,她意外收到了一封邀请函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团长海尔基·托马森邀请她去他的舞团做表演嘉宾。
  说是表演,其实是一场“考试”,一段双人舞和独舞表演下来,托马森团长拿出一份合同递给谭元元:“来我们这里,你将是最年轻的独舞演员。”
  在世界任何一个大型芭蕾舞团里,一般先从学徒做起,然后是群舞,至少要经过5到10年的磨砺,才能慢慢在竞争中跻身独舞、首席之列。因为连跳两级的“特殊待遇”,初到美国的谭元元,除了感受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带来的巨大压力外,更让她孤独无助的是其他团员对她的敌意和冷漠。谭元元只好一头扎进练功房里,“一个动作练十遍不行,就练二十遍、三十遍……”由于过度疲劳,她常常在换衣间就睡着了……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演出季的一天,托马森团长一脸焦急地把谭元元叫到办公室,递给她一盒舞蹈录像问:“能不能学下来参加明天的演出?”原来,团里的首席舞者意外扭断手指,在第二天演出无法取消的情况下,必须找人临时替补。谭元元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等她看完带子,“差点吓死”,那段近30分钟的舞蹈是芭蕾舞大师巴兰钦的作品《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舞步速度快、动作复杂,非常难掌握,在此之前,她根本没有接触过。
  当晚,谭元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边看录像边模仿,记音乐、记动作、记舞台位置与配合。旋律极难掌握又不规则,只能一遍遍地回放、重复,手脑脚并用,不知不觉练到天亮……
  第二天真正的考验来临时,谭元元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完全沉浸在音乐里的她奇迹般地跳了下来。当一曲跳完,听到观众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时,谭元元知道自己成功了。
  翌日,旧金山的大小报纸纷纷刊登了有关谭元元演出的长篇评论和大幅照片。谁也没想到,一场棘手的演出救场转化成为一个全新的开始,22岁的她因此成为最年轻的首席舞者,也是旧金山芭蕾舞团成立60余年来第一位华人首席舞者。通过一部部大戏的磨炼,长着一张东方面孔的谭元元成为观众们最热捧的明星,也被舞评家评为“旧芭王冠上最大的那颗宝石”。
  顺遂自然是一种生活态度
  舞台上的谭元元是完美优雅的芭蕾舞女神,生活中的她是个随性自然的女孩,喜欢素颜、牛仔裤,开着快车在路上飞驰,喜欢看电影,收藏红酒和迪士尼卡通娃娃……然而,由于职业限制她无法尽情享受普通人生活的乐趣。
  为了保護双脚,她不能长时间逛街;为掩盖芭蕾舞演员的“通病”八字脚和脚趾外翻,她不敢穿凉鞋、涂脚指甲油;为了保证每一次演出的质量,尽管常在世界各地演出,她却无暇游览当地的风光;因怕受伤不能骑马、滑雪、游泳、打网球;喜欢甜食和一切美味,为了保持身段轻盈,却不敢贪食……
  因业余时间太少,谭元元自然无法像普通女孩一样谈恋爱交男朋友,为芭蕾舞她几乎牺牲了大部分私生活。“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你必须付出代价。如果当初没有成为舞蹈家,也许现在会有家庭,但现实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目前舞蹈依然是我唯一的情感寄托,个人问题还是顺其自然吧。”
  有记者问谭元元,她希望找个什么样的伴侣,她回答说:“希望另一半不是圈内人,能尊重我热爱的芭蕾艺术。我和他的关系像是最好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能够分享快乐分担烦忧,彼此成为对方精神上的支撑。爱情不是天方夜谭,婚姻更要以生活为基础,珍惜身边的平凡与平淡,不放任自己不切实际的企图才能收获幸福。”
  对芭蕾舞演员的残酷不仅在于伤痛的伴随,还在于艺术青春的短暂,到了一定的年龄,退出舞台是每个芭蕾舞演员必须面对的现实。谈及自己的未来,谭元元说:“我不知道终点会停在哪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必将与芭蕾舞终生相伴,仍然会从事一些和芭蕾舞相关的工作。”
  目前,谭元元正在学习画画、设计和舞台编导。
  2016年年初,谭元元在上海成立了国际芭蕾艺术工作室,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让中国芭蕾舞走向世界。“我愿将此生技艺倾囊相授,让更多来自中国的舞者站在世界芭蕾舞坛上,让我的芭蕾梦在他们身上延续……”
其他文献
摘要:核心义是探讨词义拓展的依据。通过对“轩”“窗”的核心义进行分析,“轩”的核心义是“高”和“蔽”,“窗”的核心义是“通空”。“轩”在三国时期出现表“窗”意的用例,并在六朝时期逐渐增多。“轩”的“蔽”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通”,这与“窗”的核心义相似,这是“轩”有“窗”意的深层合理之处。  关键词:核心义 “轩”“窗”《说文解字注》  核心义是由本义概括而来,贯穿于所有相关义项的核心部分,是词义
用外星生物入侵构建起的哲思,成为了《湮灭》独树一帜的所在,电影透过大量新颖科幻概念的抛出,既打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又同样构建起了层次丰富的内在纵深,虽然贯穿始终的意识流手法,不仅令剧情变得晦涩,逻辑也上存在着一定的诟病,但仍旧难挡电影自身所散发的科幻魅力。  同亚历克斯·嘉兰的另一部电影《机械姬》类似,《湮灭》透过科幻所诱发的是对本我的思考,只不过这次切入点不再是人造智能,而是天外来客,电
