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做好做环,事业成功失败,都有它的秘密所在。一位好的班主任首先要能做到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凝聚力大,其次要得到同行的青睐,领导的好评。有人问我:你班主任做那么好,有什么秘诀?我说:那就是“爱”。这种爱,包括父爱、母爱和友爱。
一、 父爱——学生成长中的指路明灯
“为人师表”这句话,作为老师可谓人尽皆知。但真正能做好,可不是那么容易。“为人师表”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我的理解,就是“言行育人”。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学生不做的事,老师绝不能做,要学生做到的事,老师一定先做到。我认为,要做好班主任,就该对学生有一种父爱,像家长一样,把学生当作家人,用自己模范的“言行”去教育他们,使他们学有榜样,当作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这种言行,不是心血来潮时为学生做一件好事,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而是来自平时对学生的关爱。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
恕我直言,“奉献与诚信”之类的词语,似乎已渐远离现代的中学生。这是教育的失败。需要老师用实际行动去挽回。如何让“诚信和奉献”回到娘家?这绝不是用一个“狼来了”和一个“雷锋的故事”来教育就能奏效,而需要老师亲自把“诚信和奉献”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曾记得,那是2008年的春天,初三学生刘先明、刘发勇,他们同姓同桌,更是同病相怜。先明的父亲患肝癌,为治病,倾家荡产,人财两空,负债累累;发勇的母亲遇车祸,耗尽家中积蓄,虽挽回了一条生命,但却成了一个不能自理的废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于是决定辍学打工,自谋其食,为家庭分忧。这一切,我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尽管家庭并不富裕,手头拮据,但见到他们的纯朴,想到他们的家庭,一股怜悯之心,便油然涌上心头。于是,我跟家里说,我们一家要节吃俭用,从本来就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我的这两位学生,家里人也很支持。在班上我当着同学们的面,告诉这位两个孩子,老师以后每个月从收入中挤出一部分,为他们各提供十五元钱的生活补贴……因此,挽留下了这两位同学继续学业,“润物细无声”。在我的无私奉献行动的感召下,其他同学也纷纷为他们慷慨解囊,一元,两元,积少成多,帮助这两位同学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班同学的帮扶下,他们最终完成了初中学业。这件事,在班上起到良性循环作用,好人好事,也跟着蔚然成风。
二、 母爱——学生心灵中的一缕阳光
常言说“娘不嫌儿丑”,凡是我班上的学生,长得靓也好,丑也罢,家里穷也好,富也罢,对待他们,我都一碗水端平,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一样呵护。我认为,喜欢聪明伶俐的孩子,那是人之常情,这还不算是真正的爱孩子;喜欢那些智力差、性格怪僻的孩子,才是最真正的爱孩子,也才能体现出人性中母爱的伟大。
女生龚爱萍,天性活泼,父亲是个粗人,没文化,母亲早已去世,缺乏经济来源,衣着寒酸。她自卑,不合群,也没有人主动亲近她。唯有孤独、憔悴与她陪伴。我见状,心里十分难过,也很内疚,觉得我这个班主任没做好,不称职。于是悄悄找来几个女同学,给她们讲做人的道理,教她们学会如何关心别人,同情弱势……我也主动和她聊家常,了解她的困难和疾苦。她没本子,我就给她买几个;身体不适,我便带她看医生;学校开展“捐款”活动,为了不伤她的自尊,我也悄悄为她补上一份,光荣榜上也出现她的名字。她感到惊愕,我向她说明原委,她感动得眼泪汪汪。在我的呵护下,她变了,脸庞有了微笑,眼睛闪现光彩,嗓子也脆亮起来。
