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媒介,电影作为一种新艺术,来源于文学作品,也可以“回到”文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的作文课堂上,死记硬背,素材匮乏的现象一直存在。而今,电影作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电影,与学生共同观影,共同赏析,适时点拨,在积累素材的同时将电影的拍摄手法运用于写作中。
关键词:电影教学 作文教学 借鉴
“得作文者得语文”,毋庸置疑的是,作文在语文学习中一直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卷面成绩占比中来还是从对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角度来看,作文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却常常会面对一个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尴尬场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大多高中语文老师通常会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上,存在让学生大量地去接触优秀范文甚至是背诵经典篇目,或是给学生灌输各种作文的定式谋篇布局的现象,以保证在应试时学生能拥有一个所谓保险的作文分数。然而这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生活细节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写作时只会不动脑子地机械性地构造框架即五段三论式;搬运平时死记硬背的一些名言警句和素材,中国有那么多发人深思的典故,他们提笔却只能记起屈原跳江、贾岛推敲、陶渊明归隐……他们不擅长留意生活的美,积累优质的写作素材,也无法对文题进行细致而又多方面的思考。进而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感情,单薄、无趣又枯燥。而实际上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是充满血肉的,是感情的表达,也是思维的碰撞。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和高考作文的偏向思辨性的命题转换,高中语文老师应当学会转换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观念,在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方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需紧跟时代,新课标中与之相呼应的部分便是学习任务群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落到课本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的第四单元的对应主题是: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生活。
电影是媒介的一种,运用光影、音乐和色彩塑造了一个个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一幕幕激情澎湃的画面。一部好的电影是与文学息息相关的,无论是他的拍摄手法还是人物性格和台词的描绘都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在这样的时代和现实背景下,开设电影作文教学,选择优秀的中外经典电影,和学生一同观看赏析,从各个角度分析理解影片,切实将电影观赏和作文写改联系起来,形成电影致力高中作文,作文反哺电影观赏的良性循环。将电影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师生共同交流、赏析,开启新的作文教学之旅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一.跟随情节,积累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一篇优秀的作文必然是由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支撑起来的,这些素材或是足够新颖或是能够被作者熟练地大量地排比式的使用。我们常常认为,学生大多时间都忙于学业,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观察自然和观赏世界。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我们学生的作文不能离开生活素材的积累运用。但实际上,学生从来也不是真空的人,他们有善于观察的眼睛、清晰灵动的耳朵。每天的上下学的途中、父母餐桌上的对话……无一不是作文素材的来源。我们不应无视这些可以为学生带来素材灵感的生活场景。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们对这些场景有些无动于衷,缺乏对生活必要的敏感性。而相当多的电影来源生活、取自小事,比如关于校园暴力情节的《少年的你》;关于青春期懵懂爱情的《怦然心动》;关于友情亲情陪伴温暖的《忠犬八公的故事》等。电影本就是生活艺术,取自生活,生活大程度上比电影更丰富多彩。通过共同赏析这些电影,选择重点赏析一些细节桥段,老师应该让孩子们明白,生活虽然平常但其实并不平淡,只有让他们被各样的生活细节感动,学会感动,才会在生活中寻找感动,用笔尖书写感动。
同时,电影作为一个时代或是一个话题的缩影,具有高度的精华性和主题性。比如曾收获无数好评的外语高分电影《海上钢琴师》《楚门的世界》《何以为家》等,又或是这几年在荧幕上比较火热的可以科普我国我党历史的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这些影片都无一例外的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可以在影片播放的两个小时内通过紧凑的情节体会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故事,更能深深地体会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的文化背景。
二.跟随镜头,学习布局,优化写作结构
(一)于细微平凡处见大人物
越是平凡普通的人越会给我们带来最深刻真实的感情,我们都是小人物,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好就足以打动人。近年来小说获奖的也多是将中国人生活中那些普通事活灵活现的作家,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所说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我们的学生正如上文提到过的,往往就是缺这一份对普通人的细微观察力。
说起小人物也有大能量,不由地便会想到黑马影片:《无名之辈》,无名之辈,道出了小人物的辛酸,却道尽了人生的悲喜。就像我们写作一样,轰轰烈烈固然刻骨铭心,平平淡淡却也给人致命一击。
电影拍细微处时常常会使用特写镜头,放大重点事物,运用到写作中去,其实也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抓住生活细节,将其抽丝剥茧、多角度生动形象的描写,也会有《无名之辈》这样的动人效果。
(二)将蒙太奇引入作文
蒙太奇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简而言之就是导演通过几个镜头的剪辑传递出他想要表达意思来。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写作記叙文时,常常陷入流水账式的叙述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都不建议学生高考时写作记叙文,去选择相对保险的按格式走的议论文。
一些学生写旅游便是:今天我和父母一起开车去西安玩儿,车子上了高速,但不巧遇上了大雾天,爸爸说……妈妈说……然后我们就下了高速……然后我们到了西安……相信如果这样的片段被拍成影片,我们一定会觉得无聊。老师和学生强调的直接切入主题相对抽象,但如果我们可以选择上个星期口碑很好的《拆弹专家2》中的一段视频:拆弹专家潘乘风因为一次任务失去了左腿,之后他锻炼恢复想归队,但是领导却因为不想担责调他去书面工作,他非常的不满与愤怒,画面一转直接就是五年后,他已经背叛警署,成了一个恐怖分子……这样就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在写作时不是事事都需要交代,需要挑与主题息息相关事写,可以一笔带过,可以通过人物前后的对比来描写,可以通过他人的一句话介绍,之后直接进入主题。
