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详细地阐述了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议和措施。为2015年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重庆 长江上游 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G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86-03
“十五”以来,重庆交通、城建突飞猛进,这座因三峡工程而设立的直辖市,以巨大的发展潜力、战略位置和广阔市场,吸引着海内外金融机构。未来20年是中国金融资源整合、集聚时期,也是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机遇面前,重庆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无论对当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还是对国家整体布局,都具有战略意义。重庆金融中心的定位是:政府推动、面向市场、辐射西部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推动加上市场机制,形成三方合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是完全可行的。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一、中国西部需要金融中心
在重庆建设金融中心,不仅能有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也会重塑长江流域经济和社会格局。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可以说是衡量中国西部国富民强的标志之一。重庆金融中心将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不仅能够提高城市本身的地位和影响力,更会给整个西部带来投资的繁荣、产业的扩张、交易的聚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长远的巨大利益。建立金融中心,就是增强金融业的送血功能,解决资本形成能力不足问题,以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重庆东连湖湘,西出川峡,南达云贵,北上中原,是西部开发的桥头堡、外资进入西部的窗口。随着2006年三峡工程完工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建成,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基础性条件。
五、重庆是金融机构的聚集地。重庆金融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是经济发展引擎。
拥有全国仅有的三家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之一,是大区证监局、银监局和保监局的所在地,是四大国有银行省级行所在地,是除广发行外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省级管辖行的所在地。重庆拥有西部地区其他城市(除成都外)不能比拟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期货等各种内外资、港资金融机构近6000家,并聚集了大批的金融管理人才。重庆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金融生态建设已有良好起步。重庆票据市场、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在西部12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资金、资本的聚集中心地位已初步形成。其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近年来也都在稳定发展。
三、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三大国策,给重庆带来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和发展金融业的机遇。
2006年5月三峡工程主体完工,换来“能照亮半个中国”的电力。随着三期移民工作的展开,库区后期扶持和产业发展支持,都给金融业带来机遇。重庆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建设金融中心来解决,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聚集资本同时又输出资本,解决投融资和企业融资。
四、独特的金融载体渝中半岛解放碑。
重庆渝中半岛两江环抱,依山建城,是重庆市的母城,有3000多年历史。城内解放碑附近面积0.91平方公里的“十字金街”,已汇聚380多个海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分支机构。渝中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6%。专家认为:当一个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就是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已成为重庆市渝中区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可引导主城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布局,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核心金融区。按照“十一五”规划整合重庆金融资源,将渝中半岛解放碑至朝天门打造成“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应该是可行的。
五、为促进金融业发展,重庆市政府积极推动、大力支持。
于2006年9月通过了《重庆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重点从政府公共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吸引金融人才等方面入手,打造鼓励金融业发展的政策高地。众多措施无不显示出重庆市政府对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诚意。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不利因素:
一、重庆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层次与金融中心的要求尚有差距
重庆综合经济实力在西部地区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总体实力还不突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层次上与金融中心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缺少金融中心形成的有利条件。(二)是经济金融开放度偏低,尚未达到金融中心所要求的开放条件。(三)是长江上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金融腹地的强力支撑。(四)是金融产业发育程度偏低,金融中心缺乏金融产业的有力支撑。
二、重庆市金融业总体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已成为建设西部和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首先,重庆金融体系不健全。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占绝对比重,而以创业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则相对很少。国内金融机构多,外资金融机构较少。其次,重庆本地上市公司资源不足,资本市场短缺严重。再次,三峡库区金融体系尚在起步阶段。近年来,由于商业性金融的收缩,政策性金融力度不足,民间金融不成熟和规范,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一度成为库区农村金融的主体。
最后,重庆金融人才相对缺乏。据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资料显示,重庆市金融从业人员截止2007年末达到7万人左右,这显然对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金融人才严重不足。
三、重庆对金融资源也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整合。
解放碑、朝天门遗存的近代银行旧址散发出生生不息的金融气息。有关专家建议,整合资源,把渝中半岛打造成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而不是商务酒店和住宅区。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前瞻性的规划及引导、扶持、创造好的环境和服务上。
四、创业投资不活跃。
