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一上台,就会吸引所有的视线。”有媒体这样评价谭元元,她是世界芭蕾舞坛上至今仍无法替代的“中国骄傲”。
作为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唯一的华裔首席舞者,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英雄”,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谭元元,她的名字写满了荣耀和光芒。芭蕾是世界上最美丽又最残酷的职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舞台上她耀眼夺目的婀娜舞姿,而在看不到的背后,是她30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伴随着无数汗水、眼泪和一身的伤痛。正如谭元元所说:“不曾饱尝艰辛,无缘品尝甜蜜,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
要哭还是要练,只能选一样
谭元元1976年出生在上海。5岁那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乌兰诺娃表演的《天鹅湖》时,她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尖模仿美丽的“天鹅”。这一幕被一旁的母亲看在了眼里。谭元元的母亲酷爱舞蹈,但由于家人的阻拦不得不放弃了梦想,她在童年女儿的身上,欣慰地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在母亲的安排下,谭元元到上海市虹口区少年宫学跳舞。有一天,上海舞蹈学校来招生。在母亲的支持下,谭元元参加了考试,当时有1000多名候选者,但只招10个女生和10个男生,凭着下肢比上身长13厘米的优势,她顺利过了关。
在母女俩为拿到通知书兴奋时,身为高级工程师的父亲却不同意女儿去学舞。传统观念很强的他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为此,父母间展开了拉锯战,直至开学七个月之久。无奈中,他们最后决定用掷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硬币正面朝上则去跳舞,反面则放弃。也许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那枚小小的五分硬币把谭元元和芭蕾牵在了一起,她的人生轨迹也从此被改变。
由于入学晚,谭元元成为落后的“丑小鸭”。基本功跟不上,她既着急又苦恼,每天都过得非常压抑。谭元元身体条件出众,平常练习中流露的闪光点被当时学校的林美芳老师看在眼里。林老师天天给她补课,动作做得不到位就严厉批评。谭元元一边哭,一边练,踢腿、劈叉、旋转……在林老师加班加点严格训练下,她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自信心也慢慢恢复了。
谭元元第一次正式登台,是13岁那年参加上海本地的比赛。她躲在后台,怕得要命,“觉得脚都不是自己的”。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真正蜕变,是时隔三年后。1992年,16岁的谭元元去参加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与来自25个国家的125名选手同台竞技。等到了赛场,林美芳老师和谭元元都傻眼了,原来为了便于观众观看足尖表演,巴黎歌剧院的舞台居然有向前5度的倾斜,这对于一直在平地跳舞的谭元元来说,等于宣判出局。加上长途跋涉、水土不服,谭元元心生退意。当时音乐前奏都已经开始了,林老师听到谭元元这句退缩的话语,她反倒铁了心,一脚就把谭元元踢上了台。
谭元元出场的动作是“大跳”,林老师这一脚竟成为极好的推动力,使得她的大跳完成得很完美。而这一脚也让谭元元立即清醒了,她抛下了所有的负担后,整个表演过程非常轻盈自如。最终,谭元元以19.2(满分20)的高分,夺得唯一金奖。一场毫无希望的比赛竟然爆冷夺金,谭元元被西方媒体誉为“天才少女”,世界芭蕾舞坛也记住了这个中国女孩的名字。
站在芭蕾之巅,除了排练场就是舞台
自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获得金奖后,谭元元得到了德国斯图加特约翰·克兰科芭蕾舞学校大专班的全额奖学金,得以继续深造。这是此校第一次把奖学金授予非德国籍的外国人。就在谭元元接受着德国式更严谨的训练时,1994年的圣诞节,她意外收到了一封邀请函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团长海尔基·托马森邀请她去他的舞团做表演嘉宾。
