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情境的语用任务群活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系列语用任务群活动的实践基础上,以“成语广告词的前世今生”这一活动为例,阐述语用任务群活动教学应基于生活情境,设置合适的任务驱动,兼顾生活需求与知识系统,注重学习内容的整合,敢于适时放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中实践个体语言活动。
   关键词 语用;生活情境;任务驱动;整合能力
  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并结合学情的基础上,笔者尝试进行系列语用任务群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具体活动包括“你我名字中有乾坤”“成语广告词的前世今生”“对联中的趣味与文化”“网络语言的创新与规范”等。在基于生活情境的系列语用任务群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有梯度、有情境的任务驱动;兼顾生活需要和知识系统,整合学习内容;树立放手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中实践个体语言活动。在此,笔者围绕生活情境、任务驱动、整合能力、放手意识等四个方面论述语用任务群活动的关键所在。
  一、生活情境
  通读新课标发现,四大核心素养以语言的建构与运为基础。在课程目标与学习任务群中,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体言语经验是新课标的首要目标。围绕语用目标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通过真实的语言运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将这类教学称之为基于生活情境的语用任务群活动。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为实践性课程,教师应着力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为生活情境的重要性提供了课标依据。
  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是在语用中培养语感、掌握语理,同时以语感、语理指导语用。而语用、语感、语理这三者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情境”。在与汉语运用相关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则难以展现语言鲜活的生命魅力,那么从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则是僵硬、死板、枯燥、无趣的。而在具体生活情境任务的驱动下的梳理与探究活动具有生活气息,充分而具体真实的言语动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与兴趣,增强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生活情境凸显的是学习活动的习得性,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真实的生活环境,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理想的语文学习应该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以交流为目的言语交际和长期的生活状态中真实的阅读及写作活动,去慢慢积累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等语言素养。教师在设计语用任务群活动时需将生活情境贯穿整个过程,在课堂活动中模拟生活情境,课外拓展关联生活。
  综上所述,基于生活情境的语用任务群活动是在生活情境化的具体语言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个体言语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效学习。
  语言本身是鲜活的,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如同生生不息的河流一般。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之间的演变过程同样保存着语言的活力。语言积累、梳理、探究这一任务群活动以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为起点设计系列活动。“你我名字中有乾坤”“成语广告词的前世今生”“对联中的趣味与文化”“网络语言的创新与规范”这四个活动都是从学生身边的语言现象入手,沿着语言文字流变的历史长河回溯,在具体情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自主探究。
  成语广告词出现在社会的每一角落,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家对此褒贬不一。既有人认可其具有简洁性、形象性和文化味;也有人批评其用字不规范,不利于汉语的发展与应用。这就是语言学习情境。高中生应做到理性看待这一语言现象,并能以此作为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的载体。本校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语言积累欠缺,面对生活中的这一语言现象,易被广告词中的“成语”混淆,更谈不上能够理性看待。正确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的首要条件就是扎实的语言能力,这与相关成语的积累与梳理分不开。在生活语言现象的激发下对成语进行“溯源”是本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成语意思和出处特征了然于心之下,不管广告创作者无论如何“打扮”成语都能一眼看出其真面目,并能对广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恰当评析,从而理性看待生活中的“成语”广告这一语言现象。
  二、任务驱动
  如何将抽象的活动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化的学习任务是活动设计和实践的关键所在。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梯度有层次的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之下,逐步完成这一专题活动的学习。笔者在“成语广告词的前世今生”这一活动中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
  1.每人搜集生活中的“成语”广告词5个。
  2.根据广告词猜商品。通过猜测的方式展开热身活动,感受“成语”广告词的奇妙与趣味。
  3.对成语广告词进行评析。
  (1)认出修辞;
  (2)分出类型;
