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阿尔卑斯式攀登者的成长
夕阳斜照之下。漫漫雪原上耸立着的犹如金字塔般的俊美岩峰吸引了我。这是大川健三拍摄的四姑娘山峰组照里的一帧,我第一次知道了阿妣山的名字。2004年4月,中国登山协会在阿妣山举办第一届高山向导培训班。山友顾铭参加了这届培训。他告诉我一些冰川上部的情况。攀登欲望萌生,我在想是否应该尝试一下。不久后得知法国登山向导Francois Damilano和Stephane Husson于2004年2月登顶。短短几句话基本信息是雪槽路线平均坡度50度。混合路线。下部为深雪,岩石极其松脆,烟囱陡直危险。没有给出详细的路线方位。根据照片判断,法国人的攀登路线应该是西壁雪槽转西南山脊。然后直上登顶。2005年3月,山友李淼进行了阿妣山侦查攀登,提供了部分西壁山体照片。同年5月。顾铭和我等5人计划越过西壁冰川直上转西北山脊登顶,由于担心连续大雪后的雪崩。加之人员疲劳,所剩日程不足。最终在我的建议下终止攀登。这次挑战败退而归。
第一次挑战
第一次的挑战一切都是全新的探索。
基于对仅有照片的分析,决定选择西壁直上转西北山脊登顶的路线。这样选定路线的理由是首先可以避开接近峰顶前的一段陡直烟囱攀岩路线。在接近5700米的烟囱路段高度感很强,应该是整个攀登中难度最大的地方:其次,如果需要,西壁上的临时宿营似乎比直接在山脊处更加让人放心。海拔5000米山脊上的狂风带来的寒冷与危险实在是很难预料的。由于照片的巨大视觉差,当初认为按照我们的攀登能力,即使是西壁上大段的混合地形攀登路线,其难度并非是不可克服的。而我们将相当多的关注放在冰川行走及相关的救援技术准备,以及混合路线的结组攀登技术上。
经过三天攀登,由于前两天劳累,坏天气带来的打击,两位队员未能进入C1,停留在ABC。其余人员按计划到达C1。我们对C1上的攀登路线进行了侦察,再次检查所有的攀登用具。天亮了,一个艳阳天,强烈的阳光晒得人发烫。昨天留下的深至膝部的足印被一夜风雪抹得无影无踪,远处布达拉峰传来雪崩隆隆声,近在咫尺的阿妣山西壁底部几乎全部成为流雪堆积地。这样的天气继续往上遭遇雪崩的危险很大。下撤途中看到多处新的雪崩残迹。其中一条就紧靠上山的路线。
第二次准备
总结第一次挑战的得失时,按照我们目前的能力,C1至顶峰当天来回困难极大,有必要在C1之上增加一次宿营,以确保登顶成功率。我们准备采取One--Push攀登方式,整个日程将增加一天。同时,调整装备也必须考虑。我特意从日本买进一顶专门用于紧急情况下的露营帐。很小很轻,折叠起来只有茶杯大小,展开后可按需组合,最多可遮盖四人露营。
调整攀登路线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经过与顾铭的多次讨论,将路线改为法国人2004年首登的路线:沿西壁雪槽攀登,进入西南山脊,然后走山脊路线。作为宿营地的C2营地计划设在雪槽与山脊的结合部位,希望能找到较好的宿营地。
提高陡峭冰雪路线攀登与混合地形结组攀登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自我救援技术是我们的训练目标。为此,当基本队员初步确定后,顾铭与我分别开始各自的训练与准备。针对雪槽路线的情况,顾铭带领队员特地进行多绳距的结组攀冰训练;并且在贡嘎山登山时积极培训。
我在上海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如何维持良好的基础体能是我的重点之一。通过每周两次的5公里跑步等其他有氧训练来提高心肺能力。在室内岩壁上进行绳索模拟操作、救援装置设置与操作。这种结合登山活动和简便日常身体锻炼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轻量化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其实每个人在出发前都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带上很多事后发现根本没用的东西。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效果最好的轻量化就是毫不犹豫地扔下那些可有可无的装备。什么是可有可无?那些你认为最好有,或有了会方便的东西大多数都是没有用的累赘。合理分配与调剂共用装备,可以大大减少装备重复,达到全队轻量化。