说是表演,其实是一场“考试”,一段双人舞和独舞表演下来,托马森团长拿出一份合同递给谭元元:“来我们这里,你将是最年轻的独舞演员。”
在世界任何一个大型芭蕾舞团里,一般先从学徒做起,然后是群舞,至少要经过5到10年的磨砺,才能慢慢在竞争中跻身独舞、首席之列。因为连跳两级的“特殊待遇”,初到美国的谭元元,除了感受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带来的巨大压力外,更让她孤独无助的是其他团员对她的敌意和冷漠。谭元元只好一头扎进练功房里,“一个动作练十遍不行,就练二十遍、三十遍……”由于过度疲劳,她常常在换衣间就睡着了……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演出季的一天,托马森团长一脸焦急地把谭元元叫到办公室,递给她一盒舞蹈录像问:“能不能学下来参加明天的演出?”原来,团里的首席舞者意外扭断手指,在第二天演出无法取消的情况下,必须找人临时替补。谭元元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等她看完带子,“差点吓死”,那段近30分钟的舞蹈是芭蕾舞大师巴兰钦的作品《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舞步速度快、动作复杂,非常难掌握,在此之前,她根本没有接触过。
当晚,谭元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边看录像边模仿,记音乐、记动作、记舞台位置与配合。旋律极难掌握又不规则,只能一遍遍地回放、重复,手脑脚并用,不知不觉练到天亮……
第二天真正的考验来临时,谭元元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完全沉浸在音乐里的她奇迹般地跳了下来。当一曲跳完,听到观众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时,谭元元知道自己成功了。
翌日,旧金山的大小报纸纷纷刊登了有关谭元元演出的长篇评论和大幅照片。谁也没想到,一场棘手的演出救场转化成为一个全新的开始,22岁的她因此成为最年轻的首席舞者,也是旧金山芭蕾舞团成立60余年来第一位华人首席舞者。通过一部部大戏的磨炼,长着一张东方面孔的谭元元成为观众们最热捧的明星,也被舞评家评为“旧芭王冠上最大的那颗宝石”。
顺遂自然是一种生活态度
舞台上的谭元元是完美优雅的芭蕾舞女神,生活中的她是个随性自然的女孩,喜欢素颜、牛仔裤,开着快车在路上飞驰,喜欢看电影,收藏红酒和迪士尼卡通娃娃……然而,由于职业限制她无法尽情享受普通人生活的乐趣。
为了保護双脚,她不能长时间逛街;为掩盖芭蕾舞演员的“通病”八字脚和脚趾外翻,她不敢穿凉鞋、涂脚指甲油;为了保证每一次演出的质量,尽管常在世界各地演出,她却无暇游览当地的风光;因怕受伤不能骑马、滑雪、游泳、打网球;喜欢甜食和一切美味,为了保持身段轻盈,却不敢贪食……
因业余时间太少,谭元元自然无法像普通女孩一样谈恋爱交男朋友,为芭蕾舞她几乎牺牲了大部分私生活。“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你必须付出代价。如果当初没有成为舞蹈家,也许现在会有家庭,但现实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目前舞蹈依然是我唯一的情感寄托,个人问题还是顺其自然吧。”
有记者问谭元元,她希望找个什么样的伴侣,她回答说:“希望另一半不是圈内人,能尊重我热爱的芭蕾艺术。我和他的关系像是最好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能够分享快乐分担烦忧,彼此成为对方精神上的支撑。爱情不是天方夜谭,婚姻更要以生活为基础,珍惜身边的平凡与平淡,不放任自己不切实际的企图才能收获幸福。”
对芭蕾舞演员的残酷不仅在于伤痛的伴随,还在于艺术青春的短暂,到了一定的年龄,退出舞台是每个芭蕾舞演员必须面对的现实。谈及自己的未来,谭元元说:“我不知道终点会停在哪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必将与芭蕾舞终生相伴,仍然会从事一些和芭蕾舞相关的工作。”
目前,谭元元正在学习画画、设计和舞台编导。
2016年年初,谭元元在上海成立了国际芭蕾艺术工作室,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让中国芭蕾舞走向世界。“我愿将此生技艺倾囊相授,让更多来自中国的舞者站在世界芭蕾舞坛上,让我的芭蕾梦在他们身上延续……”
