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初秋骤降的雷阵雨中,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的拱桥上水色如烟,湉湉荷叶被砸得玉珠翻滚。奔走在两个治疗楼之间送药的护士,蒙起白大褂遮住药物瓶子。随着她急促的步子走进住院楼,在宣传中心主任和护士长的解说陪同下,我参加了十多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评定医师,PT、OT、ST和理疗师,以及中医师、心理师和营养师共同合力完成的小汤山康复医院的基本工作制度——康复评定会。评定会从病人入院开始分初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汇集不同专业的医护资源,密切讨论每一位病人的康复进展。体验了整整一天的十多位病人的评定后,我既为这种专注严谨的科学态度钦佩和振奋,也为病痛中的残酷人生感到无以名状的哀痛;而更大的焦虑和沉重,来自在种种障碍局限和艰难困境中坚韧前行的康复医学,来自医护人员那些隐痛无言的沉默……
康复评定会
高度集中医疗资源
这是一位31岁、体格健壮的小伙子,因脑部大面积出血不得不做了削骨开颅手术,而影响了全身神经感知。他的年轻妻子不得不放弃了工作,每天在转不过身来的病房里照顾他。从十多位白衣医护人员鱼贯走入病房开始,他烦躁痛楚的眼神有了信赖期待的光芒,坐在轮椅上安然恬静得像个孩子。他焦虑的妻子也现出了欣慰的微笑。在李莹大夫温婉清晰的主持下,这十多位医护人员顺序汇报着对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程度、发展,预后和治疗效果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专业的康复对策、治疗意见和康复目标(包括近期和远期)。在这些各领域信息交互康复术语中,能感受到康复治疗是一项繁复艰难的系统过程。从病人各项指标的渐进比较中感觉到胜利的曙光在一点点聚集。这个小伙子入院后,在各科室医护人员展开的康复项目中,右半身的运动功能已经恢复改善了许多生活技能,左半身也渐渐有了知觉和反应。
这类病症在临床中完成了手术,常规医院的治疗即完成了使命,病人的出路只有回家慢慢调理,其实也就是陷入漫无尽头的深渊。无法自理、交流困难的现实不仅像锁链套住他和妻子两个风华正茂的生命,也会波及一家几辈人沉沦在漆黑的绝望中。但是小汤山医院的康复治疗解脱了这个家庭的无尽劳役和重负,一家人从病人日新月异的点滴改善中重新看到了希望。
另一位因脊椎骨髓炎反复发作的老年病人,在常规医院除了抢救无计可施,搬到小汤山医院时全身溃烂,持续高烧。一年以后的今天,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各项功能都有所改善。病人看着我的眼神清亮沉稳,语言表达流畅自然。病人的儿子也对康复进程表示出坚定的信心。这父子俩都在评定会上向医生们表示,希望不被医保制度及市医管局绩效考核的限制——每40天必须折腾出入院一次,造成康复的中断,给病人家庭带来极大麻烦。我想起,刚才那位脑颅手术病人的妻子,也是这样向医护人员倾吐着愿望:家庭负担沉重,希望增加报销比例,希望能不因时间限制中断治疗……能为病人殚精竭虑、不惜心血,能穷尽一切手段治疗的医护人员们,在这个要求上只能是无语沉默——
按照医保规定,入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从发病开始,中枢神经损伤康复6个月,其他疾病康复3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只能自负费用。而这种脑损伤的重症病人完成手术就要好几个月,又怎么能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痊愈呢!康复医院的住院疗程每次不能超过40天,所以还没有完成康复治疗的病人只好辛辛苦苦搬回家,过几天再回来。这对于家属是一次次体力和精神都超负荷的重担!又由于病床数量所限,有时会出院了又不能及时住回来。而病人往往因为中断原本规律的治疗,回家后病情恶化,已经获得的成果倒退了,给康复治疗工程带来新的难题。
只重临床、忽视康复的传统的医学观念,还在钳制着人们的意识。为此,医药改革办公室组织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和北大人民医院到小汤山医院进行了康复改革问题调研。从康复主任医师武亮主任那里获知,康复治疗本来和临床医疗是并列学科,但全国临床报销项目5370项,而康复治疗能报销的项目却区区不足90个,远远不能涵盖繁多的治疗领域……医疗管理者固有的概念中,总是认为临床医疗才能解决病人的问题,而康复治疗时间长、费用多、见效慢,一句“没钱”就把康复贬到一个次要尴尬的位置,致使病人因此忍痛放弃康复治疗。而通过这一天的体验和实践,亲眼看到因临床无法治愈、长期泡病床的病人们,在小汤山医院综合康复项目的交互配合下,二三十年的造成的慢性病症经过两三月后就稳定地向好的方面发展。显而易见,康复医疗的所谓“费时费钱”都是某种无视相对参照的误区。
