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与完善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惩罚性赔偿作为知识产权民事责任中最强力的手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知识产权相关立法中有着明确规定,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其制度本身的适用条件模糊、证据采信困难以及功能被其他侵权损害赔偿所架空的内外双重困境。立法上应当对其主观构成要件进行统一表述,厘清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的界限。司法实践中法官应克服制度路径的依赖,完善举证标准。在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同时也应防范潜在风险,保障其在知识产权侵权关系中的准确适用。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了语文要素,明确了单元教学的方向和语文训练的目标。而每个单元所编选的课文,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语用训练的重要载体,还与单元语文要素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对课文的解读,不仅要从文本自身蕴藏的教学价值入手,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视角,找准语文要素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接点,从而真正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
期刊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教与学的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是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从新型师生构建的重要性入手,对目前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对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作出简要剖析,最后提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行性对策。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篇篇文本,一旦被编进了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其中,所涉及的两个关键点"语言"和"观察"之间相辅相成,"准确生动的表达"源自"连续细致的观察",正是由于作者开展了"连续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准确生动的语言"。
期刊
一基于"经历",认识"脚"的特点师:今天,咱们一起来读一篇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生:爬山虎的脚。师:通过经历学习单,老师了解到有11位同学见过并且摸过爬山虎,8位同学看到过,3位同学在书上或者电视上见过,还有9位同学虽然听说过,但从没见过。这位同学,你见过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生:我见过的爬山虎它的叶子是绿色的,脚也很小。生:爬山虎的叶子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
期刊
学位
我国民事制裁制度源于《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随后被引入到知识产权民事审判实践中。司法机关通过罚款、收缴、没收违法所得,对于应受行政处罚但尚未受到处罚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进行主动干预。然而,各地法院对民事制裁措施的适用范围、措施和条件的把握存在显著差异。种种适用乱象的成因在于民事制裁制度本身存有缺陷。民事制裁本质上是一种准行政处罚,其与民法规范的取向格格不入。我国《民法典》不再包含民事制裁条款,
在我国《民法典》颁布及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修改后,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知识产权领域已初步建立。在立法体制逐渐完善下,如何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便成为热议的话题。通过对知识产权领域惩罚性赔偿规定进行梳理,将惩罚性赔偿规定拆解为适用条件、赔偿数额、赔偿范围3个构成要件,将其与实践情况与法律基础相结合,可以对制度适用前提惩罚性赔偿数额与范围有明确认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应分为主客观条件,客观条
[教学目标]1.借助文本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的方法。2.品读语句,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3.学习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尝试迁移运用方法改写一段话。[教学流程]课前交流:尝试表达,学习仔细观察的方法。师:(出示图片)这是老师家乡黄河流入大海交汇处的情景,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你看到了什么。
期刊
“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给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了全新机遇。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兼具法理与法价值层面的正当性。近年来,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适用泛化的趋势,极易产生矫枉过正之虞。有鉴于此,其在具体适用时保持必要的谦抑性与制度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理论上应当优先考虑填平原则,司法实践中则要做到对审慎原则与过罚相当原则的兼顾。其次,知识产权法各组成部门由于立法
自2013 年《商标法》第三次修正案最终决定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来,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实际适用率极低,即使近年来立法、司法机关动作频繁,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纵观司法实况与相关规范可知,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基数计算概念紊乱、实体适用要件含义不明以及倍数裁量过于随意等困境,而司法原则的缺失、规范用语的过度抽象性和存在缺陷的“综合考虑”型条款则是上述困境的具体成因。基于此,应从“抽象—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