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意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探讨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研究病例为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125例,起源于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21例;在Carto系统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和/或左心室流出道三维解剖图,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对所有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与成功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 21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17例,右冠窦2例,无冠窦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右束支阻滞图形7例为A组,左束支阻滞图形14例为B组.A组ASC最早激动点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arliest ventricular activation,EVA) 22 ~ 34(27.4±4.6)ms,B组右心室流出道EVA:22~38(27.4±5.2)ms,主动脉窦内EVA:18 ~40(25.9±6.0)ms,其中9例激动时间右心室流出道较冠状窦内提前,右侧起搏标测相似度90%以上.有17例患者在靶点处标测到峰电位,有19例患者在靶点附近标测到舒张期电位,舒张期电位呈区域性分布,面积1.0~ 1.5 cm2.16例记录到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由Carto系统可见峰电位位于舒张期电位区域边缘,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1例记录到峰电位但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3例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舒张期电位区域内消融成功,只有1例既无峰电位又无舒张期电位.结论 峰电位与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481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AFCT研究)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分单一环肺静脉电隔离组(CPVI组,205例)和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心房线性消融组(CPVI+LL组,276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6和12个月的成功率。结果CPVI+LL组手术时
目的探讨起搏器更换时持续性心房颤动(PAF)的发生情况。方法:24例行起搏器更换的患者根据病因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组及房室阻滞(AVB)组,根据起搏模式分为DDD(R)及vvi(R)组,分析PAF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更换时间为(8.2±2.5)年,PAF发生率为26.6%(33/124)。SSS组61例行VVI(R)起搏,22例行DDD(R)起搏。前者更换时PAF占34.4%(21/61
目的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因其体表心电图与左后分支参与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样,都表现为心电轴左偏,伴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被误认为分支室早。为了明确二者起源点的异同,我们采用术中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来实时监测消融靶点的确切解剖位置。方法选择3例频发室早患者(男2例,女1例),平均24h室早30000多次,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脏结构异常。在三维电解剖
目的探索重组腺病毒(rAd)介导的肌质网Ca^2±-ATP酶(SERCA2a)过表达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肌电活动节律和传导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电活动机制。方法将2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空病毒对照组(rAd.β-al组,n=8)和肌质网Ca^2+-ATP酶(SERCA2a)转染组(rAd.SERCA2a组,n=8)。假手术组仅开胸不结扎动脉,rAd.β—g
又到了露肉季节啦,那些藏着掖着一整年的部位,或是肤质粗糙黯沉、或被痘痘困扰、或松弛没光泽,终于到了不得不大白于天下的时刻。只是,现在抓紧补救还来得及吗?  Part1 初级班  涂涂抹抹打造软糯绵绵肌  单单去角质还不够,当去了角质后,新生的角质层袒露在阳光下,不做保湿和防晒保护的话,更易被晒伤。配合规律的去角质,加上必需的每日滋润护理和日间防晒,让每一寸身体皮肤的状态都保持在最佳。  定期深层清
期刊
目的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探讨。方法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术402例,其中阵发性房颤300例,持续及长期持续性房颤102例,男237例,女165例,年龄26~85(61.3±8.5)岁。阵发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消融术式,部分病例结合神经节消融,持续及长期持续性房颤在环肺静脉消融基础上,采用递进式消融策略。对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2例房颤消融
目的报道1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无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史的左心房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解剖标测特点及消融结果。方法共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37~72(57.4±14.6)岁]符合上述特征的左心房房速患者接受电解剖标测和导管消融。结果所有房速的折返环均位于大面积低电压(双极电压≤0.5mV)区域内,低电压区域内可标测到1~5(2.6±1.2)个双电位线和/或电静止瘢痕区,这些传导障碍区和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不均一性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VA)之间的联系。方法30只兔经Langendorff心脏灌流系统,分别在基线、PKC激动剂(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100nmol/L)及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500nmol/L)状态下,应用程控刺激(S,S:)及动态S,刺激记录心室10个局部位点的动作电位时限(APD
目的探讨左前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PVC)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6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前分支起源的PVC患者,均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结果6例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均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左后分支阻滞(LPFB);V1-V6呈Rs型,I、aVL呈rS或QS型,Ⅱ、Ⅲ、aVF呈qR或qRs型,aVR呈Qr或QS型;电轴右偏;QRS时限为(118
目的了解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探讨CysC变化水平是否能反映CRT植入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善程度。方法对本院16例植入CRT/,E,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时间均〉6个月,平均随访(20.08±12.78)个月。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定义为术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结果16例中有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