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简单记叙文的篇章结构建立模型,是为了让习作起步的学生更形象地感知简单记叙文的大致模样,从而能“依样画葫芦”,使习作中心明确集中、各部分内容间逻辑关系合理明晰、结构趋于完整,习作过程的速度也得到提高。简单记叙文有三种篇章结构类型:中心前置型、中心后置型和主题升华型(双中心型)。利用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将三种篇章结构比附于动物躯体,并考虑到它们在指导儿童习作时的作用特点,就构建起了简单记叙文的篇章结构体系:基本型——中心前置型,常见型——中心后置型,罕见型——主题升华型(双中心型)。
【关键词】小学语文;记叙文篇章结构;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活动作文”“观察作文”是习作起步年级教师经常采用的习作训练形式,重在解决学生习作的内容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但是,简单采用这种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又常常存在几个明显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无从下笔——“茶壶装饺子,有料倒不出”;二是只写些详细情况,给人没头没尾的感觉,缺乏文章的整体感、完整性;三是先入为主、虎头蛇尾,材料散乱或遗漏;四是“一段文”,意思没有层次感。
为什么会常常发生这些问题呢?学生在习作时究竟缺什么呢?
由于习作都是在经历、观察之后进行的,学生对事物的细节有相当了解,不存在无话可说的问题。所以原因应该在“如何说”方面去寻找。其中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可能是学生不知道写记叙文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不知道记叙文的大概“模样”怎么样,没法子“依样画葫芦”。再从教材方面看,确实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套教材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发表”欲,执行的是“先放后收”的训练思路,没有从显性层面介绍简单记叙文篇章结构方面的必要知识,致使学生习作时缺失目标感和路径感。
能不能构建简单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模型,用以引导学生起步习作,从而使学生明确写作目标,明晰倾吐路径、提高写作速度、改善习作结构的完整性?
二、记叙文生成过程的五个阶段
要构建简单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模型,我们有必要先来简单分析一下记叙文生成的过程。
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有所经历,有所见闻,自然会对相关事物产生一定的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对人的精神成长是有价值的,有必要记取。于是人们便把这些感受以及它们所由产生的相关情况,清晰地记录下来,这就是写记叙文的本源。
一篇记叙文的整个生成过程,可以分为前后连贯的五个阶段。
(一)自然成文阶段
由经历、见闻自然而然生出感受,是记叙文生成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人们运用感性思维去认识事物的过程,它对于写记叙文起着前提和基础的作用。故本文称为“自然成文”阶段,也就是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阶段。
(二)构思主体内容阶段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在大脑中把第一阶段中感知到的情况和感受,以及情况和感受之间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梳理清楚,概括、明晰地表述出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文章的主体内容的宏观轮廓。这是整个写作过程的关键和难点。这个阶段主要是依次厘清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明确文章要表达何种感受。
从写作的角度说,这就是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人们从一定经历见闻中可以产生的感受,可能不止一个,但是“作文时最好只占一观点……切忌杂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是选取能够用一个词来概括的感受为中心来写。
第二,追究“这种感受是由哪些情况产生出来的”,从而恰当选择和组织材料。
按这个内容和顺序来追究,习作者就能自始至终牢记中心,明了感受和材料之间结果和来源的关系,从而做到紧紧围绕表现中心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使中心明确,材料合宜,不漏掉重要材料,同时也把无关的情况过滤掉了。
把第一阶段“情况——感受”这一顺序与第二阶段“感受——情况”这一顺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这两个思维活动的顺序,方向正好是相反的。
(三)明确写作对象阶段
通常,在完成上述两个阶段之后,才能比较准确地界定写作对象。对初学者来说,写作对象以简明单一为宜。
(四)完型成篇阶段
由上文可知,一篇简单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写作对象、所生感受和感受所由产生的情况等三个方面。所谓完型成篇,指在明确这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安排这三方面内容的顺序,以使各部分之間逻辑关系清晰,意思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读来易于明白,让人有比较好的篇章感。
那么,记叙文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比较利于读者明白呢?这其实正是本文力图探讨解决的问题。
(五)行文、修改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属于微观的技术性工作,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三、简单记叙文篇章结构的类型
与记叙文写作过程比较关键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相对应,简单记叙文的篇章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体现自然成文心理顺序的结构
关于记叙文的篇章结构,叶圣陶先生说:“记叙文记述一件事物,必得先提出该事物,然后把各部分分项写下去。如果一开头就写各部分,人家就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用点明来收场,不离乎全篇的中心。”
这段文字,勾勒了记叙文常见的一种篇章结构:写作对象——详细情况——总体感受(中心)。
从表面上看,叶圣陶是侧重从阅读接受的心理顺序的角度来提出这个记叙文篇章结构的,但是实际上这个顺序与记叙文自然成文的心理顺序一致,都是人们运用感性思维来认识事物时的心理顺序。所以,这种篇章结构可以看作是体现自然成文心理顺序的结构。
这种结构,在现行人教版(2003版)三年级的课文中最为常见,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三(上)29篇现代记叙文中,有21篇;三(下)20篇现代记叙文中,有1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记叙文篇章结构;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活动作文”“观察作文”是习作起步年级教师经常采用的习作训练形式,重在解决学生习作的内容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但是,简单采用这种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又常常存在几个明显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无从下笔——“茶壶装饺子,有料倒不出”;二是只写些详细情况,给人没头没尾的感觉,缺乏文章的整体感、完整性;三是先入为主、虎头蛇尾,材料散乱或遗漏;四是“一段文”,意思没有层次感。
为什么会常常发生这些问题呢?学生在习作时究竟缺什么呢?
