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承担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压力,学生情绪的脆弱性和波动性表现较为突出。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显得更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策略可谓多渠道、多角度。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质疑激趣、设置情景激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开展探究实验等等。我认为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最好的方法。有实验的课堂永远是最有气氛的课堂、最有活力的课堂。例如学习《醛》一课后,我增加了“银镜反应”的学生实验,许多学生看到了自己做的实验中,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银镜时,不由欢呼起来,过后这些学生对化学更感兴趣,学习更有动力了。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在学生的脑海中也有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烂苹果有酒精味?为什么用蓝墨水写的字先是呈蓝色后变黑?加碘盐加的是什么物质?教学中应把这些“为什么”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到教学中。但有时这些知识与实际应用可能有很大差距,如,再问:“怎样检验室内空气因煤气泄漏是否达到爆炸极限?”学生往往束手无策,若稍加指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在室外把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到室内后把水倒掉,再盖上玻璃片,拿到室外检验即可。)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可以通过一些有关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的应用性习题的训练,同样能起到加强应用领域的教育作用,如:为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1kg食盐中应含40mg~50mg碘酸钾。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加碘合格,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g,使其全部溶解,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 mol·L-1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怎样检验食盐中是否加碘?(有关反应:IO3- + 5 I- + 6 H+ = 3I2+3H2O;I2 + 2S2O32- =2 I- +S4O62- )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确实体会到化学是“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统一的学科,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贯穿到相关知识中,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如教《化学平衡》一节,我把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渗透其中。化学平衡可以概括为三点:(1)动,V(正)= V(逆)≠ 0,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既动又静。(2)定,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3)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随之破坏,并发生移动,即化学平衡是一相对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在高中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方面,都蕴藏着这一观点,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我把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概括为“升、失、氧、还;降、得、还、氧。”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电子的失去,也就没有电子的得到。在学习离子反应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小苏打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出现浑浊,实质上是HCO3-与 OH- 反应生成了CO32-,CO32-再与Ca2+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在解决溶液中的离子溶液浓度大小问题时,应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时,强调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在教学中渗透哲学观点、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热爱家园,重视环保
化学课上,应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学习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时,讲一讲这些物质对人体呼吸器官的危害,介绍一下我国城市酸雨的现状;学习氮氧化物时,向学生介绍光化学烟雾事件;学习一氧化碳时,介绍煤气中毒的原理、危害及处理方法;学习二氧化碳时,向学生讲解温室效应对人类未来的潜在威胁。
保护环境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化学实验做起。化学教师应给学生做出表率,做演示实验时,废气应加以吸收,废液应加以转化,废渣应加以回收利用,避免化学实验给环境造成污染。学生做化学实验时,教师应提出明确要求,对乱倒、乱排“三废”的现象应及时加以制止,并指导其回收处理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应珍惜资源,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倡导生态环境道德,善待生灵,善待地球,抵制污染,植绿护绿,保护环境,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质疑激趣、设置情景激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开展探究实验等等。我认为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最好的方法。有实验的课堂永远是最有气氛的课堂、最有活力的课堂。例如学习《醛》一课后,我增加了“银镜反应”的学生实验,许多学生看到了自己做的实验中,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银镜时,不由欢呼起来,过后这些学生对化学更感兴趣,学习更有动力了。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在学生的脑海中也有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烂苹果有酒精味?为什么用蓝墨水写的字先是呈蓝色后变黑?加碘盐加的是什么物质?教学中应把这些“为什么”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到教学中。但有时这些知识与实际应用可能有很大差距,如,再问:“怎样检验室内空气因煤气泄漏是否达到爆炸极限?”学生往往束手无策,若稍加指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在室外把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到室内后把水倒掉,再盖上玻璃片,拿到室外检验即可。)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可以通过一些有关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的应用性习题的训练,同样能起到加强应用领域的教育作用,如:为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1kg食盐中应含40mg~50mg碘酸钾。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加碘合格,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g,使其全部溶解,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 mol·L-1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怎样检验食盐中是否加碘?(有关反应:IO3- + 5 I- + 6 H+ = 3I2+3H2O;I2 + 2S2O32- =2 I- +S4O62- )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确实体会到化学是“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统一的学科,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贯穿到相关知识中,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如教《化学平衡》一节,我把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渗透其中。化学平衡可以概括为三点:(1)动,V(正)= V(逆)≠ 0,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既动又静。(2)定,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3)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随之破坏,并发生移动,即化学平衡是一相对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在高中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方面,都蕴藏着这一观点,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我把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概括为“升、失、氧、还;降、得、还、氧。”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电子的失去,也就没有电子的得到。在学习离子反应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小苏打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出现浑浊,实质上是HCO3-与 OH- 反应生成了CO32-,CO32-再与Ca2+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在解决溶液中的离子溶液浓度大小问题时,应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时,强调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在教学中渗透哲学观点、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热爱家园,重视环保
化学课上,应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学习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时,讲一讲这些物质对人体呼吸器官的危害,介绍一下我国城市酸雨的现状;学习氮氧化物时,向学生介绍光化学烟雾事件;学习一氧化碳时,介绍煤气中毒的原理、危害及处理方法;学习二氧化碳时,向学生讲解温室效应对人类未来的潜在威胁。
保护环境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化学实验做起。化学教师应给学生做出表率,做演示实验时,废气应加以吸收,废液应加以转化,废渣应加以回收利用,避免化学实验给环境造成污染。学生做化学实验时,教师应提出明确要求,对乱倒、乱排“三废”的现象应及时加以制止,并指导其回收处理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应珍惜资源,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倡导生态环境道德,善待生灵,善待地球,抵制污染,植绿护绿,保护环境,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