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冷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ing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外飘雪的时候,江南的雨应该是冷的。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们从宋词那长长短短的诗句里,读到的雨,也是冷的。
  此刻,塞外正飘着零星的雪花,三点两点,贴在脸上,有些微凉、柔润。像初春那乍放的梨花,薄凉、养眼。想必此刻,江南也应该是潇潇春雨,带着些许寒意吧。
  我的脚下是厚厚的泥土,寒冷的原野,以及随处可见的辽文化遗迹。大辽帝国在这片土地鼎盛的时候,江南的那些诗人们,正用长长短短的诗句,吟咏着宋朝的草长莺飞、山河破碎。那些婉约或豪放的诗句里,有点点的冷雨,在纷飞。
  想来,是大辽帝国的金戈铁马,让大宋朝廷上下心惊胆战。而朝廷的妥协与苟安,也让大宋那些文人墨客的心凉了。他们用一支凉透了的笔,蘸着绝望的泪水,填写着一阕一阕的小令、长调,抒发着内心的苦闷与悲凉。那茫茫的江南烟雨,也被塞外大辽的风雪侵袭着,变得生硬、冰冷。
  在岳飞的《满江红》里,我们感受到了雨的凉意。虽然,此时塞外大地上的王朝已经由辽而金,然而,塞外的风雪却越刮越猛烈。“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江南的雨吗?岳飞率军与敌人边关对峙,冷雨潇潇,打湿了将士们的战袍,自然也凉透了岳飞那颗火热的心。
  有岳家军驻扎的地方,自然是宋朝的天空,那雨自然也是宋词里的雨。但这宋词里的雨与塞外的雨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冰冷的,击打着残垣断壁,也击打在将士们的铁衣上,铿然有声,撼人心魄。那面帅字大旗,在萧萧冷雨中缓缓低垂,僵硬而沉重。天空浓重的乌云翻滚,大地一片萧条荒凉,目光所及,只不过是残山剩水,那里有江南的风韵?
  那些冰冷的雨点击打在人们的脸上,寒在心底,凝滞在不朽的诗行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知是边关的朔风还是宋朝的冷雨,让英雄对空嗟嘆,少年头白。
  我在塞外的大地上行走,想寻找大辽帝国兴衰的密码。在那个被称作“中京”的地方,我看见了那座巍峨的“大明塔”。这是修建于辽代的建筑,是大辽帝国兴盛的象征。在大明塔的不远处,我见到了一位放羊的中年人,走过去与他攀谈,问他知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一个大辽帝国。他用略带不屑的眼神看看我,指指不远处的大明塔:“没见那座大明塔吗?这里原来就是大辽国的都城,是一座很繁华的城市。”那人很健谈,知道很多关于辽宋的掌故。他讲了那个著名的“澶渊之盟”,讲了关于萧太后的故事,讲了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也讲了大辽与大宋间不断征战,又不断融合的故事。当然,这些都流传自于民间。但可以看得出这片土地与大辽帝国的渊源,看得出历史上大辽与大宋的恩恩怨怨。自然,这些流传于塞外民间的故事,与宋代诗人们写入诗词里的感受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片土地上,有“上京”,“中京”之说。是大辽帝国兴盛与衰亡的地方。兴盛的时候,大辽帝国在塞外兴建了几座规模很大的城池,做为经济,军事重镇,也做为向中原进军的跳板。“上京”,“中京”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当时的大辽帝国以此为据点,不断举兵南侵,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大宋的锦绣河山。那些忠于大宋王朝的文人墨客,在萧萧冷雨中纷纷南逃,一边在诗词里抒发着亡国之痛,一边在诗词里表达着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到处可见辽代的文化遗迹,在有关的典籍,或者民间传说中,也都可以寻找到辽与宋王朝的爱恨情仇,烽火硝烟。
  现在,辽宋征战的硝烟已经散尽,大明塔在这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荒凉之地兀自独立,成为那一段悲情历史的见证。而那些大辽帝国的后裔们,经历史的不断变迁与融合,已经不知散落于何处,不知是你,是我,还是别人。只有这大明塔,历经风雨,仍然耸立在塞外寒冷的土地上,用有些残缺的眉眼,注视这空中的云卷云舒,大地的沧桑变幻,有些固执地显示着大辽帝国曾经的辉煌。