攻克雪槽地带
5月3日,天气晴朗,无风。四名队员依次离开C1,目的地是西南山脊宿营地。离开C1营地往左,绕过两个冰裂缝后来到西壁雪槽底部。整个雪槽底部是西壁上部流雪与点状雪崩的堆积地。大小冰雪块布满了整个路线。为了避免雪崩危险,我们决定在西壁下部雪槽路段采用不结组攀登,这样可以迅速通过雪崩危险区。向上攀登,然后往右折进入雪槽主通道,倾斜度很快就达到50度以上,不得不采用冰爪前齿加小冰镐进行攀登。这次我只带了一把45厘米的Kajita小镐,好在大多数的路段基本上是硬雪路线,比较容易控制。但当遇上部分全冰面路段时就感到有些不安。整个雪槽就是雪 崩“巢穴”,冰雪面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闪闪,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安。很想停一会儿,但一想到仍然身处于危险地段,就又不停地往上攀登。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四人分别通过雪崩危险路段,上升高度约百余米。然后是沿雪槽左侧直上,全部是混合地形攀登路线。平均坡度达60度左右,从这里开始结组攀登。
由于寻找冰雪覆盖下适当的岩缝太费时间,于是我们在一个完整的60米绳距一般只设三个中间保护站。保护点设置使用主要是LostArrow,Corner、Knife blade三类岩锥与机械塞,或利用裸岩套上短绳套。岩石塞几乎没用上。对于攀登者来说,这样的天气近乎完美。蓝天白云之下的冰雪攀登是一个美好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
冰爪刺过冰雪踏踩在岩石上发出的尖锐声,不好听但使人放心;穿过保护器的绳索顺畅地流动着,交替保护,交接装备,继续下一个绳距……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三个绳距后整个路线往左侧缓缓延伸,沿东北方向进入西南山脊。
天气从下午开始变得昏暗。4点左右完全进入西南山脊,垂直上升高度近400米。前面已经没有路,仰头望去除了垂直的巨大岩壁,就是上面飘舞着的气流。这时如果从C1看,一定是高空气流飞舞的壮美景象。其实进入雪槽路线后,就再也看不见整个路线的全貌和峰顶。到了这里,更加被巨大岩体遮挡住视线。
直壁上的宿营
首要工作是寻找可以宿营的地方。由于巨大的视觉差,从照片与C1观察到的感觉和现场完全不同。环顾四处,现在完全身处于60、70度的岩壁中间。想躺下是没指望了,惟一的可能就是在岩壁上找一个可供四人蹲坐的地方。在保护站的上方约5米处,似乎有几个凸起的岩石台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下的雪,风也大了。来到岩石台阶处,发现其实只是几个零散的岩石突出,其中最大一个充其量也就电脑键盘大小。真正能够让你半坐半靠的只有上边两个台阶,其中一个还往外倾斜,两腿完全暴露在空中。下边两个台阶只能站靠着。
这样的环境宿营以前只在文字里看过,今晚我们都是第一次体验。已经记不清楚当晚吃的什么了。滚烫的可可茶让身体慢慢暖过来,大家情绪都很稳定,但是对如何才能安度长夜完全没有把握。
露营帐通过细绳与快挂固定在岩锥上,遮盖着四人。虽然底部是空的,风雪不时从下面钻进帐篷,但是薄薄的黄色尼龙布将寒冷与深壑遮挡在外,带来一丝安心与温暖。
风雪中的攀登
5月4日。大雪,风略微减弱。继续攀登没有问题。今天计划是登顶后直接下降到宿营地,然后于天黑前返回C1。因此决定轻装出击。
从垂直高度判断,现在位置距顶峰不远。但整个视线完全被岩壁遮挡,对前面路线的情况一无所知。领攀的顾铭很快就消失在风雪中。路线往左绕,绳索在岩石上艰难地曲折延伸,第一个绳距30米左右就结束了。岩石很松碎,大雪覆盖之下的岩石更是看不清楚,保护点设置比昨天更加花费时间。与昨天一样,风雪,岩壁,曲折的路线完全阻挡了领攀者与跟攀者之间的视线,无法通过手势或口令交流,只能依靠绳索按事先约定方法传递简单的攀登信号。
