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社会哲学批判及其历史辩证法内涵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资本论》具有鲜明的社会哲学意蕴.这一方面体现为它对资本生产之社会组织方式的历时态演绎轨迹进行检视,从而在农村土地所有制的资本化、城市商业体系之潜在资本职能的普遍化,以及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历史辩证运动中,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得以产生、赓续与发展的显性社会学机理;另一方面又反映在它对资本自身之社会表现形态的共时性变迁规律进行剖析,并在产业资本与货币资本、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辩证关系中,再现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强化其社会掌控能力的隐性社会学动因.与此同时,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马克思在更为宏大的视野中,进一步勾勒出以"人-物-人"的辩证运动为线索的人类社会更迭谱系,并据此确认了社会主体获得解放的直接社会学依据.应当说,《资本论》的社会哲学批判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之社会性前提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它既包括对历史生成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事实所蕴含的社会规律的实证归纳,又涉及对该规律所标识的社会发展动向的哲学阐释.它构成"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
其他文献
"哲学"的译语出自西周,由于他在翻译该概念时对其内涵理解不足,虽然注意到"哲学"与"儒学"的不同,却有把"哲学"等同于"理学"的理解倾向,模糊了"哲学"与"思想"的区别.此后不久,东京大学成立,文学部学科设置中的"哲学科"独立后,"支那哲学"(中国哲学)的学科概念应运而生.井上哲次郎在其《东洋哲学史》讲义中,最初以"支那哲学"命名并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尝试以"哲学"范式对东亚传统学术进行近代范式的转换.由于井上哲次郎立足于泛哲学化立场把握中国传统思想,在他所建构的"中国哲学"中,"哲学"与"思想"混淆的现象
先秦时期的哲学最高范畴具有多样性,"道"并非一开始就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在与"一""太""太一""恒先""大恒"等多样称谓的竞争中逐渐胜出.至战国末年,作为最高范畴的"道"最终统摄了其他称谓,为知识界普遍接受.《老子》对最高范畴的称谓、其他诸子文献的论说,以及相关出土文献能够说明这一思想发展的过程.先秦各家学派对最高范畴的不同认识,既反映出"道"走向最高范畴是一个长期过程,也展现出《老子》文本的定型存在着复杂而持久的思想交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出现时间及衍生次序蕴含了这一点.
玄学典故“将无同”在《晋书》和《世说新语》中均有载录,文本差异颇多,学界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事异辞,主旨无甚差别,该看法值得商榷.两则典故的思想诠释各具宗旨,代表了不同玄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的发展,技术对信息输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逐渐形成了以信息个体化为显著表现的“过滤气泡”现象.“过滤气泡”现象由技术、媒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