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实验复习课是很重要的课型.常见的复习课型是对物理实验进行归类复习.基本流程三大步:(1)老师归类精讲;(2)学生做配套练习;(3)老师针对性地讲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仅采用这种“纸上谈兵”复习实验的方式,学生的兴趣度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堂效率不高.笔者尝试过多种方式来改进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初中物理实验复习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三大利器:微课、综合探究、小组展示.
1 利用微课结合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模式复习基本实验
对基本实验的复习传统上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学生兴趣度不高.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改进为将实验引进复习课堂,让同学们重做基本实验,学生兴趣度和参与度都有所上升,对中等生的提升较为明显.对优生提高不多.再加上由于课时有限,做实验耗时较长,实验复习进度很慢.后来微信普及,笔者尝试将基本实验做成微课,发在家长微信群中,要求同学在周末回家看实验微课,并在家完成基本实验复习的配套导学案.周一的新课中小组讨论导学案的疑难问题,对共性的问题老师集体点评讲解.这次尝试很成功,家长和学生都在看微课,很新奇.学生的导学案正确率大大提高,这种先学后教的翻转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深度都有提高,老师点评的针对性也更强,效果不错.现在的家长和学生对微信和微视频都很喜欢,如果物理教师能巧妙地将物理学习融合在其中,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物理教学要与时俱进,善假于物.
2 开发综合探究实验课复习创新型实验
初中物理中考试卷中力学实验基本上都考密度测定,简单一点就考基本实验.如果加一些难度就涉及到创新型实验.对这类问题如何复习呢?以前对于开放型、创新型实验的复习方法,主要是精心设计开放型、创新型实验的复习学案,但经常出现学生不会做,老师讲学案的怪圈.学生主要还是模仿,创造性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起来.后来笔者尝试设计综合探究实验课.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学生的参与度高和创造力得到激发,整个课堂充满着探索创新的激情.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介绍一下笔者设计的一个综合探究实验.
探究土豆的密度
实验器材:土豆、天平、量筒、水槽(水)、溢水杯、烧杯、食盐、弹簧测力计、小刀、刻度尺、细线.
实验任务:从以上器材中选取你需要的实验器材,设计测土豆密度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测出土豆密度.
活动一:创意设计
开动大脑、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设计出测土豆密度的方法多.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
2.写出相应的表达式.
评比:智慧之星(设计出的方法最多).
活动二:动手实验
从已经设计的方案中优选你们认为:设计巧妙而又能较为准确测量土豆密度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土豆的密度),检验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活动三:精彩展示
要求:1.讲解设计思路;
2.展示实验过程;
3.写出相应的表达式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实验结果.
评比:优秀创意奖(方法巧妙).
由于土豆比较大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中用排水法测体积,给同学们提出了挑战.
很多同学采用溢水杯测体积的办法.
方法1:(1)a.用天平测土豆的质量m;
b.将溢水杯加满水,用细线系住土豆将土豆缓慢地放入溢水杯中,用烧杯收集溢出的水,然后将收集到的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溢出水的体积V;
(2)ρ土豆=mV.
也有同学采用取样的思路.
方法2:(1)a. 切取一块土豆,大小以刚好能放入量筒中为宜.用天平测出土豆样品的质量m样;
b.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1,用细线系住土豆样品缓慢浸没入水中,测出土豆和量筒中水的总体积V2;
(2)ρ土豆=m样品V2-V1.
也有一些同学设计出更多巧妙的办法:
方法3:(1) a. 用小刀将土豆削成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 cm3;
b. 用天平测出正方体土豆的质量m;
(2)ρ土豆=m1 cm3.
方法4:(1)a.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土豆的重力G;
b.将土豆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ρ土豆=GG-Fρ水.
方法5:(1) a. 将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向烧杯中慢慢加盐搅拌,使土豆悬浮在盐水中;
b. 将溢水杯中的盐水适量倒入空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c. 将烧杯中的盐水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2)ρ土豆=m1-m2V.
3 小组展示创新实验复习的试卷讲评课
3.1 课前认真阅卷分析,精心备课
每次批改试卷完成后笔者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备问题:通过试卷的检测发现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和思考应对措施.备组:要清楚的知道,哪个组在哪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疑难,这样在上课时笔者的关注和指导才能比较到位.备人:每组都有两名优生,他们就是小老师,是我的助手.要清楚的知道这些小老师,在哪些问题上有疑难,需要点拨.备测试题:针对共性的问题,通过一节课的讨论学习,有没有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标呢,不能仅凭感觉,要通过重新测试来检查学习效果.所以要精心准备,题量要合适,难度适中有针对性的测试题.
