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促进课外阅读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joyjoy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学校要有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更广泛的阅读穿针引线,为学生在知识海洋中导航。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 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兴趣和动机
  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课本阅读内容知识的评价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专注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缺乏阅读动机。
  2. 学生课外阅读少且范围窄
  学生的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老师的教学与评价目光盯在基本篇目上,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忽视课外阅读。
  3. 学生读书存在盲目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外阅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读读书、看看报” 的“小阅读”了。呈现在21世纪中学生面前的,是由书籍、期刊、报纸、声像资料、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多层面交汇的“大阅读”环境。课外阅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方法技巧,都在迅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极其强烈的中学生,却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培养,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阅读主体意识,陷入了阅读的盲区。
  4. 学生读书缺少情感交流
  很多学生课外书看了不少,但只是泛泛而读,并不反复品味、深入思考和领悟书中的情感,体会不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收获并不大。
  二、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1. 学生阅读活动局限在课文上
  这种缺失很大程度归结为语文教材的使用观上。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即把掌握教材当作教学目标,不看教学对象,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将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去关注学生阅读情感、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只注重阅读内容的解读,更不用说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了。
  2. 学生阅读活动局限于课堂,忽视向课外阅读迁移
  课堂阅读教学缺乏对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割断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很少涉及课外知识,也很少介绍其他作品给学生,从内容和能力上都缺乏对课外阅读的迁移和拓展。
  3. 教师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以“讲读”为中心。阅读教学局限在课文的文章分析中,忽视语言训练与习得。所谓的阅读被机械的做题所替代,教师进行功利性的讲读,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特点和个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改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感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同样会感染老师,当师生都进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时,智慧的火花就会迸出,学生的阅读情感就形成了。让学生把这种阅读情感带到课外,就不会觉得课外作品枯燥无味。
  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置身阅读情境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产生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在人的阅读理解中,不仅有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且也有情感活动的过程。因此,情感在阅读理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学生就会带着这种阅读情感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
  此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兴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好奇心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认识需要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课外阅读的选择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需要,硬要规定只许看什么,不许看什么,学生很容易丧失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更应该体现自主性,应该给学生自由选择读物的权利,以满足不同的认知需求。当然,强调自主阅读,自主选择,并非否定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的引领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而不能越俎代庖,强迫就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贴近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阅读现状和求知欲。
  2. 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讲解课文、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中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课堂中的课文的讲解只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例子”,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途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有效阅读。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介绍课外读物
  不同的学生其课外阅读需求是不同的。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如上所述,既要关注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也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将其阅读兴趣引向高雅、经典读物。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对高雅经典读物的恰当分析、推荐,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
  4.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课文内容虽丰富多彩,但容量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因此,应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如学习《我与地坛》,就应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事迹的文章及他写的其它作品来阅读;学习《再别康桥》,要引导学生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的读物来欣赏;学习《宝玉挨打》,要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同时应教给学生查找阅读材料的途径:上网、去图书馆、读相关书籍。这样,由点带面,丰富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物传奇、风景名胜、自然科技等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自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和“学”的双边关系中,应使课内和课外“主导”和“主体”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堂阅读,深化课堂阅读。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其他文献
【摘 要】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庞大复杂信息与数据的现代先进工具,它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输入计算机的各项原始数据信息必须是准确和科学的,否则输入的数据与信息是“垃圾”,输出的只会是更高级的“垃圾”。所以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做好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前处理性质的基础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计算机工作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基础工作;档案管理;现代化  1.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存在的主
【摘 要】众所周知,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庞大复杂信息与数据的现代先进工具,它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输入计算机的各项原始数据信息必须是准确和科学的,否则输入的数据与信息是“垃圾”,输出的只会是更高级的“垃圾”。所以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做好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前处理性质的基础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计算机工作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基础工作;档案管理;现代化  1.档案管理基础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淮的要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了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小组讨论也由此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开
内容摘要:《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便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解读阿富汗文化的狂潮,而这主要得益于该书在意象呼应与文化隐喻方面存在的独到之处,基于此,本文就《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该书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进行了深入解读,希望由此更加深入地解读小说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意象呼应 文化隐喻  《追风筝的人》一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座,作品本身描绘的是活生生的
內容摘要:本文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译本在句法和词汇层面上翻译策略的不同,并进一步探究了两译者采用不同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翻译策略 社会背景 读者群  一.引言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全书以主人公小哈克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他和逃亡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流浪的奇遇。海明威曾对此书作出极高的评价,认为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古为今用。本文从“说”与“写”是最根本的基础,结合各类语文知识的分析,提倡合作探究。  关键词:吸取精华 古为今用 合作探究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学时数高居榜首,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并不相称。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要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语文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与古代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追本溯源,我以为古代教学法值得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
本文从档案信息的数宇化、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及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总结了在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作为日本无赖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太宰治的最后一部著作——《人间失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复杂而颓废的世界。本文将主人公大庭叶藏作为媒介,借助不同的场景分析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人性原罪、厌世情节、疏离的善意等自我映射,以深化分析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剖析《人间失格》魅力的本质原因。  关键词:人间失格 太宰治 自我映射  作为一个因风格迥异的作品及频繁的自杀行为广受关注的日本作家,太宰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