  这就是历史,费尽千辛万苦去创造,却又轻而易举地去破坏,用兴衰成就了一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著作。侥幸遗存下来的,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成为了供后人凭吊、阅读的典籍,成为了隽永的岁月。
  我喜欢宋词,喜欢宋词中那种沉郁的情感,喜欢宋词里那种豪迈苍凉的慷慨悲歌。宋代的诗人们把国破家亡之痛,都一一倾注在他们的诗词里,让后人读之,禁不住感慨系之矣。我知道,一阕一阕的宋词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英雄热泪,萧萧冷雨,与塞外的大辽帝国有关,与大辽帝国的铁骑雕弓有关。虽然塞外这块寒冷之地杀伐未曾间断,朝代的更迭也未曾停止,由契丹而大辽,由辽而金…..但塞外那寒冷的朔风,却从未停止向南侵袭,宋词里的雨,冷冷的,也从未曾温暖。
  一个人的诗,与诗人个人的境遇有关系。一代人的诗,就与国家、时代、民族的命运相攸关了。唐诗的豪情高举,神采飞扬,是大唐兴盛的体现,是唐代诗人那种豪迈不羁精神的自然流露。南宋时期的诗人,他们心头总压着一座大山,有无法卸却的沉重。所以,他们的笔下,虽然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风花雪月。但更多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式的烽火硝烟。家国之痛,生离死别,是南宋诗人无法忘却的主题。
  没有人喜欢离乱的生活,遍地硝烟,山河破碎。但这样的境遇,却让宋词具有了一种别样的风采,让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的宋词的字里行间里,都含有萧萧冷雨,都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们无法忘记烽火硝烟下的大好河山,即使是在梦中,梦见的也是铁马冰河,梦见的,也是为国戍边。他们无法忘记做为臣子的奇耻大辱,他们随时都想着踏破贺兰山缺。然而,他们没有收复失地的自由,他们缺少收复失地的力量。他们只好用手中那管毛笔,在平平仄仄中,抒发心中的哀伤。因而,即使是三月的江南烟雨,那雨,也是冷的。
  曾经的大辽帝国,曾经的飞马扬鞭,在塞外寒风冷雨中成为了尘埃往事。人们可以记住的也许只有那座耸立在废墟上的大明塔,或许还有“上京”,“中京”等这些与辽代有关名称。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很独特的南宋朝廷,在江南茫茫烟雨中,也淡去了。它的耻辱与苟安,它的兴盛与衰落,都被一代多情的南宋诗人,记述在那些不朽的诗词里,与岁月同在。而曾经的辽与大宋,金与大宋一幕幕的铁血往事,也最终成了村头巷陌的故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神往,让人唏嘘。
  我手捧一卷宋词,掩卷沉思。这块塞外之地,在历史上与遥远的江南,竟然有着着那么多,那么悠久的爱恨情仇,你死我活。是地域间的差别使然,还是民族间的恩怨使然呢?那些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像难以愈合的痛,让远在江南的诗人们念念难忘,无数次出现在他们的诗词里。读宋词,我总是忍不住去读宋词里那悠悠的家国情仇,那萧萧冷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选自“中国作家网”
其他文献
看到一篇文章,讲“人文”的含义,引用了作家梁晓声“用了六堂课来讲”的这两个字的含义。文中说到,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問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
看到一个视频,让敝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一位在研读中国历史学博士学位的荷兰籍兼职埃及导游,哭着吐槽某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诸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机场遇航班误点时不像外国乘客小声询问解决办法,而是大声嚷嚷着要求赔偿;到博物馆后,闪光拍照,触摸禁止触摸的展品,霸占于己有利之处、不顾阻挡别人视线,不听讲解员讲解,兀自扎堆聊天;不经允许,相机镜头随便对准个人或私人住宅……不一而足。老听说一些移民海外的中国
