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有效教学问题,是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关系全民族兴衰、全民素质高低、全民身体健康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 观念 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06
现代的有效教学比传统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对预期目标的圆满完成。体育课堂有效性应表现为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收获明显;教师上课轻松,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无资源浪费。换句话说,教师在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下,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下,能充分利用所有场地与器材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一、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很多体育教师知识局限于教授学生某种运动技术的细节,或把一种完整体育项目分成几个部分进行教学。其实,教师应该从整体上研究体育教材,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高度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壮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一种工具,应该把教学活动放开搞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掌握动作要领,学到体育常识和锻炼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正客观的处事原则,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不断改变、塑造者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加大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师不要局限于对学生身体机能的训练,更应该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明白体育精神对学生成长的巨大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体育精神有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进而自觉地研究体育教材,挖掘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的体育精神,然后在体育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这也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其次,体育教师应该了解体育课上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有着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既学会竞争又懂得合作,培養学生参与意识,懂得自尊自强,在实践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学校领导、教师应该大力提高中学体育課的教学质量,这直接影响着未来建设人才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体育教师应该站在民族、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模式,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创新精神,最终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
三、利用心理因素展开教育
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注重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有效运用心理学规律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体育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教学,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新形势下,要积极从与教学相关的方面去审视教学,找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体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四、整合器材(场地),大胆创新
场地和器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有作用,随着学生的发展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断丰富,现在我们的体育课内容丰富起来了。学生对场地、器材有了兴趣,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一批新型的器材填补了学生体育器材的空白,如,飞盘、轮滑等,同时器材的改进也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如,软式排球。同时在原有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改变利用方式和手段提高利用率和学习有效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天然资源包括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及附近公园,如,斜坡、楼梯等,通过这些的利用改变了传统体育课一定在操场上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有时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方家山公园的斜坡台阶进行跑步训练,学生练习很放松,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五、关注差异,适时评价,促进有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无数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教师的适时评价,有利于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舞,获得信心。由于每个人的兴趣、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起点,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特别是要关注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进行有效性评价,鼓励他们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以提高他们课堂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以激励他们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兴趣。但评价应适时得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手势、体态、表情等方式的恰当运用,强化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地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學习效果,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准确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教师更好的地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教师及时调整、不断探究,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六、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体育需要出发,发挥其主体作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身体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 观念 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06
现代的有效教学比传统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对预期目标的圆满完成。体育课堂有效性应表现为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收获明显;教师上课轻松,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无资源浪费。换句话说,教师在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下,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下,能充分利用所有场地与器材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一、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很多体育教师知识局限于教授学生某种运动技术的细节,或把一种完整体育项目分成几个部分进行教学。其实,教师应该从整体上研究体育教材,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高度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壮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一种工具,应该把教学活动放开搞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掌握动作要领,学到体育常识和锻炼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正客观的处事原则,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不断改变、塑造者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加大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师不要局限于对学生身体机能的训练,更应该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明白体育精神对学生成长的巨大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体育精神有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进而自觉地研究体育教材,挖掘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的体育精神,然后在体育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这也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其次,体育教师应该了解体育课上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有着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既学会竞争又懂得合作,培養学生参与意识,懂得自尊自强,在实践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学校领导、教师应该大力提高中学体育課的教学质量,这直接影响着未来建设人才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体育教师应该站在民族、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模式,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创新精神,最终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
三、利用心理因素展开教育
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注重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有效运用心理学规律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体育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教学,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新形势下,要积极从与教学相关的方面去审视教学,找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体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四、整合器材(场地),大胆创新
场地和器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有作用,随着学生的发展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断丰富,现在我们的体育课内容丰富起来了。学生对场地、器材有了兴趣,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一批新型的器材填补了学生体育器材的空白,如,飞盘、轮滑等,同时器材的改进也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如,软式排球。同时在原有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改变利用方式和手段提高利用率和学习有效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天然资源包括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及附近公园,如,斜坡、楼梯等,通过这些的利用改变了传统体育课一定在操场上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有时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方家山公园的斜坡台阶进行跑步训练,学生练习很放松,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五、关注差异,适时评价,促进有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无数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教师的适时评价,有利于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舞,获得信心。由于每个人的兴趣、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起点,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特别是要关注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进行有效性评价,鼓励他们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以提高他们课堂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以激励他们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兴趣。但评价应适时得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手势、体态、表情等方式的恰当运用,强化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地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學习效果,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准确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教师更好的地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教师及时调整、不断探究,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六、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体育需要出发,发挥其主体作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身体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