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13日,海上著名书画家陈佩秋先生在龙华古寺举行收徒仪式。上海市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老领导刘云耕、原市政协主席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冯国勤、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郝铁川、龙华古寺方丈照诚大和尚等莅临会场并见证收徒,百余位嘉宾参加了仪式。
从收徒仪式的地点选择,到出席仪式的嘉宾阵仗,即便是圈外之人,大约也能看出它的规格之高和声势之大。这位当今书画界不可多得的泰斗级人物以九十一岁高龄开门收徒,无疑是画坛难得的一件盛事喜事幸事,而能入陈先生法眼的那七位幸运儿,显然在绘画方面已有锋芒展露,令大师慧眼识才。
而这七位新科弟子中,与“书画”行业最“远开八只脚”,也是七位中年龄最长的,又是唯一的女性——便是上影演员剧团的著名演员赵静。
糖纸头里的色彩启蒙
每每问及赵静与陈佩秋先生的墨缘,她总是用与她笔下牡丹的浓墨重彩截然相反地语调加以轻描淡写,仿佛寥寥几句话就能够概括她八年的绘画之路。
赵静在拜陈先生为师之前,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正式跟老师学过画。然而,一路自学至今的赵静,初提画笔,就让人刮目相看,她刚对着一本各国牡丹摄影集揣摩着画了一个月,拿画给朋友看时,很多人都惊叹于她别致而大胆的用色,都以为她至少有好几年的国画功底。来自各方的鼓励褒奖,让无师自通的赵静有了让牡丹继续在笔下绽放的最初信心。
大胆而独特的色彩来自哪里?显然不是那本摄影集,因为那里的颜色只是真实,决不具备观画者说的大胆和独特的气韵;也不是任何教科书,因为赵静自己承认在绘画上的摸爬滚打完全属于野路子。那么,那些色彩只能从赵静的眼睛里来、记忆里来。
赵静也常常思索这个有趣的问题,大家都夸赞的色彩感觉难道是传说中的天赋?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赵静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她的童年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处在一个几乎没有色彩的时代。而糖纸头成了那个色彩单一的大世界里唯一可以令赵静感受神奇色彩的小世界。今天回想起来,那方甜蜜而绚丽的天地,或许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对赵静色彩感知的启蒙。
至今赵静还清晰记得关于糖纸的游戏:清晨上学前,把收集来的糖纸小心翼翼地贴在废弃瓶子的玻璃上,在花园里挖坑掩埋;下午放学后,再把瓶子刨出来,奇妙的现象发生了——糖纸上五颜六色的图案会在潮湿泥土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变幻莫测的衍化,或者像油画般浓烈,或者像国画般晕染,总之绚烂无比,美不胜收。
赵静对色彩的超级敏感,来自儿时糖纸的美妙记忆。以至她现在去国外访问办展旅游时,最喜欢去的景点之一就是各种教堂。因为那里有她钟情的彩色玻璃,每次看到那些明快而又协调的颜色完美拼接、大片呈现时,她的大脑皮层总能瞬间完成与那个专属于儿时玻璃糖纸的色彩记忆的对接。
《笔中情》萌起书画缘
赵静出道很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便是中国影视界当红花旦,她在影片《海之恋》中饰演海洋科学仪器厂工人立秋,公映时引起社会轰动,直至今天仍算得上是反思电影中的上乘之作,该片也奠定了她在中国影坛的地位。
继《海之恋》后,赵静又先后在近十部影片中饰演热情正直、善良多情的当代女青年形象。影片《笔中情》是那个时期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赵静在该片中第一次尝试古装人物的造型,塑造了绝代佳人齐文娟的形象。齐文娟温柔贤淑,对爱情坚贞不渝,通过赵静的尽心演绎,使观众耳目一新,领略到一代才女的大家风范。
赵静的书画缘起,与这部书法题材的古装片颇有干系。该片讲述中国古代书法家赵旭之三次出游学习书法,戒骄戒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从庾大娘舞剑中悟到书法真谛,登上书法艺术高峰的历史故事。因此这部影片涉及大量与书法有关的情节,为了演得逼真传神,赵静在剧组一有空就找字帖练小楷,一部戏拍下来,便自然而然地萌发了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艺术是相通的,各种艺术形式间互通的血脉便是真心感受和潜心实践。赵静说,影视演员常常要面对各种角色,难免会碰到不熟的领域、不会的技能。就拿《笔中情》来说,赵静除了要写书法,还有抚琴的桥段。于是她不仅天天练字,还日日学琴。虽然影片拍摄现场会播放背景音乐,但从指法到气息,真弹假弹还是大不相同。赵静得意地说,我可以做到一个音符都不错地把整首曲子真弹下来。
古人所崇尚的琴棋书画本来就是相通的,赵静从饰演的每个角色中,总能找到她可以体会、乐于体验的东西,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人就活得越来越通透轻灵。
从心所欲,分享喜乐
在赵静看来,牡丹是最能表现色彩的。她有一本厚厚的中外牡丹摄影集,她说中国的牡丹色彩比较单一,淡粉色为主,也有红色;但国外的牡丹色彩更多更奇特,黄的、黑的、紫色的牡丹都有。
画牡丹就是为了表现良好的色彩感吗?