3.2 课中充分讨论,精彩展示 3.2.1 自我纠错
本环节要求学生自学,希望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改正出错的题目.即使有的题目自己暂时做不出来,但经过认真思考过,学生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以这个环节不可少.
老师及时巡查,看哪些问题是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还剩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做到心中有数.但不必急于介入.
3.2.2 结对讨论
讨论要思维层次基本相当,对相互的启发比较大.笔者的座位安排是优、中、差对坐.所以两名优生结对讨论,两名中生结对讨论,两名后进结对讨论(比如对后进生的指导:只要讨论自己懂一些但又不全会的问题,完全不懂得问题就不必讨论,等小老师来教).
这一阶段很关键,老师要根据试卷分析的记录,有针对性的下组巡视各组原有的共性疑问是否有人解决.如果没有要对优生进行必要的点拨.也就是说要在这个环节中让小老师基本解决本卷中的所有问题.(这也容易做到,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优生,只有三两题目有错,通过自我思考,结对讨论,老师点拨三部曲基本都能达到全会.)
3.2.3 小组互助
由两名优生当小老师,一带二,有针对性的给小组组员释疑解惑.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会长一点,因为中下的学生问题多一些,理解慢一些.不可草率收场.老师下去巡视,观察哪些组组织得好,效率高.予以表扬.发现哪些组的讲解问题方法好,可以点名,做小组展示,加分表扬.
3.2.4 小组展示
根据课堂观察和小组的提问确定几个本节课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可以小组主动要求讲哪个问题,也可老师点任务,来进行小组展示.
先给两分钟准备时间,组内试讲.然后小组代表到讲台全班展示.优生讲加1分,中生讲加1.5分,后进生讲加2分.讲错不得分.
这样做能把后进生教会,还能讲对、讲好.加分最多.所以这样的小组展示,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促进.同学们刚开始都是优生讲,再后来中等生讲,后来后进生也来讲.到了后进生也来讲的这个阶段就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好的良性阶段了.同学关系其乐融融,人人感觉到进步,感受到互助合作的乐趣.团队凝聚力大大加强,物理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3.2.5 当堂测评
老师用事先准备好的针对性测试题.对本节课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测评.测评过关的同学为本组贡献1分.
现在的试卷讲评课,老师讲的少了.主要是学生讨论展示.看似轻松了,其实并不轻松,课前要充分准备,课中要及时抓住生成的问题,巧妙点拨提升.但现在的课堂效率确实大大提高了,所以笔者忙并快乐着.
1 利用微课结合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模式复习基本实验
对基本实验的复习传统上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学生兴趣度不高.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改进为将实验引进复习课堂,让同学们重做基本实验,学生兴趣度和参与度都有所上升,对中等生的提升较为明显.对优生提高不多.再加上由于课时有限,做实验耗时较长,实验复习进度很慢.后来微信普及,笔者尝试将基本实验做成微课,发在家长微信群中,要求同学在周末回家看实验微课,并在家完成基本实验复习的配套导学案.周一的新课中小组讨论导学案的疑难问题,对共性的问题老师集体点评讲解.这次尝试很成功,家长和学生都在看微课,很新奇.学生的导学案正确率大大提高,这种先学后教的翻转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深度都有提高,老师点评的针对性也更强,效果不错.现在的家长和学生对微信和微视频都很喜欢,如果物理教师能巧妙地将物理学习融合在其中,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物理教学要与时俱进,善假于物.
2 开发综合探究实验课复习创新型实验
初中物理中考试卷中力学实验基本上都考密度测定,简单一点就考基本实验.如果加一些难度就涉及到创新型实验.对这类问题如何复习呢?以前对于开放型、创新型实验的复习方法,主要是精心设计开放型、创新型实验的复习学案,但经常出现学生不会做,老师讲学案的怪圈.学生主要还是模仿,创造性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起来.后来笔者尝试设计综合探究实验课.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学生的参与度高和创造力得到激发,整个课堂充满着探索创新的激情.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介绍一下笔者设计的一个综合探究实验.
探究土豆的密度
实验器材:土豆、天平、量筒、水槽(水)、溢水杯、烧杯、食盐、弹簧测力计、小刀、刻度尺、细线.
实验任务:从以上器材中选取你需要的实验器材,设计测土豆密度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测出土豆密度.
活动一:创意设计
开动大脑、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设计出测土豆密度的方法多.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
2.写出相应的表达式.
评比:智慧之星(设计出的方法最多).