终于来到岩壁底下。小岩壁只有十多米,岩石松脆,冰镐无法勾拉住岩石,只能从岩壁左端翻上去。左端可供攀爬的位置几乎完全靠着悬崖,那种悬在空中的攀登非常吓人。最后从两块巨岩中间穿出翻上岩壁。
紧张让我们几乎忘记了天气。当感觉有些冷时,发现天气已经完全变成了暴风雪,气温急剧下降。呼吸出的热气迅速地在眼镜和头套上结了一层冰霜。
意外出现的刃脊
在越过最后的岩壁后,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巨大“烟囱”,还有那风雪中时而显露的白皑皑顶峰。一切都近在咫尺。当云雾散开的瞬间,发现脚下是一段以30度左右向上延伸的长达50米的狭窄山脊。刃脊右侧是万丈深渊,左侧是阿妣山西壁,一直往下伸展消失在茫茫的白雾里。而那“烟囱”底部是在西壁上,必须从刃脊尽头往西壁方向下降20多米后才能攀爬。巨大的凹槽状烟囱约有40~50米高,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层。仔细观察后发现从刃脊尽头往右绕过去,有一个小烟囱路线。与西壁烟囱相比很细小,就像是一道缝。
现在是海拔近5700米的地方,能够做的就是忘记高度,紧盯着眼前的岩壁,全神贯注于攀爬。站在烟囱顶部,展现眼前的是倾斜的一片雪田,往上伸展,尽头就是峰顶……没有任何的激动,似乎能够站在顶峰是理所当然的。周围只有狂风、飞雪和云雾,还有同伴们的身影。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想快下去,想到那段刃脊每个人都对下山感到有些担心。
漆黑夜色中只有四个亮点在缓缓移动着,下降路线全貌根本看不清。狂风里大雪扑面而来,视界变得只有几米,凭着记忆判断下降的方向。除去必要的确认外,没有人多说话。小刘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的滑坠。万幸没有受伤,只是受了些惊吓。我们决定就地宿营。
当我们坐在帐篷里喝着热茶,过去的三天就像是梦幻般遥远。阿妣山那金字塔般的身影在旗云里时隐时现,依然静静地屹立。心里涌起无比的敬意,感谢她接纳了我们。
夕阳斜照之下。漫漫雪原上耸立着的犹如金字塔般的俊美岩峰吸引了我。这是大川健三拍摄的四姑娘山峰组照里的一帧,我第一次知道了阿妣山的名字。2004年4月,中国登山协会在阿妣山举办第一届高山向导培训班。山友顾铭参加了这届培训。他告诉我一些冰川上部的情况。攀登欲望萌生,我在想是否应该尝试一下。不久后得知法国登山向导Francois Damilano和Stephane Husson于2004年2月登顶。短短几句话基本信息是雪槽路线平均坡度50度。混合路线。下部为深雪,岩石极其松脆,烟囱陡直危险。没有给出详细的路线方位。根据照片判断,法国人的攀登路线应该是西壁雪槽转西南山脊。然后直上登顶。2005年3月,山友李淼进行了阿妣山侦查攀登,提供了部分西壁山体照片。同年5月。顾铭和我等5人计划越过西壁冰川直上转西北山脊登顶,由于担心连续大雪后的雪崩。加之人员疲劳,所剩日程不足。最终在我的建议下终止攀登。这次挑战败退而归。
第一次挑战
第一次的挑战一切都是全新的探索。
基于对仅有照片的分析,决定选择西壁直上转西北山脊登顶的路线。这样选定路线的理由是首先可以避开接近峰顶前的一段陡直烟囱攀岩路线。在接近5700米的烟囱路段高度感很强,应该是整个攀登中难度最大的地方:其次,如果需要,西壁上的临时宿营似乎比直接在山脊处更加让人放心。海拔5000米山脊上的狂风带来的寒冷与危险实在是很难预料的。由于照片的巨大视觉差,当初认为按照我们的攀登能力,即使是西壁上大段的混合地形攀登路线,其难度并非是不可克服的。而我们将相当多的关注放在冰川行走及相关的救援技术准备,以及混合路线的结组攀登技术上。
经过三天攀登,由于前两天劳累,坏天气带来的打击,两位队员未能进入C1,停留在ABC。其余人员按计划到达C1。我们对C1上的攀登路线进行了侦察,再次检查所有的攀登用具。天亮了,一个艳阳天,强烈的阳光晒得人发烫。昨天留下的深至膝部的足印被一夜风雪抹得无影无踪,远处布达拉峰传来雪崩隆隆声,近在咫尺的阿妣山西壁底部几乎全部成为流雪堆积地。这样的天气继续往上遭遇雪崩的危险很大。下撤途中看到多处新的雪崩残迹。其中一条就紧靠上山的路线。
第二次准备
