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平面构成是高职设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为提高设计综合能力打下基础。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对高职学生的教学现状分析,高职平面构成与CAD在教学中可以相互融合,以起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平面构成 CAD 互融性教学
一、追溯平面构成
谈及现代设计教育,不免要追溯到包豪斯,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被誉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三大旗手和设计大师之一,由他创立的包豪斯学校是德国设计教育改革的成功范例。它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它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虽然仅存14年,但是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同样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1942年成立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一开始就引进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强调实用、技术、经济和现代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摇篮,开创了中国全面推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先河。尤其是它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构架基础。由它开创的三大构成的基础课成为现代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至今仍然在设计教育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维空间的视觉语法,平面构成的概念是指在二维的平面内,将既有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合成,从而构成有意味、有创意的美的平面图形组合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为提高设计综合能力打下基础。在日趋信息化的时代,艺术和科学得到空前的渗透与融合,这对平面构成课的训练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高职设计教育中如何将CAD与平面构成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平面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我校的《设计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基础》课是二年级上期的专业课,课时为68学时,周学时4。从课时上看,三大构成的课时偏少。落实到平面构成,当然课时就少之又少,不利于系统的学习。高职建筑院校与美术设计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差别较大。美术院校的课程在安排上具有时段性。每学期的专业课以周计,例如1~4周为素描,5~8周为色彩。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专业课比较集中,专业提升较快。而高职建筑院校的课程安排上遵循的是以2学时为1课时,各种课程交叉进行。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课程可以同步持续进行,但是对于专业设计课程来讲,课时太分散,不利于学生集中突击学习,专业能力稍为逊色。
2、高职学生学习平面构成存在的问题
第一、美术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过相应的培训,多数学生是入学后才开始接触到美术知识。这对于专业教师的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在美术基础方面花费较多的功夫,在专业素质的提高上成效较慢。
第二、手绘能力较弱。当然不排除有少部分学生领悟的很快,进步很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基本功不够扎实,手绘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学生缺乏形式美的认知能力和丰富的造型想象力。这主要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基础较差。虽然有些学生经过学习以后,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但这不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学生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中。
第四、教学固守陈规,缺乏创新性。
我校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2课时的时间大约1/3用于理论的讲解,2/3用于构思和绘图。学生对平面构成的认识主要来自教程中“形式”法则,忽视平面构成的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的理论探讨,认识停留在“形式”上,学生的模仿痕迹较重,创新能力较弱。甚至学习较好的学生更善于做“形式”游戏,在认识层面上较肤浅。过于强调手绘,许多的教师在表现手段上更偏重于手绘,甚至有些轻视电脑绘图。手绘绘图使学生花较多的时间用于手绘的过程,而用于思考和推敲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而课程的主要目的则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这恰恰背离了课程的初衷,创新性无从谈起。
三、计算机绘图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认知能力,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作者认为手绘作为教学的必要手段依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仍然要坚持实施。但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用计算机来绘制平面构成也是必需的。当然,计算机绘图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它的优势是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它的劣势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个性特点,容易产生千篇一律的效果。对于这些弊端,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高职教育具有它的特殊性,不能与普通高校等同对待。要根据实际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形成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计算机绘图的确有它的弊端,但针对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全衡利弊,结合CAD绘图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虽然有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但使用的软件是CorelDraw, Photoshop,其中Photoshop我校也有开设。就我校的专业特点,作者认为结合CAD辅助构成课绘图更有可行性。其原因在于CAD是我校的必修课程,CAD也具有强大的平面绘图功能,如果与CAD相结合,一举两得,既强化了使用CAD的基本图元的绘图能力,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及CAD课程的延续性,对完善课程体系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高职平面构成与CAD互融性教学
1、结合CAD, 促进课程设置的完善
