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通过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有可能转化。在小学阶段,相对而言,一、二年级低段时,由于教材内容较浅,学困生数量较少。随着年级升高,教材内容逐渐加深,学困生的人数也逐渐增多。有些学困生,只要家长配合,其实是有可能转化的,从而可以减少学困生的人数,提高教学质量。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表现在反应慢,记忆力不好,接受能力弱。上课听不懂,作业做不起,书也背不到,考试成绩差。转化学困生,我们教师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
一、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状态
俗话说,看病要“对症下药”,做衣要“量体裁衣”,育人要“因材施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学困生也有自尊心,他们也怕别人瞧不起。但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受到轻视和白眼,使自尊心受挫,得不到他人尊重,情绪悲观,自卑感严重。有时也有遇事不甘示弱的心理,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他们也有上进心,想学习好,成绩好。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贪玩好耍,意志薄弱等不良习惯和心理缺陷,已成为前进的严重障碍。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困生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最后还是取得了好成绩。
上学期,我班的吕纯荣特别贪玩,平时很少做作业,一本书一学期才背两三个地方。考试经常不及格,成绩越来越差,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决心做她的转化工作。一天中午,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为什么不做作业,根据她的回答,我明白了两个原因,一是想玩,二是做不起。我语重心长地给她讲:“你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对自己负责任。你学好了知识,才对得起爱你的爸爸妈妈,对得起你自己。做好作业,才学得好知识,学好知识,长大了才有出息。老师不是不要你玩,你把作业完成了再玩。如果你做不起作业,你可以问老师或者同学。”我拉着她的手问:“你说老师说得对吗?”她点点头说:“对!”我又接着问:“今天上午的作业,做得起吗?”她摇摇头,轻轻地说:“做不起!”我赶紧对她说:“你把作业拿来我给你讲一讲。”她立刻跑到教室把作业拿来。我耐心地给她讲。她听懂后,把作业做完,然后经我检查,全对。于是我马上夸奖了她,她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从此之后,她没有那么贪玩了,遇到做不起的作业也爱问了。学习有了进步,上期期末语文考试得了88分。
可见,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解决学困生的心理矛盾
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由于常常被人冷落,得不到重视和信任,平时听到的又大多是批评指责,因而自卑感严重,心理压力大,怕老师的训斥,同学的挖苦。其实,学困生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工作经验告诉我,给学生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一次关爱的眼神,一丝善意的微笑,就会让他们心情愉快,高兴万分。从而消除了自卑,增强了自信。在学习上有了信心和力量,就会好好地学习。
本班有个女生叫蒋璐,她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差,语文只考得到二三十分。在同学中比较孤立,又很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我有意识地多接触她,从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她,向她笑一笑,摸摸她的头,拍拍她的肩,问问寒,问问暧,让她感受到老师在关心、爱护、珍视她,没有冷落、厌弃她。她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学看到老师对她好,也主动接近她。她不再有孤独感、自卑感了。在学习上也努力了,认真背书、做作业。后来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看来,解决了学困生的心理矛盾,学困生就能愉快地学习,很快就有较大的进步。
三、激励学困生奋发向上
小学生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困生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从学困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学困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学困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学困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快乐。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学困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对学困生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正是在研究了人的这种心理后,所得出的结论。转化学困生,要多赏识激励。它可以让学困生得到肯定,体验成功,找到自信,不断前进。作为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上课的提问,安排他们参加活动等。也可以有意交代他们完成一些能够完成的任务,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只要努力,我也能成功”的认识,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情感,使他们有前进的动力。
如我班男生熊涛,他学习基础差、厌学、说起读书做作业,他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一节语文课上,我提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熊涛举手了,我面带微笑,走到他面前,亲切地说:“涛涛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站起来,还真的答对了。我马上表扬他:“涛涛真聪明,也会动脑筋,很快就回答对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熊涛听到了我鼓励的语言和同学热烈的掌声,心理乐滋滋的,眉开眼笑。从那以后,他每次举手,我都要抽他答题。他越答越好,我不放过每次鼓励、表扬的机会,他是越学越有劲儿,作业也越做越好。在学习上,他奋发向上,现在是班上的小组长了。
四、磨练学困生的意志
学困生的特点是害怕困难,缺乏意志,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应善于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不断战胜自我。如帮助他们有步骤地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阶段性目标,让他们努力去达到目标,使他们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去努力。教师还要多给学困生关怀、帮助和爱。用爱温暖他们,用心感化他们,因势利导,使他们早日走上学习的正轨。然后,老师再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让学困生由易到难地去达到老师的要求,学困生的意志就会不断地得到磨练,从而实现教育学困生的最终目标。