  (3)辨出特点:选取“好评”与“差评”广告词各一组,从中概括出运用得当的仿拟“成语”广告词的特点。
  (4)学以致用:请用仿拟修辞写一则“成语”广告,并说明理由。面对生活中纷乱的成语广告现象,从修辞的角度引导学会判断质量和仿照创作。
  4.小组合作填表格,探究詞义演变。
  正确使用成语的前提是了解它的渊源,掌握它的含义。其中重要字词与文言实词虚词有着紧密的联系,成语联想法是文言意义推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说文解字、以形探意、义项梳理能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认识汉字词义流变的过程。
  从“成语”广告的“今生”到“前世”,从“仿拟”修辞到古汉语溯源梳理、探究,学生的收集、辨析、分类、整合、探究、仿写等任务都属于个体语言实践活动。之所以强调生活情境任务意识是因为生活与语言之间有着双向作用。由生活现象到语言知识,再由语言知识到生活运用,两者互相促进。
  “你我名字中有乾坤”这一活动设置的主要情境任务如下:你我皆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名字则是这份独一无二存在的证明之一,其文化内涵的背后蕴含着长辈的殷切期望,请通过汉字溯源和义项探究两种方式写出姓名新悟。对联是学生们日常可触碰的生活物件,其审美趣味体现在对称、音律、民俗文化之中。如何将这一特殊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以任务驱动形式落实呢?通过广收集、分类型、探技巧、写对联等任务来走进对联背后的民俗文化世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语言任务设置是梳理与探究活动关键的第一步。   基于这些任务驱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情境,为学生语言积累与建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脚手架,从而达到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相融合的状态。
  三、整合能力
  在基于生活情境的语用任务群活动中,教师的整合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在打通不同任务群之间的关联,合理有效整合学习资源与目标;二是实现生活与学习的双向作用,从生活情境出发,走向丰富的语言系统,再反作用于实践运用能力。
  新课标打破原来的独立篇章教学模式,而是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设计相应的专题活动。就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一任务群而言,新课标要求: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新教材中可能会出现通过具体课文来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而另一种可能便是专题学习。所以教师需要提升开发专题的技能,而这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在提高语文素养和教师技能的同时增强整合能力。在新课标改革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资源可供我们一线教师参考借鉴,而现成的资源并不能照搬套用,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创造,这一过程体现的正是整合能力的运用。整合的范围包括内容的整合、方法的整合、目标的整合等。
  在生活情境化原则之下的任务群活动内容特别需要兼顾生活需求与知识系统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语用与语理的融合。两者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下,学与用同时进行,有趣和有效并存。
  在成语广告词活动设计中,学以致用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运用“仿拟”这一修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仿拟修辞在广告词创作中运用自如之后,这一能力自然也能迁移到其他文学写作中。在“你我名字有乾坤”的活动中,学生对其姓名的汉字进行溯源探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汉字造字和义项演变规律的求知欲望,也促进其对生命价值的认同,从而反作用于语言学习活动。“网络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活动也是如此,正因为对生活中的网络语言现象进行了梳理,学生才更明白语言规范表达的重要性。生活与课堂有效整合,互相作用。对联这一任务群活动效果反作用于生活的意义之一便是消除学生对新春对联的漠视与隔阂,让学生学会品赏这一中国春节文化的承载物,必然能为新春佳节增添不少年味。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这才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所在。
  四、放手意识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这在2003版课标中也有体现,而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这一活动方式将这一学习方式落实得更加到位。并且,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这于一线教师而言,需要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我们在课堂上习惯性主导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经意间流露出权威姿态,总是强迫症般地将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倾倒给学生。教师应时刻要求改变自我的身份,向活动的组织者、方向的引导者、资源的提供者、过程的记录者转型。
  在新课标改革中,要求教师“积极倡导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围绕语言和文化、经典作家作品、科学论著等,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生活,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在本活动设计之中,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环节是教师实践放手意识的表现之一。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两种方式相结合,学會自我监控与管理。由语言现象到文言梳理、探究,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更是探究汉字“以形探意”的特点、词义变化的规律。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主动积极地积累、梳理、探究,教师的放手促使这一思维过程是积极的、自主的,更是高效的。