男生周斌,父亲经常酒醉失常,无理打骂母亲。周斌是个懂事的孩子,也常出面劝阻,但不但不生效,反而因此而遭到父亲的拳打脚踢。周斌苦不堪言,在家没有家庭温暖,还为母亲的挨打而提心吊胆。为抚慰母亲,减轻母亲劳苦,他放学回家,主动承担做饭任务,可他的父亲仍不知足,常拿他饭做不好为理由来发泄,处境雪上加霜,他多次想出走。一次,他爸来学校,说他做的饭菜不好吃,要打他。我用身子帮周斌躲过一拳。后来,周斌在本子上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爸爸,我恨你》。“爸爸,那天,你到学校打了我的老师,我真想为老师向你还上一拳,但想到你是我爸爸,你酒醉不能自控,也是万不得已,于是,手又举不起来,而眼泪却先汪汪地夺眶而出了……”当我见到他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心为之一怔,不禁脱口而出:周斌,你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此后,我更加关爱周斌:有时给他捎个苹果,有时给他几块零用钱……后来,我把情况向学校反映,学校对他进行扶助,周斌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
三、友爱——师生之间的一条常春藤
努力成为学生的大朋友,这是班主任应有的理想和追求。课堂上,我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学习氛围,宽松和谐;操场上,我和学生平起平坐,参与竞争,追逐游玩,开怀大笑;思想上,我以童言童趣与学生交流,知无不言,互倾衷肠,让友爱伴随着学生一同成长;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人,允许他们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有一次,我板书“恼”字时,把“忄”的笔顺写成“点、竖、点”,学生见了,当场给我指出:老师,你写错了,应该是“点、点、竖”。我一怔,觉得学生说的对,马上纠正过来,还给提意见的学生表扬,当场向他们表示了歉意。学生对我的真诚和谦虚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年秋天,我组织学生一起到五龙水库野炊,我手提油、盐、酱、醋、大米,肩抬锅碗、柴禾,学生怕我太累,都争着帮我“减负”;野炊条件差,学生经验不足,饭菜有些烟火味,学生问我吃得下吗?我欢乐开怀,感到好香好香;饭后,我们席地而坐,一起唱歌、做游戏、讲故事、拍照片……其乐融融。如今,每当我看到照片中学生围着我笑的情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我感觉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太阳和风争论哪个更强壮,其答案是:“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我当班主任,就把这话当作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学生至上,关爱第一,要用爱的烈火去点燃学生的情感。
一、 父爱——学生成长中的指路明灯
“为人师表”这句话,作为老师可谓人尽皆知。但真正能做好,可不是那么容易。“为人师表”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我的理解,就是“言行育人”。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学生不做的事,老师绝不能做,要学生做到的事,老师一定先做到。我认为,要做好班主任,就该对学生有一种父爱,像家长一样,把学生当作家人,用自己模范的“言行”去教育他们,使他们学有榜样,当作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这种言行,不是心血来潮时为学生做一件好事,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而是来自平时对学生的关爱。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
恕我直言,“奉献与诚信”之类的词语,似乎已渐远离现代的中学生。这是教育的失败。需要老师用实际行动去挽回。如何让“诚信和奉献”回到娘家?这绝不是用一个“狼来了”和一个“雷锋的故事”来教育就能奏效,而需要老师亲自把“诚信和奉献”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曾记得,那是2008年的春天,初三学生刘先明、刘发勇,他们同姓同桌,更是同病相怜。先明的父亲患肝癌,为治病,倾家荡产,人财两空,负债累累;发勇的母亲遇车祸,耗尽家中积蓄,虽挽回了一条生命,但却成了一个不能自理的废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于是决定辍学打工,自谋其食,为家庭分忧。这一切,我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尽管家庭并不富裕,手头拮据,但见到他们的纯朴,想到他们的家庭,一股怜悯之心,便油然涌上心头。于是,我跟家里说,我们一家要节吃俭用,从本来就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我的这两位学生,家里人也很支持。在班上我当着同学们的面,告诉这位两个孩子,老师以后每个月从收入中挤出一部分,为他们各提供十五元钱的生活补贴……因此,挽留下了这两位同学继续学业,“润物细无声”。在我的无私奉献行动的感召下,其他同学也纷纷为他们慷慨解囊,一元,两元,积少成多,帮助这两位同学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班同学的帮扶下,他们最终完成了初中学业。这件事,在班上起到良性循环作用,好人好事,也跟着蔚然成风。
