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真实感的理解于2008年编写进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译者注:相当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其意义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各个感官进行具体的、亲身体验的观察、实验,通过调查自然事物和现象及自主地解决问题,得到相关的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学习到有关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作用、规律与真实自然是有关联且对生活是有用的,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理科的意义和实用性,提高学习理科的兴趣。
伴随真实感的理解的三个方面
1.体得——对具体经验实现的理解
这是让学生的各种感官起作用,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研究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为今后的理科学习打下基础。
2.习得——对主动解决问题实现的理解
理科的学习由预想、假说、观察、实验的计划以及实施、结果处理、考察、结论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构成。学生在不断追问探索的精神支持下,以观察、实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通过自己亲自解决问题,学生能收获真实感的理解。
3.纳得——对自然以及生活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
学生能认识到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与功能是在真实自然中发现的,而且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有真实感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理科学习的意义和有效性,使他们提高对理科学习的热情。
伴随真实感的理解的三要素
1.保持问题意识
学生沉浸在自己的问题里面,他们遇到困境时不会半途而废,而是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之中。
2.使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产生联系
通过感觉来解决问题往往涉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但是这些看似与问题不相关的东西中却蕴含着解决办法。将这些东西建立联系,学生就可以切实收获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经验的重新构造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我们可以通过重构来捕捉变化,使学生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变化。
上述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初级的有“真实感的理解”。
日本六年级理科《大地的结构和变化》单元教学分析
1.儿童在经验或体验中理解的知识(体得)
这个单元中涉及的大地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它们的“地质结构”就有所不同。
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不同,教师先让他们观察并交流地层花纹,制订学习计划,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使之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地质结构的照片,使他们认识到地质结构是条纹状的。然后,学生以“怎么制作条纹”为问题,在塑料瓶和透明茶杯中进行制作条纹的实验,他们为了制作条纹不断进行尝试:
“把沙、红土、砂土不同的东西叠加就成了条纹花样。”
“花纹不平坦是不是会显得更逼真?”
“我觉得应该变硬一点,可不可以稍微放一点水?”
“能不能倒进去很多水?”
经过这次体验,学生总结出制作漂亮条纹的要领:放入不同种类的砂土,稍微放入水固定一下效果更好。这样一来,他们的体会就和地层在自然界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内容连通了。
此外,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也收获了接触砂土的真实体验(如图1)。
2.学会知识和技能(习得)
实地观察上石津的黏土层和火山灰的沉积物,以便学生能够辨别。换句话说,这是可以使用的知识。
事实上,仅仅通过传统的教学获取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教师采用到上石津实地调查沉积物这个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可靠的知识和技能(如图2)。
3.关于自己的生活的探究活动(纳得)
在上石津实地调查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如何被自然事物和现象所感动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看看这些地层,想想那些来自这个地层的熟悉的事物,那么他们就可以感受到这个地层的变化形成过程是惊人的。
为此,学生有必要提前掌握每种沉积物的特点,能够辨别“水的作用形成的地质层”和“火山的作用形成的地质层”,提高对沉淀物的观察和辨识能力。通过利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和考察熟悉的地层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进一步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产生推断。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看、洗、摸,对黏土进行仔细观察。
学生通过“有一个树木化石”,可以推断过去这个地方的树木被水冲走,变成了化石,由此可以推断这一个地質层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的。学生通过“有一层火山灰”,还能推断出过去发生了火山喷发。当学生看到这些地层时,他们感觉到能够知道过去的情况真是太神奇了。
此外,学生还通过3D图像(JAXA提供的材料)了解浓尾平原的情况。他们重新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地球被山脉包围,砂土堆积,向海洋蔓延(如图3)。
在这些实践中,学生从“不知道为什么自然界有这么美丽的条纹”,到“能判定这个地层是怎样形成的”,再到“能从化石推断出这里曾经是湖底的事实”,他们都逐渐成为能进行探究活动的学者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观察能力,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
总结
通过像这样三方面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伴随真实感的理解,并且可以和中学的理科学习相连通。
需要注意的是,有“真实感的理解”并非仅局限于直接的经验。当一个学生意识到新问题时,自己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注意到一个没有预料到的新关系时,随之质疑和思考,这些则是“真实的感觉”,这是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无法实现的学习。以有“真实感的理解”三要素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体得、习得、纳得这三个方面,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另外,日本中学理科的目标中并没有包含“伴随真实感的理解”这句话,但是对于小学来说,理解是伴随“真实感”的,这是小学理科教学需要特别关注的。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037)