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1:4。而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两家,拥有资本7.6亿,“十五”以来虽先后支持36个多个原始创新项目,但对677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要求有点杯水车薪。重庆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小,投资手段单一,发展缓慢。重庆需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鼓励国内机构及企业来重庆创办风投公司。
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议
一、关于金融政策的建议
(一)建议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将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工作之一。(二)建议重庆市政府应成立金融顾问团或重庆市金融发展委员会或者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重庆金融业发展出谋划策。扩大重庆市金融办职能。(三)建议出台《重庆投融资中介促进条例》,以畅通渝港两地民间融资渠道,促进两地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四)建议设立重庆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设立重庆市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五)建议政府对重庆投融资体制进行立法规范和立法保障,鼓励组建多种所有体制形成的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
二、关于重庆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建议
(一)重庆要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二)向全国公开招聘四类金融人才,金融业经营人才,金融业风险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IT人才等四类金融高管人才。(三)创办金融学院,加快重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四)由政府金融办倡导,组建重庆金融家委员会,聚集人才,进行金融课题的研究。(五)建立专业担保公司的人才培训基地。
三、关于加强重庆金融研究的建议
(一)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成立重庆金融中心研究课题组,召集市内金融、法律、财经等各类专家,对金融中心的政策、规划进行专题研究。(二)密切关注世界金融危机,成立重庆金融业风险管控研究会,跟踪研究金融危机的发生、演进及应对策略,建立重庆金融业风险监控与应急体系。(三)设立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借力香港资本市场,创办渝港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
四、关于重庆金融机构设置的建议
(一)建议关于创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二)建议支持重庆在西部首先创办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五、关于发展重庆资本市场的建议
(一)建议打造重庆西部产业金融中心,因为重庆是中国西部制造业基地。(二)建议创建中国西部区域柜台交易市场,使重庆成为幅射西部的区域资本市场中心。整合重庆金融资本市场资源,把渝中半岛金融核心区打造成资本半岛,完成重庆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全方位战略构建。(三)建议积极支持和推进重庆市旅游、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产权交易。
六、关于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协作的建议
(一)建议构建重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协作机制。重庆应尽快融入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合作,引进海外战略性投资者参与重庆资本市场建设。(二)建议支持成立渝沪京粤(港)金融协作商会或金融家俱乐部。渝沪京粤金融协作商会成立后,将具有“三大使命”和“四大功能”即:建立渝沪京粤以民间为主的金融通道;建立渝沪京粤资本运作的平台;建立渝沪京粤科技交易通道。四大功能是:1.协助企业上市融资;2.招商引资;3加强渝沪京粤四地金融合作;4.商会通过创办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产权交易所、货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融资平台。
七、关于完善重庆金融体系的建议
设立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中心,倾力打造重庆“融资之城”,发展银行货币、证券、债券、保险、基金、创投、担保、信托、租赁、外汇、黄金、产权等市场。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创办更多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八、关于加强重庆金融宣传的建议
建议加大对重庆金融的宣传力度。以增强金融资源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重庆传媒应加大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宣传的建设广度、深度和力度,形成有利于重庆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九、关于发展重庆农村金融的建议
重庆应争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权。
农村金融问题是重庆金融的一个短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正规化金融机构,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等措施无疑都是摆脱政府对农村金融直接干预的明智之举。重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现状突出。重庆要抓住机遇,如果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将在全国起示范带头作用。
十、从战术层面对策是:借力深港、策应京沪、辐射西部。
2003年重庆与香港达成《渝港合作“9+1”共识》,共识之一就是“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两地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深圳创造的经验也值得重庆学习和借鉴。深圳基金业发达,创投资金活跃,深交所中小企业的开设使深圳成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中心。更为重要的是,深圳首创的发展金融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重庆以启发,以参考,以借鉴,深圳的金融创新更值得重庆效法!研究渝沪两地的互补性,重庆可策应上海金融体系中某些功能的延伸,如重庆可建三板市场中心,两地可互设金融分支机构等等。北京是中国的金融决策和监管中心,总部设在北京的银行几乎在重庆全部设有分支机构,北京和重庆的金融实际上也密不可分。近年来,北京成为重庆最主要的内资来源地。重庆顺应北京同样也要在“借力“上做好文章。
综上所述,金融中心是个圆心,会对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规范的服务半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就是一个经济圈,是资本的聚集地、配置地、发散地,同时又是双方集中地。重庆金融中心为“钱”和“项目”牵线搭桥,面向产业、企业和市场。发展金融民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对西部的辐射力无庸置疑。重庆、成都、西安争做西部金融中心是一件好事,金融中心最终是从市场中竞争出来的,正如金融专家钟伟说得好:“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官员表态和政府倾斜就可以长久维系的,而是金融机构、金融家和相关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
参考资料:
[1]蔡律 重庆应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资本圈》 2006-7-10
[2]黄奇帆 2015年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
[3]关于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十条建议 www.baidu.com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www.baidu.com
[5]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可行性分析 www.baidu.com