由于习作都是在经历、观察之后进行的,学生对事物的细节有相当了解,不存在无话可说的问题。所以原因应该在“如何说”方面去寻找。其中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可能是学生不知道写记叙文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不知道记叙文的大概“模样”怎么样,没法子“依样画葫芦”。再从教材方面看,确实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套教材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发表”欲,执行的是“先放后收”的训练思路,没有从显性层面介绍简单记叙文篇章结构方面的必要知识,致使学生习作时缺失目标感和路径感。
能不能构建简单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模型,用以引导学生起步习作,从而使学生明确写作目标,明晰倾吐路径、提高写作速度、改善习作结构的完整性?
二、记叙文生成过程的五个阶段
要构建简单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模型,我们有必要先来简单分析一下记叙文生成的过程。
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有所经历,有所见闻,自然会对相关事物产生一定的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对人的精神成长是有价值的,有必要记取。于是人们便把这些感受以及它们所由产生的相关情况,清晰地记录下来,这就是写记叙文的本源。
一篇记叙文的整个生成过程,可以分为前后连贯的五个阶段。
(一)自然成文阶段
由经历、见闻自然而然生出感受,是记叙文生成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人们运用感性思维去认识事物的过程,它对于写记叙文起着前提和基础的作用。故本文称为“自然成文”阶段,也就是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阶段。
(二)构思主体内容阶段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在大脑中把第一阶段中感知到的情况和感受,以及情况和感受之间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梳理清楚,概括、明晰地表述出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文章的主体内容的宏观轮廓。这是整个写作过程的关键和难点。这个阶段主要是依次厘清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明确文章要表达何种感受。
从写作的角度说,这就是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人们从一定经历见闻中可以产生的感受,可能不止一个,但是“作文时最好只占一观点……切忌杂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是选取能够用一个词来概括的感受为中心来写。
第二,追究“这种感受是由哪些情况产生出来的”,从而恰当选择和组织材料。
按这个内容和顺序来追究,习作者就能自始至终牢记中心,明了感受和材料之间结果和来源的关系,从而做到紧紧围绕表现中心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使中心明确,材料合宜,不漏掉重要材料,同时也把无关的情况过滤掉了。
把第一阶段“情况——感受”这一顺序与第二阶段“感受——情况”这一顺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这两个思维活动的顺序,方向正好是相反的。
(三)明确写作对象阶段
通常,在完成上述两个阶段之后,才能比较准确地界定写作对象。对初学者来说,写作对象以简明单一为宜。
(四)完型成篇阶段
由上文可知,一篇简单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写作对象、所生感受和感受所由产生的情况等三个方面。所谓完型成篇,指在明确这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安排这三方面内容的顺序,以使各部分之間逻辑关系清晰,意思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读来易于明白,让人有比较好的篇章感。
那么,记叙文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比较利于读者明白呢?这其实正是本文力图探讨解决的问题。
(五)行文、修改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属于微观的技术性工作,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三、简单记叙文篇章结构的类型
与记叙文写作过程比较关键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相对应,简单记叙文的篇章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体现自然成文心理顺序的结构
关于记叙文的篇章结构,叶圣陶先生说:“记叙文记述一件事物,必得先提出该事物,然后把各部分分项写下去。如果一开头就写各部分,人家就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用点明来收场,不离乎全篇的中心。”
这段文字,勾勒了记叙文常见的一种篇章结构:写作对象——详细情况——总体感受(中心)。
从表面上看,叶圣陶是侧重从阅读接受的心理顺序的角度来提出这个记叙文篇章结构的,但是实际上这个顺序与记叙文自然成文的心理顺序一致,都是人们运用感性思维来认识事物时的心理顺序。所以,这种篇章结构可以看作是体现自然成文心理顺序的结构。
这种结构,在现行人教版(2003版)三年级的课文中最为常见,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三(上)29篇现代记叙文中,有21篇;三(下)20篇现代记叙文中,有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