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工作职责和使命。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较浅,进而使得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难度也有所加大。但是小学生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以致于他们在小学时期所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其今后的成长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除了关心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外,还要懂得加强和小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其中,班会课的有效开展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而本文主要就小学班会课的有效开展这一主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班会课;有效开展;进行浅析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此时所接受到的一切知识都会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定期为学生开展班会课,对于健全他们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入影响下,班会课作为构建文明校园中的重要内容,其在开展过程中也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本文主要就小学班会课的有效开展进行分析,并为此提出更加具有实践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小学班会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当下我国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教学工作,但是班主任在班会课的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旧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潜意识中将应试教育工作的开展放在首位。
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群体为例,由于班会课的开展和被纳入到重要考试范畴的学科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再加上学生面对的升学压力比较大,以致于学校教师或者班主任会主动引导学生把主要的精力转入到应付语文,数学这类重要学科的学习上,并一致认为班会课的开展只是浪费时间。在此意识的影响下,学生对于班会课的开展也会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基于此情形,也就间接加大了班主任班会课工作开展的难度。
2.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过于单一
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所采用的沟通方式都十分地单一。尤其是一些资历较老的班主任,总是希望借助班会课给学生讲一些学习的大道理,而没有意识到班会课是一个利于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有效平台。长此以往,这种习惯性的说教模式只会引起学生无限的反感和厌恶,并丧失对于班会课的参与热情。
总体而言,由于小学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从而使得学生和班主任的沟通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长此以往,不仅使得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还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二、实现小学班会课有效开展的途径
1.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纳入到评分体系中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小学班会课的不重视,往往都是因为该课程没有和分数直接挂钩。虽然分数已经不再是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了,但是却可以直接刺激到学生对班会课的参与积极性。
而将学生在班会课中的参与积极性程度纳入到评分体系中,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将考核内容分为书面作答和口头作答形式。书面作答的好处是为了鼓励学生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班会课上哪一讨论主题让你印象深刻?
其次是口头作答的考核形式,即让学生正面回答教师的提问,比如:借助班会课组织一个充满社会性的话题,即“公交让座”,进而测试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发言是否踊跃,以此也能判断出学生是否真正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班会课程之中。
2.丰富班会课的开展形式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一些小学的班会课开展形式是比较单一的,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为了促使班会课的开展更加有效,丰富其形式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针对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则可以作为班会课的开展主题内容,进而有效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识。主要建议从汉字、古诗、故事、传统节日等简单内容入手,以《论语》为例,其中就曾提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经常被作为孔子轻视女人的反面证据。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这句话,实际是在强调作为君主或是君子应当承担的责任,“难养”之“难”不在于“女人”和“小人”,而在于君主或君子反思自己能否承担“养”的责任和是否具备“养”的能力,所以这句话的教育意义在于告知学生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也是拥有传统美德的一大体现。
3.将班会课主题内容落实到行动之上
当下,小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方式还是依赖于教材,但是,仅仅依托课本进行知识教育,实际上难以发挥其在文明校园构建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实现班会课的有效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将主题内容落实到行動之上。
比如:针对“传统美德”的班会课主题,则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传统美德活动周”,此活动的形式一定要确保丰富多彩,然后再由每一个年级的教师通过班级选拔的形式,选择出更加优秀的学生代表去参加相关的传统美德演讲比赛。通过亲自实践,他们必定会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崭新的认识,进而才能对传统美德知识的学习深化于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借用教材引导小学生走进传统美德教学的殿堂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班会课的开展,相关教学内容以及活动才能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之上,同时也能让小学生从根本上领悟到传统美德教育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及精髓。
三、结语
近年来,加强对小学生的班会课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构建文明校园的主要表现形式了,而这其实也是反映出了当下教学理念的逐渐转变。实际上,班会课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路径和手段,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在真正的课堂之外,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个人素养,并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班会课的时间,开展的频率极其有限,因此班主任在实际的班会课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实现小学班会课的有效开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谭晓庆.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展开[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6.