作为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唯一的华裔首席舞者,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英雄”,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谭元元,她的名字写满了荣耀和光芒。芭蕾是世界上最美丽又最残酷的职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舞台上她耀眼夺目的婀娜舞姿,而在看不到的背后,是她30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伴随着无数汗水、眼泪和一身的伤痛。正如谭元元所说:“不曾饱尝艰辛,无缘品尝甜蜜,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
要哭还是要练,只能选一样
谭元元1976年出生在上海。5岁那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乌兰诺娃表演的《天鹅湖》时,她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尖模仿美丽的“天鹅”。这一幕被一旁的母亲看在了眼里。谭元元的母亲酷爱舞蹈,但由于家人的阻拦不得不放弃了梦想,她在童年女儿的身上,欣慰地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在母亲的安排下,谭元元到上海市虹口区少年宫学跳舞。有一天,上海舞蹈学校来招生。在母亲的支持下,谭元元参加了考试,当时有1000多名候选者,但只招10个女生和10个男生,凭着下肢比上身长13厘米的优势,她顺利过了关。
在母女俩为拿到通知书兴奋时,身为高级工程师的父亲却不同意女儿去学舞。传统观念很强的他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为此,父母间展开了拉锯战,直至开学七个月之久。无奈中,他们最后决定用掷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硬币正面朝上则去跳舞,反面则放弃。也许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那枚小小的五分硬币把谭元元和芭蕾牵在了一起,她的人生轨迹也从此被改变。
由于入学晚,谭元元成为落后的“丑小鸭”。基本功跟不上,她既着急又苦恼,每天都过得非常压抑。谭元元身体条件出众,平常练习中流露的闪光点被当时学校的林美芳老师看在眼里。林老师天天给她补课,动作做得不到位就严厉批评。谭元元一边哭,一边练,踢腿、劈叉、旋转……在林老师加班加点严格训练下,她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自信心也慢慢恢复了。
谭元元第一次正式登台,是13岁那年参加上海本地的比赛。她躲在后台,怕得要命,“觉得脚都不是自己的”。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真正蜕变,是时隔三年后。1992年,16岁的谭元元去参加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与来自25个国家的125名选手同台竞技。等到了赛场,林美芳老师和谭元元都傻眼了,原来为了便于观众观看足尖表演,巴黎歌剧院的舞台居然有向前5度的倾斜,这对于一直在平地跳舞的谭元元来说,等于宣判出局。加上长途跋涉、水土不服,谭元元心生退意。当时音乐前奏都已经开始了,林老师听到谭元元这句退缩的话语,她反倒铁了心,一脚就把谭元元踢上了台。
谭元元出场的动作是“大跳”,林老师这一脚竟成为极好的推动力,使得她的大跳完成得很完美。而这一脚也让谭元元立即清醒了,她抛下了所有的负担后,整个表演过程非常轻盈自如。最终,谭元元以19.2(满分20)的高分,夺得唯一金奖。一场毫无希望的比赛竟然爆冷夺金,谭元元被西方媒体誉为“天才少女”,世界芭蕾舞坛也记住了这个中国女孩的名字。
站在芭蕾之巅,除了排练场就是舞台
自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获得金奖后,谭元元得到了德国斯图加特约翰·克兰科芭蕾舞学校大专班的全额奖学金,得以继续深造。这是此校第一次把奖学金授予非德国籍的外国人。就在谭元元接受着德国式更严谨的训练时,1994年的圣诞节,她意外收到了一封邀请函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团长海尔基·托马森邀请她去他的舞团做表演嘉宾。