总结第一次挑战的得失时,按照我们目前的能力,C1至顶峰当天来回困难极大,有必要在C1之上增加一次宿营,以确保登顶成功率。我们准备采取One--Push攀登方式,整个日程将增加一天。同时,调整装备也必须考虑。我特意从日本买进一顶专门用于紧急情况下的露营帐。很小很轻,折叠起来只有茶杯大小,展开后可按需组合,最多可遮盖四人露营。
调整攀登路线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经过与顾铭的多次讨论,将路线改为法国人2004年首登的路线:沿西壁雪槽攀登,进入西南山脊,然后走山脊路线。作为宿营地的C2营地计划设在雪槽与山脊的结合部位,希望能找到较好的宿营地。
提高陡峭冰雪路线攀登与混合地形结组攀登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自我救援技术是我们的训练目标。为此,当基本队员初步确定后,顾铭与我分别开始各自的训练与准备。针对雪槽路线的情况,顾铭带领队员特地进行多绳距的结组攀冰训练;并且在贡嘎山登山时积极培训。
我在上海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如何维持良好的基础体能是我的重点之一。通过每周两次的5公里跑步等其他有氧训练来提高心肺能力。在室内岩壁上进行绳索模拟操作、救援装置设置与操作。这种结合登山活动和简便日常身体锻炼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轻量化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其实每个人在出发前都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带上很多事后发现根本没用的东西。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效果最好的轻量化就是毫不犹豫地扔下那些可有可无的装备。什么是可有可无?那些你认为最好有,或有了会方便的东西大多数都是没有用的累赘。合理分配与调剂共用装备,可以大大减少装备重复,达到全队轻量化。
攻克雪槽地带
5月3日,天气晴朗,无风。四名队员依次离开C1,目的地是西南山脊宿营地。离开C1营地往左,绕过两个冰裂缝后来到西壁雪槽底部。整个雪槽底部是西壁上部流雪与点状雪崩的堆积地。大小冰雪块布满了整个路线。为了避免雪崩危险,我们决定在西壁下部雪槽路段采用不结组攀登,这样可以迅速通过雪崩危险区。向上攀登,然后往右折进入雪槽主通道,倾斜度很快就达到50度以上,不得不采用冰爪前齿加小冰镐进行攀登。这次我只带了一把45厘米的Kajita小镐,好在大多数的路段基本上是硬雪路线,比较容易控制。但当遇上部分全冰面路段时就感到有些不安。整个雪槽就是雪 崩“巢穴”,冰雪面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闪闪,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安。很想停一会儿,但一想到仍然身处于危险地段,就又不停地往上攀登。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四人分别通过雪崩危险路段,上升高度约百余米。然后是沿雪槽左侧直上,全部是混合地形攀登路线。平均坡度达60度左右,从这里开始结组攀登。
由于寻找冰雪覆盖下适当的岩缝太费时间,于是我们在一个完整的60米绳距一般只设三个中间保护站。保护点设置使用主要是LostArrow,Corner、Knife blade三类岩锥与机械塞,或利用裸岩套上短绳套。岩石塞几乎没用上。对于攀登者来说,这样的天气近乎完美。蓝天白云之下的冰雪攀登是一个美好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
冰爪刺过冰雪踏踩在岩石上发出的尖锐声,不好听但使人放心;穿过保护器的绳索顺畅地流动着,交替保护,交接装备,继续下一个绳距……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三个绳距后整个路线往左侧缓缓延伸,沿东北方向进入西南山脊。
