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诗话菊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it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深秋,西风飒飒,百花凋零,草衰烟寒,露凝霜重,惟有菊形态各异,色彩纷呈,“不求他日登高堂,只愿今秋散尽香”。它的天然澄淡,风韵神智,让人觉得菊是秋之物化,秋之精华。因此,每年秋节既至,秋菊怒放,有心之人,爱花之士,便纷至沓来,对它傍加欣赏,如醉如痴,像宋代诗人林和靖爱梅那样“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有幸识得陶五柳,惹得诗人说到今”。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如是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呢,文中解释道:“菊,花之隐逸者也。”意思是其独爱菊的原因是菊有“隐逸”的品格,的确,一个“隐”字诠释了它的全部精神内涵,也正与文人们所追求的极致的精神境界不谋而合,所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衍后人。以此来托物言志的诗歌便接踵而至,韩琦的“末嫌老圃秋客谈,犹有黄花分外香”,朱淑珍的“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东风”,更有宋朝词人李清照,因为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使她的词境远胜于她的丈夫赵明成,而一时被传为佳话。
  其实,文人们“不是花中偏爱菊”,而是“此花开尽更无花”。无花之外,更让秋士们感到生命的落漠,“秋色茫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时至深秋,有多少景物让人感到生命易逝,光阴不回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菡萏香销翠叶残”,“留得枯荷听雨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时令秋士消魂。但是,就是在这万物凋零的时节,唯有菊,虽然“轻肌弱骨”,但“更将金蕊泛流霞”,更着生命的鲜活与涌动,有的澄明如空谷流泉,有的骄艳如稚莺出谷,有的洁而透明,如玉蟹冰盘,有的形似惊风芙蓉,有的状如松林挂雪,有的瓣如金线垂珠,姿态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或疏瘦古怪,或风韵独具,或嫣然流盻,或媚体藏风……菊,占尽了深秋的风情。菊花飘逸清雅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不倦的创作母题。
  不仅如此,菊似乎更多的是给人精神上的启迪,自然界的弱小花草,尚能傲霜抗寒,那么自然环境中的骄子——人,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呢?这似乎是和陶渊明结下的最初渊缘吧,也说不上是陶渊明的厌倦官场、归隐自然的淡泊明致的心态才成就了菊的万世英名,还是菊的风霜高洁不与秋风相舞的孤芳自赏成就了陶渊明的遗世独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物与心”的结合如天衣无缝,羚羊挂角,自然无痕。苏东坡说,一个“见”字,得之于无心,如果用“望”字,则失之于有意。这句评价点出了陶渊明虽不观山,但胸藏丘壑,兴寄烟霞的旷达。最是有心还是无意,他在饮酒一诗中说得很明白,“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后,他的生活中也曾和屈原一样“朝饮秋菊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还有自己的独创,用菊花酿制菊花酒。在他后来生活举步唯艰的时候多喝的是这种酒了。所以,菊和陶渊明是形影相随的,菊花与陶渊明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提到菊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渊明,而谈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菊花,两者似乎已成为了一体。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这样写到:和泽同三春,清凉华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真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这首诗意象密集,将“松菊”这两个具有相同意义的意象并置在一起,构成了全诗歌的筋骨,成就了诗歌的灵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当秋风肃杀,白露为霜之时,菊花在金阳中光彩夺目,傲霜凌力,香气袭人;从而创造出一种清新的意境:百花凋谢之际独放异彩——这恰是菊的不同流合污、坚贞不屈的品质。诗人看似顺手拈来,实际上却于平淡中显现铮铮傲骨:既然官场如此浑浊不堪,我陶渊明一身清白,两袖清风,决不会和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立志“怀此真秀姿,卓为霜下杰。”表达自己要如那青松、芳菊以及幽人一样,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中之杰”的强烈愿望。陶渊明从平淡自然中临感悟到人生的绝美意境,并使其光明磊落的赤子之心在熠熠生辉的菊花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主观和客观的完美结合,使人与自然、人与诗歌,达到了浑然一统。
  历代文人墨客对菊花的吟咏不绝史册,但要数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最为集中,在三十八回中,有《忆菊》、《问菊》、《咏菊》、《种菊》等共十二首,其中,林黛玉的《问菊》最为出色:“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蓠,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既解出了文人对菊情有独钟的原因,又表明了自己超然脱俗的心志。
  时下,人们也忙里偷闲,以种菊养菊为乐,怡情养性。偶有兴趣,轻吟小诗,自得其乐。菊,走进了秋风秋阳,走遍了诗段词章,却走不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高天淡云般的孤芳暗香。
  
  石方,山东临沭县职业中专教师。
其他文献
“提到作文就头疼”,学生如是说。学生为何视作文为畏途?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对生活没有感受。而在这一点上,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没有真正的重视。就作文教学而言,愚以为可以从这上面下些功夫。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说说何为“感悟生活”。举个例子说吧,《后汉书·丁鸿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鸿感悟,垂涕叹息。”意思是说,丁鸿因受到感动而猛然醒
五月,夏的激情渐燃!记者(以下简称记)有幸走进通州市二甲中学,这所农村小镇上的普通中学,同样让人感受到校园内以行为文化办校、立校、兴校的蓬勃激情。  在这所普普通通的校园里,我们看到的是校园内浓郁的教学研究探讨和读书进取氛围: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走进校园点燃教师职业激情、“教育行者”教学教研博客圈提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学教案”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感受到的是教师们“为理想而教书”执着的教育
尽管新课标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但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并不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流连其间,乐而忘返,而是弃之不舍,爱之又难,在这两难之间痛苦地咀嚼品读,收效甚微。那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能不能关注学生,设计一些符合他们个性特点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效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踏上了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
常话说,怎样的语文教师教出怎样的学生,上出怎样的语文课。墨子从染丝者那里受到启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告诫人们“染不可不慎”。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很关键。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个人觉得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如下素养。    一、专业基础知识素养    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等基础知识。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
一、07高考语音题回眸    1、考题覆盖:  近几年随着高考语文客观题数目的压缩,语音题和字形题常常是“二考一”。07年高考语文18套试题除全国Ⅰ卷、海南宁夏卷、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和安徽卷外,有12套试题对语音知识作了考查,语音题考查覆盖率达66.7%。从07年高考设题看,语音题考查的比率更大一些,因此08年高考语音题不容忽视。同时也不要忽略语音字形“二合一”式的考查,如07年浙江卷第一题(
语感是在短暂的意识中,甚至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那种包含着感觉、知觉、表象、记忆、联想、情感及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如果说语言是把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联系起来的纽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文字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既然培养学生语感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对于语文学习,在初中生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可见,当今初中生对作文可谓一个“怕”字了得。然而,作文教学又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难”,就迂回曲折,退避三舍,而应该学愚公“聚室而谋,毕力平险”。方法何在,措施何为?我认为依照学生作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客观过程,开展阶梯层次训练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办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会作文,因此在各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比例始终是最大的。随之,作文教学也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田”,为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出许多方法进行写作教学:有“替换法”——仿写,在原文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内容替换一下;有“移花接木法”,将几篇作文中的优秀语段组合成一篇“新”作文;“真事真情再现法”等等。前不久,本人听了一节“真事真情再现法”写作课,颇有些感受,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先请看课堂选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而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笔者认为,备课的转换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换。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制定全面的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具有极高的价值。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同时能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开阔人们的视野。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及研究精神。电影教学无疑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契机。既然电影对语文学习有莫大裨益,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