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心中的“泰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版的高中课程方案中,语文学科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姚鼐的《登泰山记》在列。而之所以重视这篇课文,是因为这篇课文的解读曾经有过一些分歧,大概在十年之前,笔者就听到过“这篇课文有什么好分析的”之类的评价。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更多的是从考试角度作出的判断,并没有真正走进作者姚鼐的内心,从作者的角度去分析。站在姚鼐的角度,认识他心中的那座“泰山”,是本文解读的出发点。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对该文进行解析。
  一、应景之作
  其实很多语文教师喜欢选《登泰山记》作为公开课来上,原因是因为该课篇幅不长,主题“简单”,容易控制课堂节奏,能够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主题,譬如有教师认为该文主题就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这样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判断:毕竟,泰山是名山,写名山必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意!于是,《登泰山记》就有了应景的解读方向。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不妨来看《登泰山记》的行文,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到“……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再到“三谷”,又“坐日观亭,待日出”,及文末“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相对于歌颂河山这文而言,这样的行文没有所谓的气势磅薄,没有豪迈的爱国情感,一心以简洁之文字写景耳!只要不带过于复杂的情感读此文,那读出来的就不会有应景的感觉。因而笔者以为,此文非应景之作,因而就不能以引导学生刻意去寻找文中的应景之词,亦无必要过度引申。
  二、简约之文
  那么,本文究竟又以何价值长时间存在于中学课本呢?又因何能够得到语文有些研究者的青睐呢?笔者以为还是要从文本自身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解析。
  笔者以为,泰山历来是名家之所好,清代姚鼐之前就有多个大家以泰山为题材著文,其中早有司马迁《史记》中《“管子”封禅篇》中泰山作为封禅之地的神圣,亦有应劭在其《风俗演义》中称赞泰山是“万物之始,阴阳交待”之地……可以说凡是涉及泰山的作品,几乎都难掩对其的崇敬甚至是膜拜,以至于在读者心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礼赞主线,这种主线影响着后来的所有面对泰山题材文本时读者的心态,于是作应景判断者必众。
  但事实上,《登泰山记》确实是一个“另类”,其文古朴无奇,堪称简约。凡到过泰山者,又或是凡对泰山有了解者,均知泰山名胜太多,南天门、日(月)观峰、瞻鲁台……不一而足,面对这些名胜古迹,姚鼐一略“忽视”,而是在“道”上做文章:“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道由石砌,七千有余;“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十四个字,天马行空;而“古谓之天门溪水”却是“余所不至也”;又云“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而道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则更是成为文章中段的点睛之笔。
  其后重点着墨“观日”,虽“大风扬积雪击面”,亦不影响“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的心情,于是其后“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一段,足以让读者心中的日出景象多姿多彩,即使抚卷亦觉面前万千景象。
  再其后,“观道中石刻”,然“遠古刻尽漫失”,难掩“皆不及往”之憾。
  如是作者登山过程跃然纸上。文中多是作者之所见、之所想,毫无登东山而“小”的豪气,有的只是对一石、一道、一日、一刻的注目与抚摸。故,文简、意简!
  三、简约之心
  登泰山而作简约之文,常人必难做到,何以姚鼐能够做到呢?答案很简单:彼时,他有一颗简约之心!
  姚鼐是桐城学派的代表之一,杨荣祥在《方苞姚鼐文选译》里如是评价:与方苞的说理、刘大櫆的盛气相比,姚鼐的散文给人以平和自然、淡远而不乏沉厚的感觉。
  其实,姚鼐作此文,其情感是隐匿的,其时姚鼐已经辞去了四品京官,据说是其自感“不堪世用”。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而让其成功地摆脱了人生中的遮蔽与障碍,于是内心清心而寡欲。他的世界是简洁且纯洁的,静默而无声的,正是因为这种恬静的心情,使得其在登泰山时而没有俗人、常人那样的激动甚至是狂热的心态。正是这种简约之心,催生了他的简约之文,于是异于常文的《登泰山记》应运而生。
  因此,教该文,笔者以为首先要让学生读懂作者的这种心境,这样才能成功进入文境。而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循常理思考,学生在读到泰山题材的文章时,多也抱有一抒情怀的期待,其时教师其实可以通过相关题材的文本的提供,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期待,于是也就为《登泰山记》一文的教学奠定了一个认知基础。而当将《登泰山记》一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发现这是一篇风格迵异的文章,于是认知冲突也就形成了。这个时候教师可从作者姚鼐的介绍入手,让学生的心情沉浸到一种淡泊、雅致的境界里,然后去读此文,则学生多可以简约之心来读简约之文,从而也就可以更容易发现文章线索,扣准文章脉搏。从这个角度讲,《登泰山记》一文,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姚鼐心中那座“泰山”的意境,这是其它泰山题材的文章所无法替代的。
  [作者通联: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宝安在致力于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逐渐将人的发展和市民素质的提高纳入发展的规划当中。2007年初,宝安区委区政府出台了《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荣国府内当家。她是《红楼梦》里塑造的最完美的人物形象之一,她是封建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贪得无厌的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她除了拥有果断、机智的个性之外,支撑她的还有阴险狠毒的做事风格。  一、凤姐的毒  凤姐的毒在《红楼梦》里有很多描写。比如说她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是:“垫着瓷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给贾琏望风的小丫头,
近年来,随着课改政策的不断深化,各种新兴教学手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中,网络资源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了广大教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网络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已然成为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具体案例从现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以及古诗词教学这三方面谈谈网络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网络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指各种依托于网络环境的
在阅读鉴赏中有些问题在提问时问得比较模糊,指向性不明,考生不易答对要点。对于这种模糊类的问题,回答时是可以有一定模式的,明确此类问题的回答模式,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哪几个方面,要答几个要点,就可以事半功倍,少丢分甚至不丢分。  阅读鉴赏包括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鉴赏,在高考复习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涉及到分析鉴赏时,学生得分甚低,特别是模糊性问题的得分就更低。究其原因,一是考生不知如何下手,二是答题
1开机前①散热器滤网应每周冲洗一次,否则报警水浴箱温度过高.②水过滤网每周取出清洗,否则报警水压过低.③清洗装置上的NaOH结晶,用纱布擦去.可请维修人员调整水压,以减少结
解放思想,宴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当前,在全省党员中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省委、市委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特征,恰当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优势,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克服传统、单调的讲授方式,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现将笔者的教学体会阐述如下,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两型(M3a与M3b)之间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77例APL患者的一般资料、血象及骨髓形态学、凝血及纤溶方面的改变,并进行比
在教学中教师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这实际上是一种“画地为牢”的教学模式。  2017年秋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出台,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统编教材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目的就是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