心肺康复是康复治疗的基础
对于病人来说,不管是肢体残疾还是内科疾病,尽可能好的心肺功能可以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打下基础。目前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大多是以病情平稳为目标,而心肺康复治疗则是以心肺功能的恢复为目标。心肺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发动机,把有故障的发动机修好,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心肺康复是让人体这部机械运动得更好、更有质量。要想维持发动机长时间的正常运转,对疾病恢复和预防复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就要给患者创造基本的身体训练条件。
为了让卧床不起、全身衰竭的病人通过被动运动达到心肺功能的改善康复。在C区的环形心肺功能康复大厅里,在市医管局的支持下,医院从国外进口了十多台最先进的大型康复运动仪器。这些通过电脑及时收集病人数据,并反馈运动节奏的精准机器人,不仅具有多重保护功能,有些还具有怡情的作用。除了膳食调整、戒烟限酒、心理睡眠调整之外,有氧运动训练作为心肺功能康复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它能帮助人们达到营养与运动平衡(能量代谢平衡)、内环境平衡以及心理与睡眠健康等。
一名40岁的男性,心肌梗死后安放了冠状动脉支架,由于调护不当出现心衰,经过抢救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出院回家了。但是患者一动就累,无法下床,说话都没有力气,每天还需要长时间吸氧,虽然正值壮年,却已经丧失了工作和劳动能力。以往的医疗观念只是为了病情平稳,让病人静养。而以全身有氧运动为基础的整体康复训练,是要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心脏的供血状况,取得理想的效果。研究发现科学的有氧运动可以加速这一进程。如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可以改善通气状况、维护肺脏的现存功能;采取呼吸功能训练,也与呼吸肌的有氧训练和整体运动康复训练关系密切。血液循环跟心脏和肺密切相关,也和运动密切相关,即肺-心-运动肌群(加上循环)三者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环节。 有位心脏功能衰竭的病人,在医护人员的帮扶下慢慢学用模拟骑自行车仪器。旁边就有用于抢救的急诊台,只要电脑反馈的数据出问题就会自动报警,不等病人反映就能实施救助。这套模拟运动仪器对于危重病人也是极为安全的。
这位不能自主站立的病人本来只能被动地等待着全身器官衰竭,使用了运动机器人后,身体被悬吊起来部分负重,在机械辅助和有节率的牵引下,可以慢慢训练肌肉和关节了,心肺的循环机能每天都在一步步恢复。
经过这8台肌肉训练仪器的康复锻炼过渡阶段,就可以使用这台宽大的投影走跑步机了。这台机器的前后都可以站立理疗师,扶手的宽窄伸缩也可以容纳不同胖瘦条件的病人。最先进的是可以收集运动数据并反馈投影,使病人可以体察到身体的协调程度和运动姿势。
这些体格庞大的机器运行起来却灵巧精密而安静,许多人性化的小设计让使用者说不出地轻松和欣慰。在这间180度环形观景玻璃大厅里,在理疗师耐心的辅导和支持下,享用这么完善而科学的康复仪器,小汤山的病人们是不幸中的幸运。
一下午在物理康复科、心理康复科和语言训练室中,我看到的失能病人们像孩子一样在理疗师的耐心辅导下,做着各种游戏中的训练。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套进木柱,举起木头玩具,吹气泡练肺活量,叠手工……温泉水疗馆里,一排新引进的设备可以用吊椅把腰腿失能的病人稳稳地举起、悬吊、送入瓷质浴缸里接受按摩治疗。那种光滑晶莹的蓝色材质让人心绪平和,完全透明的水箱随时监控着病人的安全。水中行走、水流按摩等技术工艺目前国内工艺还达不到。蜡疗室躺满了身上包着厚厚蜡膜的病人,护士轮流从热熔机器里拿出烤热融化的蜡液包在病人关键部位。护士长说,这个项目比温泉水疗效果还好,一经推出每周就达到了五六十个病人的登记治疗。在语言训练室里,病人努力跟着音频机器翕动着嘴唇,吐出一个勉强模糊的单音。
很多训练室没有足够用房,只好占用了医院若干会议室,PT还分布在两处;治疗楼里的中医理疗项目和各个康复治疗仪器室,让医护人员穿梭奔波,治疗并不方便;病房设施老化,狭小,放三张床已经站不下理疗师,护理也经常施展不开……