[2]王慧君.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7.
[3]王霞.班主任如何组织开展主题班会[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8.
[4]许先江.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0.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班会课;有效开展;进行浅析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此时所接受到的一切知识都会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定期为学生开展班会课,对于健全他们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入影响下,班会课作为构建文明校园中的重要内容,其在开展过程中也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本文主要就小学班会课的有效开展进行分析,并为此提出更加具有实践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小学班会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当下我国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教学工作,但是班主任在班会课的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旧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潜意识中将应试教育工作的开展放在首位。
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群体为例,由于班会课的开展和被纳入到重要考试范畴的学科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再加上学生面对的升学压力比较大,以致于学校教师或者班主任会主动引导学生把主要的精力转入到应付语文,数学这类重要学科的学习上,并一致认为班会课的开展只是浪费时间。在此意识的影响下,学生对于班会课的开展也会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基于此情形,也就间接加大了班主任班会课工作开展的难度。
2.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过于单一
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所采用的沟通方式都十分地单一。尤其是一些资历较老的班主任,总是希望借助班会课给学生讲一些学习的大道理,而没有意识到班会课是一个利于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有效平台。长此以往,这种习惯性的说教模式只会引起学生无限的反感和厌恶,并丧失对于班会课的参与热情。
总体而言,由于小学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从而使得学生和班主任的沟通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长此以往,不仅使得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还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二、实现小学班会课有效开展的途径
1.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纳入到评分体系中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小学班会课的不重视,往往都是因为该课程没有和分数直接挂钩。虽然分数已经不再是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了,但是却可以直接刺激到学生对班会课的参与积极性。
而将学生在班会课中的参与积极性程度纳入到评分体系中,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将考核内容分为书面作答和口头作答形式。书面作答的好处是为了鼓励学生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班会课上哪一讨论主题让你印象深刻?
其次是口头作答的考核形式,即让学生正面回答教师的提问,比如:借助班会课组织一个充满社会性的话题,即“公交让座”,进而测试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发言是否踊跃,以此也能判断出学生是否真正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班会课程之中。
2.丰富班会课的开展形式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一些小学的班会课开展形式是比较单一的,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为了促使班会课的开展更加有效,丰富其形式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针对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则可以作为班会课的开展主题内容,进而有效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识。主要建议从汉字、古诗、故事、传统节日等简单内容入手,以《论语》为例,其中就曾提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经常被作为孔子轻视女人的反面证据。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这句话,实际是在强调作为君主或是君子应当承担的责任,“难养”之“难”不在于“女人”和“小人”,而在于君主或君子反思自己能否承担“养”的责任和是否具备“养”的能力,所以这句话的教育意义在于告知学生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也是拥有传统美德的一大体现。
3.将班会课主题内容落实到行动之上
当下,小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方式还是依赖于教材,但是,仅仅依托课本进行知识教育,实际上难以发挥其在文明校园构建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实现班会课的有效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将主题内容落实到行動之上。
比如:针对“传统美德”的班会课主题,则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传统美德活动周”,此活动的形式一定要确保丰富多彩,然后再由每一个年级的教师通过班级选拔的形式,选择出更加优秀的学生代表去参加相关的传统美德演讲比赛。通过亲自实践,他们必定会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崭新的认识,进而才能对传统美德知识的学习深化于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借用教材引导小学生走进传统美德教学的殿堂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班会课的开展,相关教学内容以及活动才能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之上,同时也能让小学生从根本上领悟到传统美德教育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及精髓。
三、结语
近年来,加强对小学生的班会课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构建文明校园的主要表现形式了,而这其实也是反映出了当下教学理念的逐渐转变。实际上,班会课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路径和手段,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在真正的课堂之外,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个人素养,并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班会课的时间,开展的频率极其有限,因此班主任在实际的班会课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实现小学班会课的有效开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谭晓庆.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展开[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6.
[2]王慧君.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7.
[3]王霞.班主任如何组织开展主题班会[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8.
[4]许先江.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