CAD是我校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一年级下期,课时54~72,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1~4周学习基本绘图命令和基本编辑命令,5周后以绘制建筑施工图为教学重点,命令围绕建筑施工图展开。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时间上有些紧张,往往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命令的使用上不够熟练,掌握程度上不够扎实,容易遗忘。
由于平面构成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在课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可考虑与CAD相结合。从教学计划上来看,1~4周的内容可以与平面构成同步进行,CAD分成两学期完成,一学期可以安排周学时2学时,主要学习基本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可以与平面构成的內容相融合;二学期可以安排3~4学时。主要学习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和强化。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CAD的课程内容可以改为平面构成的内容,既可以强化CAD的基本绘图和编辑命令的使用,又可以缓解平面构成的课时偏少的矛盾,既优化了课程设置,又加强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2、结合CAD,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绘图与手绘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计算机绘制设计草图,用手绘绘制最终完成图。对于较复杂的图形,可以主要以计算机绘图为主,手绘绘图为辅。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丰富。那么我们利用CAD的基本图元,运用编辑命令来实现基本图元的多元化。在屏幕上直接显示图形的多种变化,这种直接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基本图元经过多种形式的组合、排列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图形。这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创造起着一两拨千斤的作用。首先,让学生很感兴趣。其次,让学生有成就感。最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一味的采用手绘,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差,老师分析讲解的头头是道,学生仍然觉得空洞,理解不了,也无法想象。加上手绘的效果差,更使学生丧失信心。作业也只能是应付完成,没有质量。
通过使用计算机,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节省了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可以用较多的时间去练习手绘绘图,这样起到取长补短,一举两得的效果。
结语
高职教育不能等同于高等教育,我们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应与高职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高职平面构成教学与CAD相融合也是对高职教育的一种尝试和探讨,虽然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也具有它的不成熟性,这些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共同努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姜蕊.设计基础教学中素描与色彩互融性教学研究.[J].装饰2009.11.92
[2] 吴卫,张红颖. 平面构成就是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www.14edu.com
[3] 刘书堂、周大光编:《平面构成法新解》,[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
[4] Frank Whitford.包豪斯 (林鹤译) [M].三联书店,2001
[5] 刘咏清.[J]重新审视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对高职艺术教育的价值.中国科学教育.2006.6.
作者简介
钟原(1972-),女,四川苍溪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讲师,教育硕士。
[关键词] 高职平面构成 CAD 互融性教学
一、追溯平面构成
谈及现代设计教育,不免要追溯到包豪斯,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被誉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三大旗手和设计大师之一,由他创立的包豪斯学校是德国设计教育改革的成功范例。它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它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虽然仅存14年,但是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同样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1942年成立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一开始就引进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强调实用、技术、经济和现代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摇篮,开创了中国全面推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先河。尤其是它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构架基础。由它开创的三大构成的基础课成为现代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至今仍然在设计教育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维空间的视觉语法,平面构成的概念是指在二维的平面内,将既有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合成,从而构成有意味、有创意的美的平面图形组合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为提高设计综合能力打下基础。在日趋信息化的时代,艺术和科学得到空前的渗透与融合,这对平面构成课的训练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高职设计教育中如何将CAD与平面构成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平面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我校的《设计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基础》课是二年级上期的专业课,课时为68学时,周学时4。从课时上看,三大构成的课时偏少。落实到平面构成,当然课时就少之又少,不利于系统的学习。高职建筑院校与美术设计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差别较大。美术院校的课程在安排上具有时段性。每学期的专业课以周计,例如1~4周为素描,5~8周为色彩。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专业课比较集中,专业提升较快。而高职建筑院校的课程安排上遵循的是以2学时为1课时,各种课程交叉进行。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课程可以同步持续进行,但是对于专业设计课程来讲,课时太分散,不利于学生集中突击学习,专业能力稍为逊色。
2、高职学生学习平面构成存在的问题
第一、美术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过相应的培训,多数学生是入学后才开始接触到美术知识。这对于专业教师的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在美术基础方面花费较多的功夫,在专业素质的提高上成效较慢。