[6]关于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若干建议 www.baidu.com
[关键词]重庆 长江上游 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G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86-03
“十五”以来,重庆交通、城建突飞猛进,这座因三峡工程而设立的直辖市,以巨大的发展潜力、战略位置和广阔市场,吸引着海内外金融机构。未来20年是中国金融资源整合、集聚时期,也是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机遇面前,重庆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无论对当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还是对国家整体布局,都具有战略意义。重庆金融中心的定位是:政府推动、面向市场、辐射西部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推动加上市场机制,形成三方合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是完全可行的。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一、中国西部需要金融中心
在重庆建设金融中心,不仅能有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也会重塑长江流域经济和社会格局。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可以说是衡量中国西部国富民强的标志之一。重庆金融中心将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不仅能够提高城市本身的地位和影响力,更会给整个西部带来投资的繁荣、产业的扩张、交易的聚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长远的巨大利益。建立金融中心,就是增强金融业的送血功能,解决资本形成能力不足问题,以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重庆东连湖湘,西出川峡,南达云贵,北上中原,是西部开发的桥头堡、外资进入西部的窗口。随着2006年三峡工程完工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建成,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基础性条件。
五、重庆是金融机构的聚集地。重庆金融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是经济发展引擎。
拥有全国仅有的三家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之一,是大区证监局、银监局和保监局的所在地,是四大国有银行省级行所在地,是除广发行外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省级管辖行的所在地。重庆拥有西部地区其他城市(除成都外)不能比拟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期货等各种内外资、港资金融机构近6000家,并聚集了大批的金融管理人才。重庆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金融生态建设已有良好起步。重庆票据市场、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在西部12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资金、资本的聚集中心地位已初步形成。其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近年来也都在稳定发展。
三、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三大国策,给重庆带来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和发展金融业的机遇。
2006年5月三峡工程主体完工,换来“能照亮半个中国”的电力。随着三期移民工作的展开,库区后期扶持和产业发展支持,都给金融业带来机遇。重庆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建设金融中心来解决,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聚集资本同时又输出资本,解决投融资和企业融资。
四、独特的金融载体渝中半岛解放碑。
重庆渝中半岛两江环抱,依山建城,是重庆市的母城,有3000多年历史。城内解放碑附近面积0.91平方公里的“十字金街”,已汇聚380多个海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分支机构。渝中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6%。专家认为:当一个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就是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已成为重庆市渝中区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可引导主城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布局,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核心金融区。按照“十一五”规划整合重庆金融资源,将渝中半岛解放碑至朝天门打造成“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应该是可行的。
五、为促进金融业发展,重庆市政府积极推动、大力支持。
于2006年9月通过了《重庆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重点从政府公共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吸引金融人才等方面入手,打造鼓励金融业发展的政策高地。众多措施无不显示出重庆市政府对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诚意。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不利因素:
一、重庆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层次与金融中心的要求尚有差距
重庆综合经济实力在西部地区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总体实力还不突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层次上与金融中心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缺少金融中心形成的有利条件。(二)是经济金融开放度偏低,尚未达到金融中心所要求的开放条件。(三)是长江上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金融腹地的强力支撑。(四)是金融产业发育程度偏低,金融中心缺乏金融产业的有力支撑。
二、重庆市金融业总体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已成为建设西部和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首先,重庆金融体系不健全。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占绝对比重,而以创业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则相对很少。国内金融机构多,外资金融机构较少。其次,重庆本地上市公司资源不足,资本市场短缺严重。再次,三峡库区金融体系尚在起步阶段。近年来,由于商业性金融的收缩,政策性金融力度不足,民间金融不成熟和规范,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一度成为库区农村金融的主体。
最后,重庆金融人才相对缺乏。据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资料显示,重庆市金融从业人员截止2007年末达到7万人左右,这显然对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金融人才严重不足。
三、重庆对金融资源也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整合。
解放碑、朝天门遗存的近代银行旧址散发出生生不息的金融气息。有关专家建议,整合资源,把渝中半岛打造成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而不是商务酒店和住宅区。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前瞻性的规划及引导、扶持、创造好的环境和服务上。
四、创业投资不活跃。
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1:4。而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两家,拥有资本7.6亿,“十五”以来虽先后支持36个多个原始创新项目,但对677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要求有点杯水车薪。重庆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小,投资手段单一,发展缓慢。重庆需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鼓励国内机构及企业来重庆创办风投公司。
