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读书》十年文选(6册) 《读书》杂志编 三联书店 2007年5月出版 最近10年来,《读书》想象中的读者和之前20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分子"这个词的意思,却和《读书》的文风一样,10年里变了很多。今天看来,这本杂志好像是站在一块流动的沙丘上发言,面前的人事,看似明白如昨,其实已经物是人非了。 《读书》的编者最近将杂志10年以来的部分文章编选成册,厚厚的有六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十年文选(6册)
《读书》杂志编
三联书店
2007年5月出版
最近10年来,《读书》想象中的读者和之前20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分子"这个词的意思,却和《读书》的文风一样,10年里变了很多。今天看来,这本杂志好像是站在一块流动的沙丘上发言,面前的人事,看似明白如昨,其实已经物是人非了。
《读书》的编者最近将杂志10年以来的部分文章编选成册,厚厚的有六本之多。选本的主旨,《读书》的前主编汪晖和黄平有总序加以阐发,一言以蔽之,这本杂志10年所做的工作,以"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也是选本之一的书名)为最重要。
"重构"、"我们"、"世界图景"---这些个词语都需要仔细推敲,弄清楚它们确指的意思。10年来,许多曾经被看作确定不移的东西,都已经像老年人的牙齿一样,可以朝好几个方向动摇。
"我们"这个复数称呼保留着1980年代知识群体自我认同的遗风。但事实上,"我们"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分化。一个重要的表征是,过去的10年,是争论和争议不断的10年。《读书》是争论的重要场所,也是争议的对象。
争议中最重要的话题是"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化在最近30年里突然提速了,一部分人希望中国借助这一外力,成为以法治、自由市场、民选政治和城市生活为基础的国家中的一员,另一部分人则对借全球化上位的路径心存疑虑。东欧社会主义政权垮台之后的现实,让他们看到了快速上位导致国家崩溃的反面教材。
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导致"我们"眼里的"世界图景"越来越不相同。这里的"世界图景",与其说是指当代世界的真实面目,不如说,是我们脑子里的那个世界的景象,一种与历史地理和国际政治有关的知识体系。
近代以来,西方是这些知识的主要提供者。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反思知识体系背后的政治经济结构,好像成了反思真实世界本身:"《读书》力图超越西方中心论,展开对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讨论,从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突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创造的种种历史幻觉。"
编者说,"90年代初期对于全球化的热情","部分地植根于对于西方的想象"。他的意思是,不要太迷信这套西方人提供的知识体系/世界图景。须知,在这套"世界图景"中,包括"我们"在内的东方,是被描述的对象,是客体、"他者"。"我们"与"他们",难道不是空间上的并列关系吗?为什么在这一"世界图景"中,"我们"与"他们",成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呢?为什么东方一定要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取向上,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呢?"他们"的制度和价值,真的适合我们吗?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已经有过的历史,"我们"在全球化之前创造的文明,那些与"他们"不同的历史和文明,又当如何评价呢?要把"我们"变做"他们",是否可能?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所得与所失,又能否平衡呢?
这些问题是重要的。尽管《读书》提问的方式常常高高在上,有时候强作解人,让人心生不快。而且,这种提问方式也不是他们的发明。至少在1910年代和1980年代,我们两度见识过---我们今天称之为"启蒙运动"的那种提问。
与1910年代、1980年代相比,《读书》的启蒙工作大异其趣。前两次启蒙的工作是破除"中国中心论"(文明中心论或革命中心论),要张扬的是"西方中心论";由此引发了轰动一时的时代潮流。《读书》的启蒙,是要"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解构1980年代的世界图景,要"去西方中心化"。这是一次"反启蒙的启蒙"。它引发的不是时代潮流,而是争论。它变成了知识界分裂的脚注。
正如汪晖所说,1980年代那个"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尺度的’共识时代’已经消失"了,启蒙正身处"无物之阵"。失去对小城市和乡村中国的小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之后,《读书》的话题和读者都集中在少数大中城市。不管是基于真实的观念分歧,还是基于盲目的自大情绪,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很难接受这种过时的启蒙的姿态。