第二、手绘能力较弱。当然不排除有少部分学生领悟的很快,进步很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基本功不够扎实,手绘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学生缺乏形式美的认知能力和丰富的造型想象力。这主要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基础较差。虽然有些学生经过学习以后,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但这不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学生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中。
第四、教学固守陈规,缺乏创新性。
我校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2课时的时间大约1/3用于理论的讲解,2/3用于构思和绘图。学生对平面构成的认识主要来自教程中“形式”法则,忽视平面构成的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的理论探讨,认识停留在“形式”上,学生的模仿痕迹较重,创新能力较弱。甚至学习较好的学生更善于做“形式”游戏,在认识层面上较肤浅。过于强调手绘,许多的教师在表现手段上更偏重于手绘,甚至有些轻视电脑绘图。手绘绘图使学生花较多的时间用于手绘的过程,而用于思考和推敲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而课程的主要目的则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这恰恰背离了课程的初衷,创新性无从谈起。
三、计算机绘图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认知能力,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作者认为手绘作为教学的必要手段依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仍然要坚持实施。但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用计算机来绘制平面构成也是必需的。当然,计算机绘图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它的优势是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它的劣势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个性特点,容易产生千篇一律的效果。对于这些弊端,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高职教育具有它的特殊性,不能与普通高校等同对待。要根据实际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形成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计算机绘图的确有它的弊端,但针对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全衡利弊,结合CAD绘图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虽然有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但使用的软件是CorelDraw, Photoshop,其中Photoshop我校也有开设。就我校的专业特点,作者认为结合CAD辅助构成课绘图更有可行性。其原因在于CAD是我校的必修课程,CAD也具有强大的平面绘图功能,如果与CAD相结合,一举两得,既强化了使用CAD的基本图元的绘图能力,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及CAD课程的延续性,对完善课程体系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高职平面构成与CAD互融性教学
1、结合CAD, 促进课程设置的完善
CAD是我校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一年级下期,课时54~72,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1~4周学习基本绘图命令和基本编辑命令,5周后以绘制建筑施工图为教学重点,命令围绕建筑施工图展开。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时间上有些紧张,往往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命令的使用上不够熟练,掌握程度上不够扎实,容易遗忘。
由于平面构成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在课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可考虑与CAD相结合。从教学计划上来看,1~4周的内容可以与平面构成同步进行,CAD分成两学期完成,一学期可以安排周学时2学时,主要学习基本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可以与平面构成的內容相融合;二学期可以安排3~4学时。主要学习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和强化。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CAD的课程内容可以改为平面构成的内容,既可以强化CAD的基本绘图和编辑命令的使用,又可以缓解平面构成的课时偏少的矛盾,既优化了课程设置,又加强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2、结合CAD,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绘图与手绘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计算机绘制设计草图,用手绘绘制最终完成图。对于较复杂的图形,可以主要以计算机绘图为主,手绘绘图为辅。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丰富。那么我们利用CAD的基本图元,运用编辑命令来实现基本图元的多元化。在屏幕上直接显示图形的多种变化,这种直接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基本图元经过多种形式的组合、排列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图形。这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创造起着一两拨千斤的作用。首先,让学生很感兴趣。其次,让学生有成就感。最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一味的采用手绘,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差,老师分析讲解的头头是道,学生仍然觉得空洞,理解不了,也无法想象。加上手绘的效果差,更使学生丧失信心。作业也只能是应付完成,没有质量。
通过使用计算机,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节省了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可以用较多的时间去练习手绘绘图,这样起到取长补短,一举两得的效果。
结语
高职教育不能等同于高等教育,我们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应与高职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高职平面构成教学与CAD相融合也是对高职教育的一种尝试和探讨,虽然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也具有它的不成熟性,这些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共同努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姜蕊.设计基础教学中素描与色彩互融性教学研究.[J].装饰2009.11.92
[2] 吴卫,张红颖. 平面构成就是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www.14edu.com
[3] 刘书堂、周大光编:《平面构成法新解》,[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
[4] Frank Whitford.包豪斯 (林鹤译) [M].三联书店,2001
[5] 刘咏清.[J]重新审视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对高职艺术教育的价值.中国科学教育.2006.6.
作者简介
钟原(1972-),女,四川苍溪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讲师,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