说是表演,其实是一场“考试”,一段双人舞和独舞表演下来,托马森团长拿出一份合同递给谭元元:“来我们这里,你将是最年轻的独舞演员。”
在世界任何一个大型芭蕾舞团里,一般先从学徒做起,然后是群舞,至少要经过5到10年的磨砺,才能慢慢在竞争中跻身独舞、首席之列。因为连跳两级的“特殊待遇”,初到美国的谭元元,除了感受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带来的巨大压力外,更让她孤独无助的是其他团员对她的敌意和冷漠。谭元元只好一头扎进练功房里,“一个动作练十遍不行,就练二十遍、三十遍……”由于过度疲劳,她常常在换衣间就睡着了……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演出季的一天,托马森团长一脸焦急地把谭元元叫到办公室,递给她一盒舞蹈录像问:“能不能学下来参加明天的演出?”原来,团里的首席舞者意外扭断手指,在第二天演出无法取消的情况下,必须找人临时替补。谭元元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等她看完带子,“差点吓死”,那段近30分钟的舞蹈是芭蕾舞大师巴兰钦的作品《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舞步速度快、动作复杂,非常难掌握,在此之前,她根本没有接触过。
当晚,谭元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边看录像边模仿,记音乐、记动作、记舞台位置与配合。旋律极难掌握又不规则,只能一遍遍地回放、重复,手脑脚并用,不知不觉练到天亮……
第二天真正的考验来临时,谭元元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完全沉浸在音乐里的她奇迹般地跳了下来。当一曲跳完,听到观众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时,谭元元知道自己成功了。
翌日,旧金山的大小报纸纷纷刊登了有关谭元元演出的长篇评论和大幅照片。谁也没想到,一场棘手的演出救场转化成为一个全新的开始,22岁的她因此成为最年轻的首席舞者,也是旧金山芭蕾舞团成立60余年来第一位华人首席舞者。通过一部部大戏的磨炼,长着一张东方面孔的谭元元成为观众们最热捧的明星,也被舞评家评为“旧芭王冠上最大的那颗宝石”。
顺遂自然是一种生活态度
舞台上的谭元元是完美优雅的芭蕾舞女神,生活中的她是个随性自然的女孩,喜欢素颜、牛仔裤,开着快车在路上飞驰,喜欢看电影,收藏红酒和迪士尼卡通娃娃……然而,由于职业限制她无法尽情享受普通人生活的乐趣。
为了保護双脚,她不能长时间逛街;为掩盖芭蕾舞演员的“通病”八字脚和脚趾外翻,她不敢穿凉鞋、涂脚指甲油;为了保证每一次演出的质量,尽管常在世界各地演出,她却无暇游览当地的风光;因怕受伤不能骑马、滑雪、游泳、打网球;喜欢甜食和一切美味,为了保持身段轻盈,却不敢贪食……
因业余时间太少,谭元元自然无法像普通女孩一样谈恋爱交男朋友,为芭蕾舞她几乎牺牲了大部分私生活。“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你必须付出代价。如果当初没有成为舞蹈家,也许现在会有家庭,但现实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目前舞蹈依然是我唯一的情感寄托,个人问题还是顺其自然吧。”
有记者问谭元元,她希望找个什么样的伴侣,她回答说:“希望另一半不是圈内人,能尊重我热爱的芭蕾艺术。我和他的关系像是最好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能够分享快乐分担烦忧,彼此成为对方精神上的支撑。爱情不是天方夜谭,婚姻更要以生活为基础,珍惜身边的平凡与平淡,不放任自己不切实际的企图才能收获幸福。”
对芭蕾舞演员的残酷不仅在于伤痛的伴随,还在于艺术青春的短暂,到了一定的年龄,退出舞台是每个芭蕾舞演员必须面对的现实。谈及自己的未来,谭元元说:“我不知道终点会停在哪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必将与芭蕾舞终生相伴,仍然会从事一些和芭蕾舞相关的工作。”
目前,谭元元正在学习画画、设计和舞台编导。
2016年年初,谭元元在上海成立了国际芭蕾艺术工作室,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让中国芭蕾舞走向世界。“我愿将此生技艺倾囊相授,让更多来自中国的舞者站在世界芭蕾舞坛上,让我的芭蕾梦在他们身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