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而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不断探索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2004年秋季开始,基于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状况和学校教育质量,围绕学校和教师队伍长远发展目标及规划,我校开展了主题为“建设和谐团队”的教研组建设活动。几年来,学校探索出了一条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创建了教师发展共同体。
通过观察、访谈,我们发现在我校教师观念中存在:教学工作是教师个人的“事”,教师自身发展更是教师个人的“事”,教师的教学活动普遍是“单兵作战”的状况,教研活动如“一潭死水”。基于这种情况,学校着手开展教研组建设工作,创设教师发展共同体。
一、分析原因,抓住引领教师走进发展共同体的切入点
造成学校教研活动“一潭死水”、教师的教学活动普遍是“单兵作战”状况的原因是学校原有的活动机制,如教师个人评优、评先等造成的教师间的竞争意识。在教研活动时,一些教师不愿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人分享,更不愿意别人走进自己的课堂听课学习。
如何打破旧思想对教师的束缚,成为了引领教师走进发展共同体的关键点。
二、制定措施,引领教师主动走进发展共同体
确定优秀教师引领机制。学校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包括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校为这些教师搭建了发挥能力、展示风采的平台。让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帮带徒弟,通过听课、评课,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在教研组、学校教学研究活动中,让这些教师发挥学科专业能力,积极参加指导、评课,使这些教师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研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作用的发挥,帮助其他教师解决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让教师们体会到了集体教研的“益处”,从而使教研活动具有了“吸引力”。
确定集体展示机制。为进一步打开教师心灵壁垒,学校变教师个人展示、评优为“教研组展示”活动,教研组推出的课,代表整个集体的共同研究成果。在学校开展的教研组展示活动中,看到的不再是教师个人忙碌的情况,而是整个教研组全体教师忙碌的身影,活动后的教学研讨交流在老师思想中真正成为了“对课堂教学”的研讨,而不是对“教师个人”的评议。
三、搭建平台,让教师在集体中成长
教研组开放周活动。教研组开放周活动分三个层面开展:一是常规的教研组内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同组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相互促进提高。二是教研组集体课堂教学研究展示课活动。组内推荐教师,代表本组研究最高水平对全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三是对外展示课活动。开展“家长开放课”、“协作区研究课”等活动。
区、市级教学研究活动。在积极开展校内教学研究活动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教师发展空间,让教师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我校有20余位教师是区中心教研组成员,直接参与区中心教研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每学期都有不同学科教师在区级作研究课,不仅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且通过组内、校内教师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一次次试讲、评课活动,使我校每位参与教师都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市、国家级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很多教师的论文、教学案例在市级获奖或在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还有一些教师参与到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中,切实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
我校开展的教研组建设,解决了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教研组文化氛围,使教研组成为了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共同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通过观察、访谈,我们发现在我校教师观念中存在:教学工作是教师个人的“事”,教师自身发展更是教师个人的“事”,教师的教学活动普遍是“单兵作战”的状况,教研活动如“一潭死水”。基于这种情况,学校着手开展教研组建设工作,创设教师发展共同体。
一、分析原因,抓住引领教师走进发展共同体的切入点
造成学校教研活动“一潭死水”、教师的教学活动普遍是“单兵作战”状况的原因是学校原有的活动机制,如教师个人评优、评先等造成的教师间的竞争意识。在教研活动时,一些教师不愿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人分享,更不愿意别人走进自己的课堂听课学习。
如何打破旧思想对教师的束缚,成为了引领教师走进发展共同体的关键点。
二、制定措施,引领教师主动走进发展共同体
确定优秀教师引领机制。学校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包括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校为这些教师搭建了发挥能力、展示风采的平台。让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帮带徒弟,通过听课、评课,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在教研组、学校教学研究活动中,让这些教师发挥学科专业能力,积极参加指导、评课,使这些教师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研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作用的发挥,帮助其他教师解决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让教师们体会到了集体教研的“益处”,从而使教研活动具有了“吸引力”。
确定集体展示机制。为进一步打开教师心灵壁垒,学校变教师个人展示、评优为“教研组展示”活动,教研组推出的课,代表整个集体的共同研究成果。在学校开展的教研组展示活动中,看到的不再是教师个人忙碌的情况,而是整个教研组全体教师忙碌的身影,活动后的教学研讨交流在老师思想中真正成为了“对课堂教学”的研讨,而不是对“教师个人”的评议。
三、搭建平台,让教师在集体中成长
教研组开放周活动。教研组开放周活动分三个层面开展:一是常规的教研组内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同组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相互促进提高。二是教研组集体课堂教学研究展示课活动。组内推荐教师,代表本组研究最高水平对全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三是对外展示课活动。开展“家长开放课”、“协作区研究课”等活动。
区、市级教学研究活动。在积极开展校内教学研究活动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教师发展空间,让教师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我校有20余位教师是区中心教研组成员,直接参与区中心教研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每学期都有不同学科教师在区级作研究课,不仅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且通过组内、校内教师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一次次试讲、评课活动,使我校每位参与教师都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市、国家级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很多教师的论文、教学案例在市级获奖或在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还有一些教师参与到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中,切实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
我校开展的教研组建设,解决了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教研组文化氛围,使教研组成为了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共同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