年前,通过朋友圈扫码,偶然进入一个鲜花团购群。鲜花对于我来说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还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偶尔,在我的要求下,以情人节的名义,老公才会从沿街吆喝着卖花的小姑娘手里买下一支玫瑰花。潮流的春风沐浴着小城,也有几家花店在县城安家落户了。每次路过,我只是驻足隔着窗玻璃观望,那些娇艳欲滴的花儿吸引着我的目光,但我却不敢进入。我知道,什么东西只要是新鲜的,便是昂贵的,更别说是鲜花,千里迢迢运送
读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不与四时同”的六月西湖美丽荷塘风光。其实,不是所有的荷塘美景只有去江南才能看到,七、八月份的沛县汉城公园便是赏荷的极佳去处。“四面环水三面荷”的沛县汉城公园主建筑区———汉宫区旁边,便是“碧叶垂柳一拱桥”的荷塘了。花开有时,约好了似的,赶趟儿般竞相开放。百亩荷塘,如诗如画,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却有着“汉城
初识桃花潭的名字当在读高中时,这当然是来自于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当时,班上一位同学模仿李白写了一首题为《赠王同德》的诗,后两句是:“长淮涉水深千尺,不及同德送我情。”好在“淮”字与“德”字都是平声字,这两句诗从平仄上也就过了关。这是他送其在双沟中学初中同学的诗,他们的母校就在淮河岸边。从那时起,我对桃花潭的向往之情就像草芽一样“春风吹又生”。这次特意陪浩保一家铜陵访亲,前天下午游览了凤凰山,第
虽说音乐与文学本就有许多艺术感受上的相通之处,但你往往能从只言片语中读出作家生活痕迹的残余物,却很难从一首曲子里读出演奏者的人生。这也许是我不爱读作家忆往,却经常被音乐家的传记所吸引的原因,除了音乐,我几乎对他们一无所知。谈与大提琴相关的传记,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却是《她比烟花寂寞》的电影。这部由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传记改编的电影是对于她一生的成功再现:天赋、激情、癫狂,也许还有种种不可测的荒谬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过一群争奇斗艳的女作家,她们首先运气好,率先获得开蒙识字的机会,若是字离她们远,被今天的我们记住的几率就几近于无了。老有人夸林徽因漂亮,她长相上其实并不像福州人。从老照片上看,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虽来自浙江嘉兴,却窄额、高颧、凸唇,一张橄榄状的脸怎么看都很福州。而林徽因脸无棱无角,反倒显出温婉柔媚的江南水乡质地。林徽因长得柔软,脾气据说却也火爆。火爆会不会是因为被周围男人众星捧月捧
好画在眼前,如同夏天傍晚送来一场及时雨,暑气尽消,一夜好眠。一今年夏天并不算很难过,似乎还没升起抱怨,就已接近大暑了。大约是整日在空调房里呆着,并不接触自然。出门的时候,偶尔汗流浃背,也是一路树荫庇护着,心生感激,不觉得很热。那天闲来翻看画册,读到朱屺瞻先生的西瓜图,忍俊不禁。他画一个盘子,装五块西瓜,旁边还散落两块,外加一把撕边破蒲扇,不经意的组合。西瓜红彤彤的艳丽,西瓜子用大墨点,黝黑黝黑的
唐代孟浩然的《春曉》是公认的千古名作,后人评价甚高。孟浩然是亚圣孟子的第三十三代孙,家学渊源甚深,而且勤奋用功,因此“少年舞文墨,属意在章句”。唐代科考的内容一般包括明经、词(诗)赋和策论。明经科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诵和基本经义;策论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辞(诗)赋最见功力,也最受重视。孟浩然擅长诗赋,因此考进士看上去不过是小菜一碟。可不巧的是,开元十七年正月的这次礼部试,没有考辞赋。二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其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神话人物。书中的鸟兽,动辄好几个脑袋、好几条腿,动辄呼风唤雨,甚至可以祸国兴邦,显然是超现实的存在。有些人相信,《山海经》中记载的怪兽、异鸟,都是远古曾经确实存在过的。有人甚至认为,那些诡异的奇人异兽表现的实际上是外星生物。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中的记载“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强调此书的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