赵静笑笑,完全没有这个考虑。赵静坦言自己是个随性的人,尤其人到中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要紧。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功利心太重,赵静自己也说不上为什么画着画着就变成“牡丹专业户”,或许是牡丹的色彩吸引了她,或许是以牡丹起笔,得到了较多的认可。总之,赵静之于画画,之于牡丹,都是从心所欲顺势而为,没有太多的设计,没有必然的因果。
赵静就是这么一个人,时而恬淡不经,时而热情活泼,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同时,总不忘带给别人喜悦和快乐。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赵静在浦东碧云花园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冰山雪莲——赵静个人画展”,记者采访赵静时,画展还未结束。但她又在筹备几天后的个人诗歌朗诵会,地点同样是在碧云社区。记者好奇为什么刚开完画展又开朗诵会,而且是在同一个地点。赵静爽朗地解释道,举办这个诗歌朗诵会是我对碧云社区为我的画展所提供的支持表示答谢。以画养目,以诗悦耳,赵静用她的十八般武艺为喜爱她的观众、听众带来了双重的美的享受。
去年的第18届上海艺博会上,上海“兰意文化”集中推出著名文人画家邵琦特展、风景画家胡震国特展、著名电影演员赵静国画作品特展三大展览,赵静的牡丹在世贸中心展出了。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由中国文联主办的“共圆中国梦——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家书画作品展”于去年9月29日至10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中国文联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周年组织的一个创新活动,是我国表演艺术界的一个重要事件。赵静的牡丹被送到了北京。
去年10月30日,由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法国美术文化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庆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东西方对话国际艺术交流名家邀请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洛斯厅隆重开幕。赵静的牡丹走出国门,跨入国际艺术殿堂……
赵静说,刚过去的2014年,确实展出活动比较多,这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拜陈佩秋先生为师后,未来的绘画之路怎么走?“我或许会选择从头开始。”
从收徒仪式的地点选择,到出席仪式的嘉宾阵仗,即便是圈外之人,大约也能看出它的规格之高和声势之大。这位当今书画界不可多得的泰斗级人物以九十一岁高龄开门收徒,无疑是画坛难得的一件盛事喜事幸事,而能入陈先生法眼的那七位幸运儿,显然在绘画方面已有锋芒展露,令大师慧眼识才。
而这七位新科弟子中,与“书画”行业最“远开八只脚”,也是七位中年龄最长的,又是唯一的女性——便是上影演员剧团的著名演员赵静。
糖纸头里的色彩启蒙
每每问及赵静与陈佩秋先生的墨缘,她总是用与她笔下牡丹的浓墨重彩截然相反地语调加以轻描淡写,仿佛寥寥几句话就能够概括她八年的绘画之路。
赵静在拜陈先生为师之前,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正式跟老师学过画。然而,一路自学至今的赵静,初提画笔,就让人刮目相看,她刚对着一本各国牡丹摄影集揣摩着画了一个月,拿画给朋友看时,很多人都惊叹于她别致而大胆的用色,都以为她至少有好几年的国画功底。来自各方的鼓励褒奖,让无师自通的赵静有了让牡丹继续在笔下绽放的最初信心。
大胆而独特的色彩来自哪里?显然不是那本摄影集,因为那里的颜色只是真实,决不具备观画者说的大胆和独特的气韵;也不是任何教科书,因为赵静自己承认在绘画上的摸爬滚打完全属于野路子。那么,那些色彩只能从赵静的眼睛里来、记忆里来。
赵静也常常思索这个有趣的问题,大家都夸赞的色彩感觉难道是传说中的天赋?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赵静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她的童年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处在一个几乎没有色彩的时代。而糖纸头成了那个色彩单一的大世界里唯一可以令赵静感受神奇色彩的小世界。今天回想起来,那方甜蜜而绚丽的天地,或许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对赵静色彩感知的启蒙。
至今赵静还清晰记得关于糖纸的游戏:清晨上学前,把收集来的糖纸小心翼翼地贴在废弃瓶子的玻璃上,在花园里挖坑掩埋;下午放学后,再把瓶子刨出来,奇妙的现象发生了——糖纸上五颜六色的图案会在潮湿泥土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变幻莫测的衍化,或者像油画般浓烈,或者像国画般晕染,总之绚烂无比,美不胜收。