(注:文中日本六年级理科《大地的结构和变化》教学流程译自《伴随真实感的理解,提高科学思考的教学方法——从“知道”到“理解”,寻求生存能力》,作者为大垣市立江东小学校藤林纯子。)
伴随真实感的理解的三个方面
1.体得——对具体经验实现的理解
这是让学生的各种感官起作用,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研究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为今后的理科学习打下基础。
2.习得——对主动解决问题实现的理解
理科的学习由预想、假说、观察、实验的计划以及实施、结果处理、考察、结论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构成。学生在不断追问探索的精神支持下,以观察、实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通过自己亲自解决问题,学生能收获真实感的理解。
3.纳得——对自然以及生活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
学生能认识到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与功能是在真实自然中发现的,而且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有真实感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理科学习的意义和有效性,使他们提高对理科学习的热情。
伴随真实感的理解的三要素
1.保持问题意识
学生沉浸在自己的问题里面,他们遇到困境时不会半途而废,而是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之中。
2.使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产生联系
通过感觉来解决问题往往涉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但是这些看似与问题不相关的东西中却蕴含着解决办法。将这些东西建立联系,学生就可以切实收获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经验的重新构造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我们可以通过重构来捕捉变化,使学生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变化。
上述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初级的有“真实感的理解”。
日本六年级理科《大地的结构和变化》单元教学分析
1.儿童在经验或体验中理解的知识(体得)
这个单元中涉及的大地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它们的“地质结构”就有所不同。
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不同,教师先让他们观察并交流地层花纹,制订学习计划,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使之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地质结构的照片,使他们认识到地质结构是条纹状的。然后,学生以“怎么制作条纹”为问题,在塑料瓶和透明茶杯中进行制作条纹的实验,他们为了制作条纹不断进行尝试:
“把沙、红土、砂土不同的东西叠加就成了条纹花样。”
“花纹不平坦是不是会显得更逼真?”
“我觉得应该变硬一点,可不可以稍微放一点水?”
“能不能倒进去很多水?”
经过这次体验,学生总结出制作漂亮条纹的要领:放入不同种类的砂土,稍微放入水固定一下效果更好。这样一来,他们的体会就和地层在自然界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内容连通了。
此外,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也收获了接触砂土的真实体验(如图1)。
2.学会知识和技能(习得)
实地观察上石津的黏土层和火山灰的沉积物,以便学生能够辨别。换句话说,这是可以使用的知识。
事实上,仅仅通过传统的教学获取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教师采用到上石津实地调查沉积物这个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可靠的知识和技能(如图2)。
3.关于自己的生活的探究活动(纳得)
在上石津实地调查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如何被自然事物和现象所感动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看看这些地层,想想那些来自这个地层的熟悉的事物,那么他们就可以感受到这个地层的变化形成过程是惊人的。
为此,学生有必要提前掌握每种沉积物的特点,能够辨别“水的作用形成的地质层”和“火山的作用形成的地质层”,提高对沉淀物的观察和辨识能力。通过利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和考察熟悉的地层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进一步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产生推断。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看、洗、摸,对黏土进行仔细观察。
学生通过“有一个树木化石”,可以推断过去这个地方的树木被水冲走,变成了化石,由此可以推断这一个地質层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的。学生通过“有一层火山灰”,还能推断出过去发生了火山喷发。当学生看到这些地层时,他们感觉到能够知道过去的情况真是太神奇了。
此外,学生还通过3D图像(JAXA提供的材料)了解浓尾平原的情况。他们重新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地球被山脉包围,砂土堆积,向海洋蔓延(如图3)。
在这些实践中,学生从“不知道为什么自然界有这么美丽的条纹”,到“能判定这个地层是怎样形成的”,再到“能从化石推断出这里曾经是湖底的事实”,他们都逐渐成为能进行探究活动的学者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观察能力,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
总结
通过像这样三方面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伴随真实感的理解,并且可以和中学的理科学习相连通。
需要注意的是,有“真实感的理解”并非仅局限于直接的经验。当一个学生意识到新问题时,自己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注意到一个没有预料到的新关系时,随之质疑和思考,这些则是“真实的感觉”,这是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无法实现的学习。以有“真实感的理解”三要素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体得、习得、纳得这三个方面,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另外,日本中学理科的目标中并没有包含“伴随真实感的理解”这句话,但是对于小学来说,理解是伴随“真实感”的,这是小学理科教学需要特别关注的。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037)
(注:文中日本六年级理科《大地的结构和变化》教学流程译自《伴随真实感的理解,提高科学思考的教学方法——从“知道”到“理解”,寻求生存能力》,作者为大垣市立江东小学校藤林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