下午四点,有些治疗还要加班,连我这个局外人都开始疲惫乏力了。而这时候,多数医护人员又要开始归途跋涉了。小汤山医院地处偏远郊区,在职人员在通勤上耗费着超长的时间和体力。像朱副书记凌晨五点起床、从六里桥赶到昌平的例子很普遍。迎接他们的除了一天的劳累,还有医保制度制约的种种掣肘。无论小汤山的石桥和湖面还有多少绰约风景,在我眼里已经不再轻松了……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康复评定会
高度集中医疗资源
这是一位31岁、体格健壮的小伙子,因脑部大面积出血不得不做了削骨开颅手术,而影响了全身神经感知。他的年轻妻子不得不放弃了工作,每天在转不过身来的病房里照顾他。从十多位白衣医护人员鱼贯走入病房开始,他烦躁痛楚的眼神有了信赖期待的光芒,坐在轮椅上安然恬静得像个孩子。他焦虑的妻子也现出了欣慰的微笑。在李莹大夫温婉清晰的主持下,这十多位医护人员顺序汇报着对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程度、发展,预后和治疗效果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专业的康复对策、治疗意见和康复目标(包括近期和远期)。在这些各领域信息交互康复术语中,能感受到康复治疗是一项繁复艰难的系统过程。从病人各项指标的渐进比较中感觉到胜利的曙光在一点点聚集。这个小伙子入院后,在各科室医护人员展开的康复项目中,右半身的运动功能已经恢复改善了许多生活技能,左半身也渐渐有了知觉和反应。
这类病症在临床中完成了手术,常规医院的治疗即完成了使命,病人的出路只有回家慢慢调理,其实也就是陷入漫无尽头的深渊。无法自理、交流困难的现实不仅像锁链套住他和妻子两个风华正茂的生命,也会波及一家几辈人沉沦在漆黑的绝望中。但是小汤山医院的康复治疗解脱了这个家庭的无尽劳役和重负,一家人从病人日新月异的点滴改善中重新看到了希望。
另一位因脊椎骨髓炎反复发作的老年病人,在常规医院除了抢救无计可施,搬到小汤山医院时全身溃烂,持续高烧。一年以后的今天,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各项功能都有所改善。病人看着我的眼神清亮沉稳,语言表达流畅自然。病人的儿子也对康复进程表示出坚定的信心。这父子俩都在评定会上向医生们表示,希望不被医保制度及市医管局绩效考核的限制——每40天必须折腾出入院一次,造成康复的中断,给病人家庭带来极大麻烦。我想起,刚才那位脑颅手术病人的妻子,也是这样向医护人员倾吐着愿望:家庭负担沉重,希望增加报销比例,希望能不因时间限制中断治疗……能为病人殚精竭虑、不惜心血,能穷尽一切手段治疗的医护人员们,在这个要求上只能是无语沉默——
按照医保规定,入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从发病开始,中枢神经损伤康复6个月,其他疾病康复3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只能自负费用。而这种脑损伤的重症病人完成手术就要好几个月,又怎么能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痊愈呢!康复医院的住院疗程每次不能超过40天,所以还没有完成康复治疗的病人只好辛辛苦苦搬回家,过几天再回来。这对于家属是一次次体力和精神都超负荷的重担!又由于病床数量所限,有时会出院了又不能及时住回来。而病人往往因为中断原本规律的治疗,回家后病情恶化,已经获得的成果倒退了,给康复治疗工程带来新的难题。
只重临床、忽视康复的传统的医学观念,还在钳制着人们的意识。为此,医药改革办公室组织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和北大人民医院到小汤山医院进行了康复改革问题调研。从康复主任医师武亮主任那里获知,康复治疗本来和临床医疗是并列学科,但全国临床报销项目5370项,而康复治疗能报销的项目却区区不足90个,远远不能涵盖繁多的治疗领域……医疗管理者固有的概念中,总是认为临床医疗才能解决病人的问题,而康复治疗时间长、费用多、见效慢,一句“没钱”就把康复贬到一个次要尴尬的位置,致使病人因此忍痛放弃康复治疗。而通过这一天的体验和实践,亲眼看到因临床无法治愈、长期泡病床的病人们,在小汤山医院综合康复项目的交互配合下,二三十年的造成的慢性病症经过两三月后就稳定地向好的方面发展。显而易见,康复医疗的所谓“费时费钱”都是某种无视相对参照的误区。
心肺康复是康复治疗的基础
