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天地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3-02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经济差,父母的精力大多放在了谋生上,对孩子的照料就不够周到,我们也可趁机野一回,天不黑、脸不脏、衣不破根本不知道回家的。那时的父母好像也没有多少心思管孩子的学习,总是任其自由发展。
  小时候,我们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
  过去家长活得很艰辛——一切为了生活;孩子活得很开心——一切由着自己。
  现在家长活得很累——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活得很不开心——一切听从家长。
  不久前,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并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多元化格局。其中主要的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求生活情趣。
  为什么“望子成龙”排在了九大生活动力之首?而将自己的“个人利益”、“ 家庭幸福”等重要人生指标都排在了后面?仔细想想,不难找到答案。中国人历来将子女看成是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再加上中国现代家庭“三口之家”的主要模式,孩子也就成了家庭的核心。不管自己的人生怎样,“只要孩子幸福了,我就幸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这么想。很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给他定下了人生目标,甚至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也强加在孩子的头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已经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始了。出生没几天,各种营养品就成了奶水以外必备的“添加剂”。孩子进幼儿园时要选“双语”的,上小学要选知名的,赞助费多少都是可以考虑的。孩子从几岁一直到十几岁,基本上没有周末可过,双休日什么英语班、美术班、钢琴班、舞蹈班……早就排得满满的,父母也不轻松——大多得陪同。每天放学回到家,除了吃饭外,剩下的时间几乎全都趴在了书桌上。不少孩子直到高中毕业连袜子都不会洗。父母大都反对孩子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怕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孩子想独自外出,父母必定反对,若有时间一定跟前撵后全程陪同,不得已时一定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这叮嘱会成为他们给孩子上的“最后一课” ……
  清楚的记得一年前给初一学生上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时那刺痛我心的一刻:全班同学几乎把成长的烦恼全部定位在“父母逼迫孩子学习”上。最让人不解的是班里学习很优秀的孩子们也是这样的答案。有一位性格非常开朗、成绩也很优异的女孩,为了表达自己对父母逼迫学习的反感,害怕老师漏叫她,双手举得高高的,没等老师叫到就急得从椅子上站起来,大声说:“我最烦学习了,父母从来都不知足……”说这一切的时候,她一点也没想为自己隐瞒些什么,好像不发泄出来就不痛快似的。备课时,我还做了精心的准备,查找了不少有关青春期带来烦恼的资料,打算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结果除了一个同学提了个有关青春期交友的问题外,这节课几乎成了“声讨父母”的诉苦大会了,同学们很激动,我也很被动,但我没发一点火。
  作为老师,我也身为人母。平心而论,孩子说的句句是真。孩子说的事实已成为一个值得家长、老师、学校及社会深思的问题。
  从何时起,老师把学习成绩看成了唯一?“好了还要更好”——美其名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从何时起,学校把学生成绩看成了考核老师的标准——“名师出高徒”嘛!
  我们早把“职业有贵贱”的观念灌输进了小脑袋瓜——“不好好学习,将来扫马路去,种地去……”,为了父母的面子,为了父母的理想,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孩子们放弃了自己的喜好。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父母”?
  社会的评价体制把压力转嫁给了学校、老师,父母对孩子又有着高期望值,高考“指挥棒”的方向未完全改变之前,学校、老师也不得不将压力转嫁给学生。主课占去了副课,文化课占去了非文化课,参加毕业考试科目占去了不参加毕业考试科目的课。孩子们想唱、想跳、想画、想接触自然都成了梦想,一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怎能抵消一天的重负?更何况,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谁又能保障这一小时的活动呢?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活得那么累?为什么外国的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都可以出去玩耍?为什么外国父母没有这么强烈的“望子成龙”的思想?因为他们的父母知道要是孩子生活的压力太大了,孩子童年时的快乐和灵感也就荡然无存了;因为他们的父母知道孩子有孩子的追求,父母有父母的幸福。多少年后,我们成了才的孩子再回头看看曾走过的这条路,又有多少快乐呢?
  家长别把面子看得太重;老师别把成绩看得太重;学校别把名声看得太重。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的玩耍、嬉戏。学习完后,让他们去劳动。在劳动中促进智力的发育,在劳动中促进身体的健康、体质的增强,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劳动中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把快乐还给孩子吧!让他们去看大海的浩瀚,让他们去感高山的坚毅,让他们去享草原的惬意,让他们去探星空的神秘……
  在快乐中思索,在快乐中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老师应为生活应用而教,学生应为生活应用而学。因此,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 生活化;作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作文是衡
期刊
问题导教法是将可运用问题导教法的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知识程度设置成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讨的若干问题。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整个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解疑、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和最后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1 提出“问题导教法”的目的  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教育
期刊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切实做到高度重视重点指引,让语文走进生活,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探讨  语文教学,效益欠佳;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已引起方方面面重视。其间原因自然很多,但我认为现行的教法,难说不是一个很直接的原因。  不知从何日起,语文教学已成定规:每上新课,布置预习,先说背景,再叙作者,范读课文,释词注音,分段解析
期刊
【摘要】 审美教育是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 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学语文课堂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实施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感受美、体悟美、创造美。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方法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上,更体现于美育当中。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从实质上说是教导学生如
期刊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首篇,是象征主义的典范。鲁迅说:“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当时政治黑暗,不容作者直接性抒发心中的感情,鲁迅采用比较多的象征来象征真实世界,以大量暗示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描绘了秋夜、枣树、小青虫、小粉红花等景物,布置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激烈搏斗的场景,它们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势力,使他们人格化,从而表达了对黑暗统治势力强烈的憎恶,对光明的追求,对不畏强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怎样使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不出现“二律背反”现象,成为了我们推进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节点。于是解决学生从“被动学”变“主动学”、从“乏味学”变“有味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有 “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的深刻感觉,成为了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快乐体育理念,并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旋律。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发
期刊
【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即生活,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德育主体回归生活,真正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  【关键词】 生活;实践;德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用新的课程观点去观照德育,德育无处不在,它就是一种生活。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
期刊
【摘要】 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是每一位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愿望、有效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并辅以促进学生知识巩固的手段,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提高素质,符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有效教学;激趣除碍;精讲细析;巩固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提倡的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
期刊
【摘要】 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能够被挖掘的。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是每一个教师切切实实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教师的教学和指导都要以此为目标,通过激励的方式,努力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  【关键词】 潜能;激励;活动组织  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每个人的潜能都是能够被挖掘的。同样,在特定的教育行为中,每个学生都是有潜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普通高中改变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从而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和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人在阅览了大量的有关新课程标准的资料后,深切地感受到研学中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门通过过程落实来控制和实现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