天气从下午开始变得昏暗。4点左右完全进入西南山脊,垂直上升高度近400米。前面已经没有路,仰头望去除了垂直的巨大岩壁,就是上面飘舞着的气流。这时如果从C1看,一定是高空气流飞舞的壮美景象。其实进入雪槽路线后,就再也看不见整个路线的全貌和峰顶。到了这里,更加被巨大岩体遮挡住视线。
直壁上的宿营
首要工作是寻找可以宿营的地方。由于巨大的视觉差,从照片与C1观察到的感觉和现场完全不同。环顾四处,现在完全身处于60、70度的岩壁中间。想躺下是没指望了,惟一的可能就是在岩壁上找一个可供四人蹲坐的地方。在保护站的上方约5米处,似乎有几个凸起的岩石台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下的雪,风也大了。来到岩石台阶处,发现其实只是几个零散的岩石突出,其中最大一个充其量也就电脑键盘大小。真正能够让你半坐半靠的只有上边两个台阶,其中一个还往外倾斜,两腿完全暴露在空中。下边两个台阶只能站靠着。
这样的环境宿营以前只在文字里看过,今晚我们都是第一次体验。已经记不清楚当晚吃的什么了。滚烫的可可茶让身体慢慢暖过来,大家情绪都很稳定,但是对如何才能安度长夜完全没有把握。
露营帐通过细绳与快挂固定在岩锥上,遮盖着四人。虽然底部是空的,风雪不时从下面钻进帐篷,但是薄薄的黄色尼龙布将寒冷与深壑遮挡在外,带来一丝安心与温暖。
风雪中的攀登
5月4日。大雪,风略微减弱。继续攀登没有问题。今天计划是登顶后直接下降到宿营地,然后于天黑前返回C1。因此决定轻装出击。
从垂直高度判断,现在位置距顶峰不远。但整个视线完全被岩壁遮挡,对前面路线的情况一无所知。领攀的顾铭很快就消失在风雪中。路线往左绕,绳索在岩石上艰难地曲折延伸,第一个绳距30米左右就结束了。岩石很松碎,大雪覆盖之下的岩石更是看不清楚,保护点设置比昨天更加花费时间。与昨天一样,风雪,岩壁,曲折的路线完全阻挡了领攀者与跟攀者之间的视线,无法通过手势或口令交流,只能依靠绳索按事先约定方法传递简单的攀登信号。
终于来到岩壁底下。小岩壁只有十多米,岩石松脆,冰镐无法勾拉住岩石,只能从岩壁左端翻上去。左端可供攀爬的位置几乎完全靠着悬崖,那种悬在空中的攀登非常吓人。最后从两块巨岩中间穿出翻上岩壁。
紧张让我们几乎忘记了天气。当感觉有些冷时,发现天气已经完全变成了暴风雪,气温急剧下降。呼吸出的热气迅速地在眼镜和头套上结了一层冰霜。
意外出现的刃脊
在越过最后的岩壁后,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巨大“烟囱”,还有那风雪中时而显露的白皑皑顶峰。一切都近在咫尺。当云雾散开的瞬间,发现脚下是一段以30度左右向上延伸的长达50米的狭窄山脊。刃脊右侧是万丈深渊,左侧是阿妣山西壁,一直往下伸展消失在茫茫的白雾里。而那“烟囱”底部是在西壁上,必须从刃脊尽头往西壁方向下降20多米后才能攀爬。巨大的凹槽状烟囱约有40~50米高,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层。仔细观察后发现从刃脊尽头往右绕过去,有一个小烟囱路线。与西壁烟囱相比很细小,就像是一道缝。
现在是海拔近5700米的地方,能够做的就是忘记高度,紧盯着眼前的岩壁,全神贯注于攀爬。站在烟囱顶部,展现眼前的是倾斜的一片雪田,往上伸展,尽头就是峰顶……没有任何的激动,似乎能够站在顶峰是理所当然的。周围只有狂风、飞雪和云雾,还有同伴们的身影。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想快下去,想到那段刃脊每个人都对下山感到有些担心。
漆黑夜色中只有四个亮点在缓缓移动着,下降路线全貌根本看不清。狂风里大雪扑面而来,视界变得只有几米,凭着记忆判断下降的方向。除去必要的确认外,没有人多说话。小刘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的滑坠。万幸没有受伤,只是受了些惊吓。我们决定就地宿营。
当我们坐在帐篷里喝着热茶,过去的三天就像是梦幻般遥远。阿妣山那金字塔般的身影在旗云里时隐时现,依然静静地屹立。心里涌起无比的敬意,感谢她接纳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