  基于生活情景化原则的语用任务群活动中的放手意识不仅体现在学生完成任务时的自主合作,也体现在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留心生活中可探讨的语言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与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尝试开放相关的语用活动。放手意识的背后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对联这一语用任务群活动便是来自学生的启发,所以教师完全可以主动要求学生尝试与老师共同开发相关活动。
  [作者通联:浙江乐清市柳市中学]
其他文献
汉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的意蕴丰厚、精简用省,像《岳阳楼记》中的“静影沉璧”,像西湖十景“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的命名,真是言简意赅,寥寥几个字就能让人遐想无尽、境界全出。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录了谈歌的短篇小说《绝品》,其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样。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所谓神态是专指人的脸部表情,描写时要使用表示面部表情、神色态度的词语,
摘 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鼓励阅读者不放弃,不懈地读。可“读书百遍”却最终“其义不见”的也不少见。究其原因,是机械简单地对待此名言,读书主体需求与积极性没有激活,读懂条件不具备,阅读时应付消极。“其义自见”是“读书百遍”的成果,包含有文本领悟中自主语言建构,也包含阅读过程经历体验的方法、策略及品性上的生成。“读书百遍”中生成自主认识,生成意志品性,提升语文素养。应构建真实阅读情境,激发阅读主
摘 要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易安体”的语言形式是汉语汉字魅力的极致表现,尤其是开头的14个叠词的运用。以词中叠字的运用为契机,笔者将《声声慢》一词的单篇学习上升为《李清照词集》的整本书阅读,以探究“易安体”语言的美学风格为学习项目,进行赏析、仿写,让学生获取对语言的直觉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领略诗词语言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关键
《雷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曹禺曾说过:“一部《雷雨》全部是巧合。”的确如此,《雷雨》剧中存在着诸多的戏剧巧合: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周萍与四凤之间血缘关系的巧合;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父子关系;周冲与周萍两兄弟都喜欢上四凤;蘩漪与周萍之间的不伦关系……还有局部的小巧合:例如时间点上的巧合、人物年龄上的巧合等等,这些巧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
群文阅读,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群文阅读课在各级各类课堂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应是江苏省无锡天一中学唐缨老师的一节小说群文阅读课。   唐老师这节“小说细节技巧群文阅读”课,其课堂流程如下:(1)由小说理解的金字塔结构导入,明确本节课目标与重点:掌握短篇小说细节的艺术表达
安排学生训练了这样一篇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家园,可以是个体小家庭,也可以是社会大家庭,更可以是精神的世界。家园充满着喜怒哀乐,演绎着悲欢离合,陶冶着人的精神和灵魂。  从学生完成的作文来看,存在着选材雷同、理解泛化的普遍不足,很多学生选择的是“感受家的温暖”这一立意,“乡村老家”“小家庭的悲欢离合”这类题材的撞车现象就比较严重,很难脱颖
我校是安徽省第二批翻转课堂项目研究示范校,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启动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语文组学习了智慧课堂领域国内的研究成果,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理论结合实践,经过反复修正,摸索出基于智慧课堂的阅读教学“三步九环节”的教学模式,其中“三步”指课前、课中和课后。“九环节”指课前三个环节:推送预习资料(课件、微课、预学案等)、学情反馈、设计教学方案;课中五个环节: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清初杰出词人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腊月十二日,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日,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精于词道,且诗、文、赋俱佳,留下了卷轶浩繁的著述,而尤以词名世。  选择意象、组合意象的过程,就是在写作构思时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纳兰性德
被称为“隐逸之宗”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归去来兮辞》,毅然决然地归隐田园,并为后人留下了《归园田居》《饮酒》组诗,表达他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志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到南北朝时,山水景物成了诗歌最重要的题材,到盛唐时期,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诗人。  山水田园诗中,有大量的诗作是写隐逸生活的。写隐逸生活的诗人,很少是天性就只想寄情山水、放
自从新课标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后,德育的重要性又一次被各个学科所关注。语文学科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道德的主要阵地,更是德育教育的战略要地。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枯燥地说教只能让他们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