活动二:动手实验
从已经设计的方案中优选你们认为:设计巧妙而又能较为准确测量土豆密度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土豆的密度),检验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活动三:精彩展示
要求:1.讲解设计思路;
2.展示实验过程;
3.写出相应的表达式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实验结果.
评比:优秀创意奖(方法巧妙).
由于土豆比较大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中用排水法测体积,给同学们提出了挑战.
很多同学采用溢水杯测体积的办法.
方法1:(1)a.用天平测土豆的质量m;
b.将溢水杯加满水,用细线系住土豆将土豆缓慢地放入溢水杯中,用烧杯收集溢出的水,然后将收集到的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溢出水的体积V;
(2)ρ土豆=mV.
也有同学采用取样的思路.
方法2:(1)a. 切取一块土豆,大小以刚好能放入量筒中为宜.用天平测出土豆样品的质量m样;
b.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1,用细线系住土豆样品缓慢浸没入水中,测出土豆和量筒中水的总体积V2;
(2)ρ土豆=m样品V2-V1.
也有一些同学设计出更多巧妙的办法:
方法3:(1) a. 用小刀将土豆削成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 cm3;
b. 用天平测出正方体土豆的质量m;
(2)ρ土豆=m1 cm3.
方法4:(1)a.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土豆的重力G;
b.将土豆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ρ土豆=GG-Fρ水.
方法5:(1) a. 将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向烧杯中慢慢加盐搅拌,使土豆悬浮在盐水中;
b. 将溢水杯中的盐水适量倒入空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c. 将烧杯中的盐水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2)ρ土豆=m1-m2V.
3 小组展示创新实验复习的试卷讲评课
3.1 课前认真阅卷分析,精心备课
每次批改试卷完成后笔者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备问题:通过试卷的检测发现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和思考应对措施.备组:要清楚的知道,哪个组在哪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疑难,这样在上课时笔者的关注和指导才能比较到位.备人:每组都有两名优生,他们就是小老师,是我的助手.要清楚的知道这些小老师,在哪些问题上有疑难,需要点拨.备测试题:针对共性的问题,通过一节课的讨论学习,有没有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标呢,不能仅凭感觉,要通过重新测试来检查学习效果.所以要精心准备,题量要合适,难度适中有针对性的测试题.
3.2 课中充分讨论,精彩展示 3.2.1 自我纠错
本环节要求学生自学,希望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改正出错的题目.即使有的题目自己暂时做不出来,但经过认真思考过,学生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以这个环节不可少.
老师及时巡查,看哪些问题是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还剩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做到心中有数.但不必急于介入.
3.2.2 结对讨论
讨论要思维层次基本相当,对相互的启发比较大.笔者的座位安排是优、中、差对坐.所以两名优生结对讨论,两名中生结对讨论,两名后进结对讨论(比如对后进生的指导:只要讨论自己懂一些但又不全会的问题,完全不懂得问题就不必讨论,等小老师来教).
这一阶段很关键,老师要根据试卷分析的记录,有针对性的下组巡视各组原有的共性疑问是否有人解决.如果没有要对优生进行必要的点拨.也就是说要在这个环节中让小老师基本解决本卷中的所有问题.(这也容易做到,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优生,只有三两题目有错,通过自我思考,结对讨论,老师点拨三部曲基本都能达到全会.)
3.2.3 小组互助
由两名优生当小老师,一带二,有针对性的给小组组员释疑解惑.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会长一点,因为中下的学生问题多一些,理解慢一些.不可草率收场.老师下去巡视,观察哪些组组织得好,效率高.予以表扬.发现哪些组的讲解问题方法好,可以点名,做小组展示,加分表扬.
3.2.4 小组展示
根据课堂观察和小组的提问确定几个本节课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可以小组主动要求讲哪个问题,也可老师点任务,来进行小组展示.
先给两分钟准备时间,组内试讲.然后小组代表到讲台全班展示.优生讲加1分,中生讲加1.5分,后进生讲加2分.讲错不得分.
这样做能把后进生教会,还能讲对、讲好.加分最多.所以这样的小组展示,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促进.同学们刚开始都是优生讲,再后来中等生讲,后来后进生也来讲.到了后进生也来讲的这个阶段就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好的良性阶段了.同学关系其乐融融,人人感觉到进步,感受到互助合作的乐趣.团队凝聚力大大加强,物理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3.2.5 当堂测评
老师用事先准备好的针对性测试题.对本节课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测评.测评过关的同学为本组贡献1分.
现在的试卷讲评课,老师讲的少了.主要是学生讨论展示.看似轻松了,其实并不轻松,课前要充分准备,课中要及时抓住生成的问题,巧妙点拨提升.但现在的课堂效率确实大大提高了,所以笔者忙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