一、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状态
俗话说,看病要“对症下药”,做衣要“量体裁衣”,育人要“因材施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学困生也有自尊心,他们也怕别人瞧不起。但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受到轻视和白眼,使自尊心受挫,得不到他人尊重,情绪悲观,自卑感严重。有时也有遇事不甘示弱的心理,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他们也有上进心,想学习好,成绩好。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贪玩好耍,意志薄弱等不良习惯和心理缺陷,已成为前进的严重障碍。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困生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最后还是取得了好成绩。
上学期,我班的吕纯荣特别贪玩,平时很少做作业,一本书一学期才背两三个地方。考试经常不及格,成绩越来越差,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决心做她的转化工作。一天中午,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为什么不做作业,根据她的回答,我明白了两个原因,一是想玩,二是做不起。我语重心长地给她讲:“你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对自己负责任。你学好了知识,才对得起爱你的爸爸妈妈,对得起你自己。做好作业,才学得好知识,学好知识,长大了才有出息。老师不是不要你玩,你把作业完成了再玩。如果你做不起作业,你可以问老师或者同学。”我拉着她的手问:“你说老师说得对吗?”她点点头说:“对!”我又接着问:“今天上午的作业,做得起吗?”她摇摇头,轻轻地说:“做不起!”我赶紧对她说:“你把作业拿来我给你讲一讲。”她立刻跑到教室把作业拿来。我耐心地给她讲。她听懂后,把作业做完,然后经我检查,全对。于是我马上夸奖了她,她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从此之后,她没有那么贪玩了,遇到做不起的作业也爱问了。学习有了进步,上期期末语文考试得了88分。
可见,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解决学困生的心理矛盾
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由于常常被人冷落,得不到重视和信任,平时听到的又大多是批评指责,因而自卑感严重,心理压力大,怕老师的训斥,同学的挖苦。其实,学困生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工作经验告诉我,给学生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一次关爱的眼神,一丝善意的微笑,就会让他们心情愉快,高兴万分。从而消除了自卑,增强了自信。在学习上有了信心和力量,就会好好地学习。
本班有个女生叫蒋璐,她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差,语文只考得到二三十分。在同学中比较孤立,又很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我有意识地多接触她,从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她,向她笑一笑,摸摸她的头,拍拍她的肩,问问寒,问问暧,让她感受到老师在关心、爱护、珍视她,没有冷落、厌弃她。她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学看到老师对她好,也主动接近她。她不再有孤独感、自卑感了。在学习上也努力了,认真背书、做作业。后来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看来,解决了学困生的心理矛盾,学困生就能愉快地学习,很快就有较大的进步。
三、激励学困生奋发向上
小学生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困生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从学困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学困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学困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学困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快乐。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学困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对学困生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正是在研究了人的这种心理后,所得出的结论。转化学困生,要多赏识激励。它可以让学困生得到肯定,体验成功,找到自信,不断前进。作为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上课的提问,安排他们参加活动等。也可以有意交代他们完成一些能够完成的任务,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只要努力,我也能成功”的认识,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情感,使他们有前进的动力。
如我班男生熊涛,他学习基础差、厌学、说起读书做作业,他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一节语文课上,我提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熊涛举手了,我面带微笑,走到他面前,亲切地说:“涛涛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站起来,还真的答对了。我马上表扬他:“涛涛真聪明,也会动脑筋,很快就回答对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熊涛听到了我鼓励的语言和同学热烈的掌声,心理乐滋滋的,眉开眼笑。从那以后,他每次举手,我都要抽他答题。他越答越好,我不放过每次鼓励、表扬的机会,他是越学越有劲儿,作业也越做越好。在学习上,他奋发向上,现在是班上的小组长了。
四、磨练学困生的意志
学困生的特点是害怕困难,缺乏意志,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应善于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不断战胜自我。如帮助他们有步骤地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阶段性目标,让他们努力去达到目标,使他们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去努力。教师还要多给学困生关怀、帮助和爱。用爱温暖他们,用心感化他们,因势利导,使他们早日走上学习的正轨。然后,老师再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让学困生由易到难地去达到老师的要求,学困生的意志就会不断地得到磨练,从而实现教育学困生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