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以独白的形式,叙述了陌生女人凄美悱恻的一生。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里比多逐渐苏醒,她无法自拔地爱上了R先生,但是R先生却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绝望的她留下这封信,跟随她挚爱的儿子,最终走向了死亡。茨威格在陌生女人身上寄托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毁灭了他的理想,他竟和自己笔下的陌生女人一样,不抱希望地早
摘 要:毕飞宇小说《平原》通过对端方和吴曼玲与权力关系的论述,展现出权力对人性的伤害和疼痛,揭示了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的悲剧性,反讽了生存处境的非理性和荒诞性,昭示对存在理性的深度呼唤。  关键词:权力 异化 疼痛  毕飞宇是一个有“70年代”情结的作家,在《平原》中,毕飞宇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76”年的横截面上。当“70年代”变成一个独特的符号流淌在作家的血液和作品中时,我们发现毕飞宇的作
摘 要: 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是端木蕻良二十一岁时的作品,主要讲述了草原地主丁家几代人的兴衰轨迹以及同一时期科尔沁地区的风云激变。相较于同一时期其他描写封建大家族生活和阶级矛盾的作品,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刻细致地刻画了东北草原的风土人情,并将其与历史的风云激荡紧密地联系起来,洋溢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本文就是从《科尔沁旗草原》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细节描写等方面分
“在北京,年入百万只算刚刚脱贫”“上海大爷:月薪一万是讨饭”“30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网络上,这样耸人听闻的说法不时出现,每次都会引起不小的躁动。  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当中,这种用“脱贫”“百万”“讨饭”“不……这辈子就完了”等词渲染的所谓“财富标准”“成功标准”,难免会让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位心理咨询师接待过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他这样问咨询师:“
摘 要: 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谚语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考察日语中与性别相关的谚语,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分为女性歧视和男性歧视,对比谚语中反映出的男性歧视和女性歧视,能够发现古代日本女性遭受的歧视要比男性严重。日本古代社会女性歧视严重的原因主要可归于经济和宗教两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日语 谚语 性别歧视  一、引言  社会语言
摘 要:在左翼文学中,柔石的作品独具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单纯的阶级批判,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就以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从女性悲剧、国民性批判、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柔石的作品。  关键词: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 女性悲剧 国民性批判 审美意识形态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小说以民国初年的浙东農村为背景,以被出典的妇女为主
《无端欢喜》是诗人、作家余秀华的首部散文集,它的浓情出版,标志着余秀华的文艺创作由此迈向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学高地。  全书由40多篇意味隽永的散文构成。有对世事的书写,有对婚姻的反思,有对事业的展望,同时说道着生活的无奈,感慨着命途的多舛。饱蘸着作家对苦难人生的非凡理解,也使得她的文字在冷峻、俏皮的外表之下,蒙上了许多思想上的机敏和成熟。虽然艰辛的生活给余秀华带来了诸多不幸,但她并没有过多沉缅于往事
2017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季已经到来。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正准备就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式,65.2%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表示有些压力,但还是比较乐观。  52.9%受访应届毕业生期望起薪在3000~5000元  调查中,20.1%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还没有任何offer,42.0%的人拿到了1个offe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