其他文献
在同样亮度下,LED灯的耗电仅为普通白炽灯的十分之一,而寿命却可以延长100倍。 两周前,细心的华东师大学生发现,该校理科大楼的照明灯变样了。40瓦的普通灯泡被只有2瓦的小巧的平面光源所替代。他们发现,即使40瓦变成了2瓦,但灯泡亮度不减,而且看上去更美观。 还有一点他们没想到,整个大楼换上2瓦的灯泡,节能效率可达到97%。据介绍,这种新式照明光源名叫白光LED,是由荧光粉和发光二极管(蓝
在大城市里赚大把的钞票,在大市场里赢得无上的荣誉,这是每一个职业球员都一心向往的东西。然而,他们是凭什么得到这些的?是时候该易建联好好思索一下了。 5年前,当姚明刚刚登陆NBA的时候,美国《时代周刊》曾用一篇长文把易建联称作“下一个姚(THE NEXT YAO)”。如今,易建联登陆NBA已进入读秒阶段,可他要想成为“第二个姚明”却有一段路要走。两周前在NBA选秀大会上,雄鹿队在第六顺位上选中
"互动"会变成一种艺术,是因为观众被忽略得太久,他们的好奇心在艺术的领域里得不到释放。 荷兰人戴欧杨森创造了一种新的生物---当然,按照传统的眼光,说它们是生物还有一点勉强,但是看到它们在荷兰的海滩上跑来跑去,至少,戴欧杨森本人认为,这是上帝造物以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这个一直没有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前学者放弃了学业,把时间花在连接繁复无比的塑料管子上。他的目标是,让这些塑料管子连接成的庞
印度的问题也属于中国,印度的答案却只属于印度。 陌生的邻居 小额贷款项目"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不久就到中国来访问,与央行的官员讨论了中国农村金融开放的问题。会见的性质是务虚的,中国农村金融的困局也没有因此有所突破。但会见本身却很罕见,因为尤努斯是一个来自东方和第三世界的金融实践者;近30年来,中国经济问题几乎从来没有问计于西方以外的经济学者。 作为
根据《时代》周刊报道,默多克通过《华尔街日报》发现了一个引擎,这个引擎能帮他建立起全球化、互动化、多平台的商业金融网络,为筹备中的在线金融服务添砖加瓦,同时推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开设。 “他们从我这儿拿走了50亿美元却还想控制公司?卖了店仍然做掌柜——对不起,没这回事!”鲁珀特默多克对着电话说。 6月22日,星期五。早上5时不到,这位76岁的新闻集团总裁就已坐在曼哈顿总部8楼的办公桌旁,设法
"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的松江鲈鱼有望从遥想回到现实,物种的复壮令人兴奋。 陈留山站在船舷边,拉起了这天的第三网鱼。阳光照耀下,一条全身赤黑,鳃膜隐隐泛现朱红的怪鱼分外抢眼。陈留山走近一瞧,鱼身虽小却怪诞无比:前部平扁,尾部侧扁,全身通体无鳞,却有皮质粒状突起。更让他讶异的是,这条怪鱼居然有四片鳃! 那是2000年8月胶东半岛一个炽热的午后。村民陈留山不知道,
"如果形成市场,从辽宁到福建的沿海地带都将出现人工养殖的松江鲈鱼,产业经济规模将远远超出想象。" 从上海市区走A9公路到青浦金泽,再沿商周公路走上2公里,商榻水产城的广告牌巨大而醒目,但水产城却早已徒有虚名。门口挂着铜牌的上海其他几所高校实验基地早已搬走,只有王金秋的四鳃鲈鱼公司依然留守。 去年起王金秋开始担任上海四鳃鲈鱼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她还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
反恐问题如今已成为一个系统问题,不仅与伊拉克战争相关,与反恐的国际努力相关,也与美国的国内政治和选举政治密切相关。 美国参议院7月13日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把捉拿"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悬赏金额提高一倍,增至5000万美元,在表达对追捕拉登未果的不满情绪的同时,也将反恐话题进一步引入选举政治中。 民主党参议员拜伦多根是这项议案的发起人。他表示:"已经过去6年了,而’基地’组织却正在重新建造它
很多电影人羡慕好莱坞,其实好莱坞这把剪刀剪下去你都无处说疼。 电影的特权是穿越国界比书籍便利,有时坐在黑暗一隅,偷看到的灵魂颇能说透各个民族的血质。左翼民族最后一滴泪总是流给弱者的,心软的代价,是幻想"理"能打败"利"。正义感膨胀,抱怨就多;对政权依存度高,摩擦就大。没有什么是免费的,哪怕是正义。只要掀掀法国电影界的裙角,这段话便颇得印证。法国右翼电影人依赖市场,左翼电影人仰仗政权。左翼电影
杨延康最早为人所知的作品,是他在陕西拍摄的天主教徒的生活。对宗教生活的关注,在中国摄影的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杨延康因此而珍贵。 他的手法很诚恳。与其说,他试图将一种无人知晓的生活方式带给未知的世界,不如说,他记录下这个世界的生存形态,并没有展示的目的。这样的展示有着先天的困难。一方面,摄影师得到的展示作品的机会如此之少,另一方面,宗教生活在平素的语境中,还是颇多禁忌的话题。关于陕西天主教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