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中旬,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团赴北京考察,他在考察总结会上指出,考察目的是为了解决南京的“五个疑问”:疑问一,大学科研院所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有没有用?疑问二,科技教育人才创新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为我所用,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疑问三,如何对待市内外两种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要不要并如何把内外两种资源都利用起来?疑问四,把科教人才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要不要有所作为,如何有所作为?疑问五,如何看待GDP总量速度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如何看待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关系?
三把钥匙
从本质上说,“五个疑问”是关于特大城市发展新资源、新动力和新目标的思考,具有鲜明的南京个性。2010年,南京的GDP总量已突破5000亿元,人均已超过9000美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2倍。但这一发展成就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占用土地和低廉劳动力,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也是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所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特定的发展阶段,解答“五个疑问”,需要三把理论钥匙。
首先是城市分工理论。城市按规模和特性形成功能分工是现代城市体系形成的客观基础。一般来说,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应以服务功能为主,中小城市应以生产功能为主;以直辖市、省会城市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应建立以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文化医疗、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以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和中小城市共同发展。
其次是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经济发展是—个长期持续性与阶段性有机统一的历史过程,不同发展阶段有特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经济发展有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创新导向最富有竞争力,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很显然,南京目前正处在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作为综合实力雄厚、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有条件率先进入创新导向阶段,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冲破资源环境约束。
第三把钥匙是城市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知识和信息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出现了“后现代化”、“再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等新现代化理论,这些理论虽有差异,但基本共识是:现代化主要目标是知识化,是工业经济社会文明向知识经济社会文明的转变过程。从总体上说,特大城市基本走过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的经典现代化过程,应率先向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内涵的再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目标迈进。
交出答卷的关键词是“三新”
南京提出“五个疑问”并不是思考的开始,而是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标志。今年7月2日,中共南京市委全委会作出决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回答了“五个疑问”。概括来说,南京交出答卷的关键词是“三新”:新资源一科技教育人才,新动力一创新,新目标—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
根据创新驱动战略,南京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翻番”和赶超目标: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高层次人才占比、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上市科技企业数量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在孵科技企业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0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
为实现以上目标,南京制定了宏伟而详尽的未来五年八项重点计划,包括“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接轨国际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和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打造3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业特区和人才特区,集聚科技创业企业1万家。同时,实施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设立国际企业研发园,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引进其中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奖励500万元,非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奖励200万元或IOO万元。
在人才第一资源方面,有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千名,其中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1千名、港澳台及外籍创业人才1千名、国内创业人才1千名。还有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是重点培养一批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企业家人才,培养成功科技创业家200名以上。
在企业上市方面,建立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跟踪服务机制和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实现科技创业企业境内外辅导上市100家。在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上,实施平台共建计划,各区(县)和各类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60个。
在起关键作用的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南京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多元化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基金总规模突破500亿元,扶持科技创业企业1万家。
此外,是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
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南京宣布对外不搞“唯GDP"竞赛,对内淡化GDP总量考核,重点把R
三把钥匙
从本质上说,“五个疑问”是关于特大城市发展新资源、新动力和新目标的思考,具有鲜明的南京个性。2010年,南京的GDP总量已突破5000亿元,人均已超过9000美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2倍。但这一发展成就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占用土地和低廉劳动力,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也是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所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特定的发展阶段,解答“五个疑问”,需要三把理论钥匙。
首先是城市分工理论。城市按规模和特性形成功能分工是现代城市体系形成的客观基础。一般来说,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应以服务功能为主,中小城市应以生产功能为主;以直辖市、省会城市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应建立以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文化医疗、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以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和中小城市共同发展。
其次是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经济发展是—个长期持续性与阶段性有机统一的历史过程,不同发展阶段有特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经济发展有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创新导向最富有竞争力,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很显然,南京目前正处在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作为综合实力雄厚、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有条件率先进入创新导向阶段,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冲破资源环境约束。
第三把钥匙是城市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知识和信息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出现了“后现代化”、“再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等新现代化理论,这些理论虽有差异,但基本共识是:现代化主要目标是知识化,是工业经济社会文明向知识经济社会文明的转变过程。从总体上说,特大城市基本走过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的经典现代化过程,应率先向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内涵的再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目标迈进。
交出答卷的关键词是“三新”
南京提出“五个疑问”并不是思考的开始,而是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标志。今年7月2日,中共南京市委全委会作出决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回答了“五个疑问”。概括来说,南京交出答卷的关键词是“三新”:新资源一科技教育人才,新动力一创新,新目标—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
根据创新驱动战略,南京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翻番”和赶超目标: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高层次人才占比、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上市科技企业数量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在孵科技企业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0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
为实现以上目标,南京制定了宏伟而详尽的未来五年八项重点计划,包括“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接轨国际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和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打造3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业特区和人才特区,集聚科技创业企业1万家。同时,实施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设立国际企业研发园,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引进其中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奖励500万元,非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奖励200万元或IOO万元。
在人才第一资源方面,有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千名,其中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1千名、港澳台及外籍创业人才1千名、国内创业人才1千名。还有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是重点培养一批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企业家人才,培养成功科技创业家200名以上。
在企业上市方面,建立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跟踪服务机制和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实现科技创业企业境内外辅导上市100家。在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上,实施平台共建计划,各区(县)和各类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60个。
在起关键作用的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南京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多元化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基金总规模突破500亿元,扶持科技创业企业1万家。
此外,是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
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南京宣布对外不搞“唯GDP"竞赛,对内淡化GDP总量考核,重点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