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议
一、关于金融政策的建议
(一)建议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将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工作之一。(二)建议重庆市政府应成立金融顾问团或重庆市金融发展委员会或者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重庆金融业发展出谋划策。扩大重庆市金融办职能。(三)建议出台《重庆投融资中介促进条例》,以畅通渝港两地民间融资渠道,促进两地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四)建议设立重庆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设立重庆市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五)建议政府对重庆投融资体制进行立法规范和立法保障,鼓励组建多种所有体制形成的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
二、关于重庆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建议
(一)重庆要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二)向全国公开招聘四类金融人才,金融业经营人才,金融业风险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IT人才等四类金融高管人才。(三)创办金融学院,加快重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四)由政府金融办倡导,组建重庆金融家委员会,聚集人才,进行金融课题的研究。(五)建立专业担保公司的人才培训基地。
三、关于加强重庆金融研究的建议
(一)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成立重庆金融中心研究课题组,召集市内金融、法律、财经等各类专家,对金融中心的政策、规划进行专题研究。(二)密切关注世界金融危机,成立重庆金融业风险管控研究会,跟踪研究金融危机的发生、演进及应对策略,建立重庆金融业风险监控与应急体系。(三)设立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借力香港资本市场,创办渝港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
四、关于重庆金融机构设置的建议
(一)建议关于创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二)建议支持重庆在西部首先创办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五、关于发展重庆资本市场的建议
(一)建议打造重庆西部产业金融中心,因为重庆是中国西部制造业基地。(二)建议创建中国西部区域柜台交易市场,使重庆成为幅射西部的区域资本市场中心。整合重庆金融资本市场资源,把渝中半岛金融核心区打造成资本半岛,完成重庆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全方位战略构建。(三)建议积极支持和推进重庆市旅游、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产权交易。
六、关于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协作的建议
(一)建议构建重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协作机制。重庆应尽快融入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合作,引进海外战略性投资者参与重庆资本市场建设。(二)建议支持成立渝沪京粤(港)金融协作商会或金融家俱乐部。渝沪京粤金融协作商会成立后,将具有“三大使命”和“四大功能”即:建立渝沪京粤以民间为主的金融通道;建立渝沪京粤资本运作的平台;建立渝沪京粤科技交易通道。四大功能是:1.协助企业上市融资;2.招商引资;3加强渝沪京粤四地金融合作;4.商会通过创办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产权交易所、货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融资平台。
七、关于完善重庆金融体系的建议
设立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中心,倾力打造重庆“融资之城”,发展银行货币、证券、债券、保险、基金、创投、担保、信托、租赁、外汇、黄金、产权等市场。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创办更多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八、关于加强重庆金融宣传的建议
建议加大对重庆金融的宣传力度。以增强金融资源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重庆传媒应加大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宣传的建设广度、深度和力度,形成有利于重庆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九、关于发展重庆农村金融的建议
重庆应争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权。
农村金融问题是重庆金融的一个短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正规化金融机构,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等措施无疑都是摆脱政府对农村金融直接干预的明智之举。重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现状突出。重庆要抓住机遇,如果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将在全国起示范带头作用。
十、从战术层面对策是:借力深港、策应京沪、辐射西部。
2003年重庆与香港达成《渝港合作“9+1”共识》,共识之一就是“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两地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深圳创造的经验也值得重庆学习和借鉴。深圳基金业发达,创投资金活跃,深交所中小企业的开设使深圳成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中心。更为重要的是,深圳首创的发展金融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重庆以启发,以参考,以借鉴,深圳的金融创新更值得重庆效法!研究渝沪两地的互补性,重庆可策应上海金融体系中某些功能的延伸,如重庆可建三板市场中心,两地可互设金融分支机构等等。北京是中国的金融决策和监管中心,总部设在北京的银行几乎在重庆全部设有分支机构,北京和重庆的金融实际上也密不可分。近年来,北京成为重庆最主要的内资来源地。重庆顺应北京同样也要在“借力“上做好文章。
综上所述,金融中心是个圆心,会对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规范的服务半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就是一个经济圈,是资本的聚集地、配置地、发散地,同时又是双方集中地。重庆金融中心为“钱”和“项目”牵线搭桥,面向产业、企业和市场。发展金融民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对西部的辐射力无庸置疑。重庆、成都、西安争做西部金融中心是一件好事,金融中心最终是从市场中竞争出来的,正如金融专家钟伟说得好:“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官员表态和政府倾斜就可以长久维系的,而是金融机构、金融家和相关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
参考资料:
[1]蔡律 重庆应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资本圈》 2006-7-10
[2]黄奇帆 2015年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
[3]关于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十条建议 www.baidu.com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www.baidu.com
[5]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可行性分析 www.baidu.com
[6]关于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若干建议 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