赵静对色彩的超级敏感,来自儿时糖纸的美妙记忆。以至她现在去国外访问办展旅游时,最喜欢去的景点之一就是各种教堂。因为那里有她钟情的彩色玻璃,每次看到那些明快而又协调的颜色完美拼接、大片呈现时,她的大脑皮层总能瞬间完成与那个专属于儿时玻璃糖纸的色彩记忆的对接。
《笔中情》萌起书画缘
赵静出道很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便是中国影视界当红花旦,她在影片《海之恋》中饰演海洋科学仪器厂工人立秋,公映时引起社会轰动,直至今天仍算得上是反思电影中的上乘之作,该片也奠定了她在中国影坛的地位。
继《海之恋》后,赵静又先后在近十部影片中饰演热情正直、善良多情的当代女青年形象。影片《笔中情》是那个时期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赵静在该片中第一次尝试古装人物的造型,塑造了绝代佳人齐文娟的形象。齐文娟温柔贤淑,对爱情坚贞不渝,通过赵静的尽心演绎,使观众耳目一新,领略到一代才女的大家风范。
赵静的书画缘起,与这部书法题材的古装片颇有干系。该片讲述中国古代书法家赵旭之三次出游学习书法,戒骄戒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从庾大娘舞剑中悟到书法真谛,登上书法艺术高峰的历史故事。因此这部影片涉及大量与书法有关的情节,为了演得逼真传神,赵静在剧组一有空就找字帖练小楷,一部戏拍下来,便自然而然地萌发了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艺术是相通的,各种艺术形式间互通的血脉便是真心感受和潜心实践。赵静说,影视演员常常要面对各种角色,难免会碰到不熟的领域、不会的技能。就拿《笔中情》来说,赵静除了要写书法,还有抚琴的桥段。于是她不仅天天练字,还日日学琴。虽然影片拍摄现场会播放背景音乐,但从指法到气息,真弹假弹还是大不相同。赵静得意地说,我可以做到一个音符都不错地把整首曲子真弹下来。
古人所崇尚的琴棋书画本来就是相通的,赵静从饰演的每个角色中,总能找到她可以体会、乐于体验的东西,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人就活得越来越通透轻灵。
从心所欲,分享喜乐
在赵静看来,牡丹是最能表现色彩的。她有一本厚厚的中外牡丹摄影集,她说中国的牡丹色彩比较单一,淡粉色为主,也有红色;但国外的牡丹色彩更多更奇特,黄的、黑的、紫色的牡丹都有。
画牡丹就是为了表现良好的色彩感吗?
赵静笑笑,完全没有这个考虑。赵静坦言自己是个随性的人,尤其人到中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要紧。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功利心太重,赵静自己也说不上为什么画着画着就变成“牡丹专业户”,或许是牡丹的色彩吸引了她,或许是以牡丹起笔,得到了较多的认可。总之,赵静之于画画,之于牡丹,都是从心所欲顺势而为,没有太多的设计,没有必然的因果。
赵静就是这么一个人,时而恬淡不经,时而热情活泼,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同时,总不忘带给别人喜悦和快乐。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赵静在浦东碧云花园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冰山雪莲——赵静个人画展”,记者采访赵静时,画展还未结束。但她又在筹备几天后的个人诗歌朗诵会,地点同样是在碧云社区。记者好奇为什么刚开完画展又开朗诵会,而且是在同一个地点。赵静爽朗地解释道,举办这个诗歌朗诵会是我对碧云社区为我的画展所提供的支持表示答谢。以画养目,以诗悦耳,赵静用她的十八般武艺为喜爱她的观众、听众带来了双重的美的享受。
去年的第18届上海艺博会上,上海“兰意文化”集中推出著名文人画家邵琦特展、风景画家胡震国特展、著名电影演员赵静国画作品特展三大展览,赵静的牡丹在世贸中心展出了。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由中国文联主办的“共圆中国梦——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家书画作品展”于去年9月29日至10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中国文联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周年组织的一个创新活动,是我国表演艺术界的一个重要事件。赵静的牡丹被送到了北京。
去年10月30日,由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法国美术文化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庆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东西方对话国际艺术交流名家邀请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洛斯厅隆重开幕。赵静的牡丹走出国门,跨入国际艺术殿堂……
赵静说,刚过去的2014年,确实展出活动比较多,这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拜陈佩秋先生为师后,未来的绘画之路怎么走?“我或许会选择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