关键词:电影教学 作文教学 借鉴
“得作文者得语文”,毋庸置疑的是,作文在语文学习中一直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卷面成绩占比中来还是从对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角度来看,作文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却常常会面对一个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尴尬场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大多高中语文老师通常会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上,存在让学生大量地去接触优秀范文甚至是背诵经典篇目,或是给学生灌输各种作文的定式谋篇布局的现象,以保证在应试时学生能拥有一个所谓保险的作文分数。然而这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生活细节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写作时只会不动脑子地机械性地构造框架即五段三论式;搬运平时死记硬背的一些名言警句和素材,中国有那么多发人深思的典故,他们提笔却只能记起屈原跳江、贾岛推敲、陶渊明归隐……他们不擅长留意生活的美,积累优质的写作素材,也无法对文题进行细致而又多方面的思考。进而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感情,单薄、无趣又枯燥。而实际上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是充满血肉的,是感情的表达,也是思维的碰撞。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和高考作文的偏向思辨性的命题转换,高中语文老师应当学会转换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观念,在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方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需紧跟时代,新课标中与之相呼应的部分便是学习任务群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落到课本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的第四单元的对应主题是: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生活。
电影是媒介的一种,运用光影、音乐和色彩塑造了一个个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一幕幕激情澎湃的画面。一部好的电影是与文学息息相关的,无论是他的拍摄手法还是人物性格和台词的描绘都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在这样的时代和现实背景下,开设电影作文教学,选择优秀的中外经典电影,和学生一同观看赏析,从各个角度分析理解影片,切实将电影观赏和作文写改联系起来,形成电影致力高中作文,作文反哺电影观赏的良性循环。将电影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师生共同交流、赏析,开启新的作文教学之旅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一.跟随情节,积累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一篇优秀的作文必然是由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支撑起来的,这些素材或是足够新颖或是能够被作者熟练地大量地排比式的使用。我们常常认为,学生大多时间都忙于学业,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观察自然和观赏世界。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我们学生的作文不能离开生活素材的积累运用。但实际上,学生从来也不是真空的人,他们有善于观察的眼睛、清晰灵动的耳朵。每天的上下学的途中、父母餐桌上的对话……无一不是作文素材的来源。我们不应无视这些可以为学生带来素材灵感的生活场景。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们对这些场景有些无动于衷,缺乏对生活必要的敏感性。而相当多的电影来源生活、取自小事,比如关于校园暴力情节的《少年的你》;关于青春期懵懂爱情的《怦然心动》;关于友情亲情陪伴温暖的《忠犬八公的故事》等。电影本就是生活艺术,取自生活,生活大程度上比电影更丰富多彩。通过共同赏析这些电影,选择重点赏析一些细节桥段,老师应该让孩子们明白,生活虽然平常但其实并不平淡,只有让他们被各样的生活细节感动,学会感动,才会在生活中寻找感动,用笔尖书写感动。
同时,电影作为一个时代或是一个话题的缩影,具有高度的精华性和主题性。比如曾收获无数好评的外语高分电影《海上钢琴师》《楚门的世界》《何以为家》等,又或是这几年在荧幕上比较火热的可以科普我国我党历史的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这些影片都无一例外的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可以在影片播放的两个小时内通过紧凑的情节体会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故事,更能深深地体会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的文化背景。
二.跟随镜头,学习布局,优化写作结构
(一)于细微平凡处见大人物
越是平凡普通的人越会给我们带来最深刻真实的感情,我们都是小人物,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好就足以打动人。近年来小说获奖的也多是将中国人生活中那些普通事活灵活现的作家,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所说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我们的学生正如上文提到过的,往往就是缺这一份对普通人的细微观察力。
说起小人物也有大能量,不由地便会想到黑马影片:《无名之辈》,无名之辈,道出了小人物的辛酸,却道尽了人生的悲喜。就像我们写作一样,轰轰烈烈固然刻骨铭心,平平淡淡却也给人致命一击。
电影拍细微处时常常会使用特写镜头,放大重点事物,运用到写作中去,其实也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抓住生活细节,将其抽丝剥茧、多角度生动形象的描写,也会有《无名之辈》这样的动人效果。
(二)将蒙太奇引入作文
蒙太奇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简而言之就是导演通过几个镜头的剪辑传递出他想要表达意思来。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写作記叙文时,常常陷入流水账式的叙述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都不建议学生高考时写作记叙文,去选择相对保险的按格式走的议论文。
一些学生写旅游便是:今天我和父母一起开车去西安玩儿,车子上了高速,但不巧遇上了大雾天,爸爸说……妈妈说……然后我们就下了高速……然后我们到了西安……相信如果这样的片段被拍成影片,我们一定会觉得无聊。老师和学生强调的直接切入主题相对抽象,但如果我们可以选择上个星期口碑很好的《拆弹专家2》中的一段视频:拆弹专家潘乘风因为一次任务失去了左腿,之后他锻炼恢复想归队,但是领导却因为不想担责调他去书面工作,他非常的不满与愤怒,画面一转直接就是五年后,他已经背叛警署,成了一个恐怖分子……这样就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在写作时不是事事都需要交代,需要挑与主题息息相关事写,可以一笔带过,可以通过人物前后的对比来描写,可以通过他人的一句话介绍,之后直接进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