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把学生自主学习引进教学中,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发展功能也将得到充分落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洪流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映,而且一个能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情感入手,消除顾虑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有自卑心理,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有疑问而不敢说,课堂缺乏主动性,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树立敢问的信心。为此,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师生感情,消除对立情绪,使学生“不怕老师”。教学的语言要有亲和力,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哪怕是“离谱”,也要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有的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或胆怯,老师要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予鼓励;对于说错的学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帮助,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绝对不能训斥和处罚。这样,学生会逐渐消除心理顾虑,树立自信心,自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热情
学数学的关键是解决数学问题。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我在教“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上课前我们来帮孙悟空一个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天猪八戒弄来一个大西瓜,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听后马上说:“西瓜是我搞来的,不行,我要吃1/6,至少也要1/5。”聪明的孙悟空听了立即切1/6给八戒,贪吃的猪八戒边吃西瓜边摸脑袋,越想越不对劲。同学们,你们说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感性认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获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矛盾,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事先让学生分组准备许多学过的不同颜色平面图形纸片和一个大长方形硬纸板。上课伊始,老师谈话:假如把这张长方形的大纸板当做大操场,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一次优秀的“设计师”,动手美化、绿化校园,并算出你设计的绿化面积和周长。学生从中动手动脑,主动操作,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式样,在让他们讲理由时很自然地复习了有关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四、联系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就会热爱数学。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时,他们就不会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土豆问学生:“它的体积是多少,你们会计算吗?”面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学生迷惑不解。这时,教师把一个盛了一部分水的透明长方体水槽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启发大家能不能利用长方体水槽里的水深来测量并计算出土豆的体积?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因势利导指名学生量出水槽的长和宽,计算出水槽的底面积。又让几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量出水面上升或下降的高度,很快算出土豆的体积。同学们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微笑,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新奇趣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学生对数学兴趣与否,对教学成败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挖掘教材使学生兴趣的因素,更要创设新奇趣味的内容,如趣味故事、谜语、顺口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如为了记忆,我们把大小月编成“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的顺口溜。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学习时体验成功,使学生乐学;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映,而且一个能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情感入手,消除顾虑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有自卑心理,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有疑问而不敢说,课堂缺乏主动性,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树立敢问的信心。为此,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师生感情,消除对立情绪,使学生“不怕老师”。教学的语言要有亲和力,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哪怕是“离谱”,也要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有的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或胆怯,老师要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予鼓励;对于说错的学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帮助,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绝对不能训斥和处罚。这样,学生会逐渐消除心理顾虑,树立自信心,自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热情
学数学的关键是解决数学问题。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我在教“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上课前我们来帮孙悟空一个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天猪八戒弄来一个大西瓜,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听后马上说:“西瓜是我搞来的,不行,我要吃1/6,至少也要1/5。”聪明的孙悟空听了立即切1/6给八戒,贪吃的猪八戒边吃西瓜边摸脑袋,越想越不对劲。同学们,你们说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感性认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获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矛盾,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事先让学生分组准备许多学过的不同颜色平面图形纸片和一个大长方形硬纸板。上课伊始,老师谈话:假如把这张长方形的大纸板当做大操场,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一次优秀的“设计师”,动手美化、绿化校园,并算出你设计的绿化面积和周长。学生从中动手动脑,主动操作,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式样,在让他们讲理由时很自然地复习了有关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四、联系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就会热爱数学。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时,他们就不会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土豆问学生:“它的体积是多少,你们会计算吗?”面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学生迷惑不解。这时,教师把一个盛了一部分水的透明长方体水槽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启发大家能不能利用长方体水槽里的水深来测量并计算出土豆的体积?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因势利导指名学生量出水槽的长和宽,计算出水槽的底面积。又让几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量出水面上升或下降的高度,很快算出土豆的体积。同学们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微笑,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新奇趣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学生对数学兴趣与否,对教学成败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挖掘教材使学生兴趣的因素,更要创设新奇趣味的内容,如趣味故事、谜语、顺口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如为了记忆,我们把大小月编成“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的顺口溜。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学习时体验成功,使学生乐学;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