对于病人来说,不管是肢体残疾还是内科疾病,尽可能好的心肺功能可以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打下基础。目前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大多是以病情平稳为目标,而心肺康复治疗则是以心肺功能的恢复为目标。心肺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发动机,把有故障的发动机修好,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心肺康复是让人体这部机械运动得更好、更有质量。要想维持发动机长时间的正常运转,对疾病恢复和预防复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就要给患者创造基本的身体训练条件。
为了让卧床不起、全身衰竭的病人通过被动运动达到心肺功能的改善康复。在C区的环形心肺功能康复大厅里,在市医管局的支持下,医院从国外进口了十多台最先进的大型康复运动仪器。这些通过电脑及时收集病人数据,并反馈运动节奏的精准机器人,不仅具有多重保护功能,有些还具有怡情的作用。除了膳食调整、戒烟限酒、心理睡眠调整之外,有氧运动训练作为心肺功能康复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它能帮助人们达到营养与运动平衡(能量代谢平衡)、内环境平衡以及心理与睡眠健康等。
一名40岁的男性,心肌梗死后安放了冠状动脉支架,由于调护不当出现心衰,经过抢救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出院回家了。但是患者一动就累,无法下床,说话都没有力气,每天还需要长时间吸氧,虽然正值壮年,却已经丧失了工作和劳动能力。以往的医疗观念只是为了病情平稳,让病人静养。而以全身有氧运动为基础的整体康复训练,是要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心脏的供血状况,取得理想的效果。研究发现科学的有氧运动可以加速这一进程。如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可以改善通气状况、维护肺脏的现存功能;采取呼吸功能训练,也与呼吸肌的有氧训练和整体运动康复训练关系密切。血液循环跟心脏和肺密切相关,也和运动密切相关,即肺-心-运动肌群(加上循环)三者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环节。 有位心脏功能衰竭的病人,在医护人员的帮扶下慢慢学用模拟骑自行车仪器。旁边就有用于抢救的急诊台,只要电脑反馈的数据出问题就会自动报警,不等病人反映就能实施救助。这套模拟运动仪器对于危重病人也是极为安全的。
这位不能自主站立的病人本来只能被动地等待着全身器官衰竭,使用了运动机器人后,身体被悬吊起来部分负重,在机械辅助和有节率的牵引下,可以慢慢训练肌肉和关节了,心肺的循环机能每天都在一步步恢复。
经过这8台肌肉训练仪器的康复锻炼过渡阶段,就可以使用这台宽大的投影走跑步机了。这台机器的前后都可以站立理疗师,扶手的宽窄伸缩也可以容纳不同胖瘦条件的病人。最先进的是可以收集运动数据并反馈投影,使病人可以体察到身体的协调程度和运动姿势。
这些体格庞大的机器运行起来却灵巧精密而安静,许多人性化的小设计让使用者说不出地轻松和欣慰。在这间180度环形观景玻璃大厅里,在理疗师耐心的辅导和支持下,享用这么完善而科学的康复仪器,小汤山的病人们是不幸中的幸运。
一下午在物理康复科、心理康复科和语言训练室中,我看到的失能病人们像孩子一样在理疗师的耐心辅导下,做着各种游戏中的训练。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套进木柱,举起木头玩具,吹气泡练肺活量,叠手工……温泉水疗馆里,一排新引进的设备可以用吊椅把腰腿失能的病人稳稳地举起、悬吊、送入瓷质浴缸里接受按摩治疗。那种光滑晶莹的蓝色材质让人心绪平和,完全透明的水箱随时监控着病人的安全。水中行走、水流按摩等技术工艺目前国内工艺还达不到。蜡疗室躺满了身上包着厚厚蜡膜的病人,护士轮流从热熔机器里拿出烤热融化的蜡液包在病人关键部位。护士长说,这个项目比温泉水疗效果还好,一经推出每周就达到了五六十个病人的登记治疗。在语言训练室里,病人努力跟着音频机器翕动着嘴唇,吐出一个勉强模糊的单音。
很多训练室没有足够用房,只好占用了医院若干会议室,PT还分布在两处;治疗楼里的中医理疗项目和各个康复治疗仪器室,让医护人员穿梭奔波,治疗并不方便;病房设施老化,狭小,放三张床已经站不下理疗师,护理也经常施展不开……
下午四点,有些治疗还要加班,连我这个局外人都开始疲惫乏力了。而这时候,多数医护人员又要开始归途跋涉了。小汤山医院地处偏远郊区,在职人员在通勤上耗费着超长的时间和体力。像朱副书记凌晨五点起床、从六里桥赶到昌平的例子很普遍。迎接他们的除了一天的劳累,还有医保制度制约的种种掣肘。无论小汤山的石桥和湖面还有多少绰约风景,在我眼里已经不再轻松了……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