二、 母爱——学生心灵中的一缕阳光
常言说“娘不嫌儿丑”,凡是我班上的学生,长得靓也好,丑也罢,家里穷也好,富也罢,对待他们,我都一碗水端平,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一样呵护。我认为,喜欢聪明伶俐的孩子,那是人之常情,这还不算是真正的爱孩子;喜欢那些智力差、性格怪僻的孩子,才是最真正的爱孩子,也才能体现出人性中母爱的伟大。
女生龚爱萍,天性活泼,父亲是个粗人,没文化,母亲早已去世,缺乏经济来源,衣着寒酸。她自卑,不合群,也没有人主动亲近她。唯有孤独、憔悴与她陪伴。我见状,心里十分难过,也很内疚,觉得我这个班主任没做好,不称职。于是悄悄找来几个女同学,给她们讲做人的道理,教她们学会如何关心别人,同情弱势……我也主动和她聊家常,了解她的困难和疾苦。她没本子,我就给她买几个;身体不适,我便带她看医生;学校开展“捐款”活动,为了不伤她的自尊,我也悄悄为她补上一份,光荣榜上也出现她的名字。她感到惊愕,我向她说明原委,她感动得眼泪汪汪。在我的呵护下,她变了,脸庞有了微笑,眼睛闪现光彩,嗓子也脆亮起来。
男生周斌,父亲经常酒醉失常,无理打骂母亲。周斌是个懂事的孩子,也常出面劝阻,但不但不生效,反而因此而遭到父亲的拳打脚踢。周斌苦不堪言,在家没有家庭温暖,还为母亲的挨打而提心吊胆。为抚慰母亲,减轻母亲劳苦,他放学回家,主动承担做饭任务,可他的父亲仍不知足,常拿他饭做不好为理由来发泄,处境雪上加霜,他多次想出走。一次,他爸来学校,说他做的饭菜不好吃,要打他。我用身子帮周斌躲过一拳。后来,周斌在本子上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爸爸,我恨你》。“爸爸,那天,你到学校打了我的老师,我真想为老师向你还上一拳,但想到你是我爸爸,你酒醉不能自控,也是万不得已,于是,手又举不起来,而眼泪却先汪汪地夺眶而出了……”当我见到他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心为之一怔,不禁脱口而出:周斌,你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此后,我更加关爱周斌:有时给他捎个苹果,有时给他几块零用钱……后来,我把情况向学校反映,学校对他进行扶助,周斌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
三、友爱——师生之间的一条常春藤
努力成为学生的大朋友,这是班主任应有的理想和追求。课堂上,我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学习氛围,宽松和谐;操场上,我和学生平起平坐,参与竞争,追逐游玩,开怀大笑;思想上,我以童言童趣与学生交流,知无不言,互倾衷肠,让友爱伴随着学生一同成长;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人,允许他们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有一次,我板书“恼”字时,把“忄”的笔顺写成“点、竖、点”,学生见了,当场给我指出:老师,你写错了,应该是“点、点、竖”。我一怔,觉得学生说的对,马上纠正过来,还给提意见的学生表扬,当场向他们表示了歉意。学生对我的真诚和谦虚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年秋天,我组织学生一起到五龙水库野炊,我手提油、盐、酱、醋、大米,肩抬锅碗、柴禾,学生怕我太累,都争着帮我“减负”;野炊条件差,学生经验不足,饭菜有些烟火味,学生问我吃得下吗?我欢乐开怀,感到好香好香;饭后,我们席地而坐,一起唱歌、做游戏、讲故事、拍照片……其乐融融。如今,每当我看到照片中学生围着我笑的情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我感觉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太阳和风争论哪个更强壮,其答案是:“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我当班主任,就把这话当作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学生至上,关爱第一,要用爱的烈火去点燃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