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诵读古诗文,可以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中国青年基金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诵读工程。家长们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提高了。正如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现在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孩子还没有机会直接参加诵读工程。这是有客观原因的。由于编制原因,多数地方一校一师,教师只进行必修科目语文、数学的教学就已经很累,加上现在还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与教师的水平,同时由于农村小孩素质较低,课本里的内容都学不好。特别是新课程教材内容很多,分量很重,农村小孩难以接受,很多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有一些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没有实际作用,生活中用不上,进行诵读活动,多余、找累。面对重重困难,我积极探索,大胆让学生参加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经过实践证明,诵读经典诗文,可以使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比以往更加集中。
  那么,何谓注意力呢?注意是指人的心理对外界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一旦注意力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会关闭,一切有用的信息都无法进入。由于低年级儿童具有好动、好奇、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等心理特征,加上现代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孩调皮、依赖、任性,教师要费很大劲,才能组织好课堂。不管老师用多好听的语言、多大的音量,有的小孩就好像听不见,课堂还是乱哄哄的。教师们通常的做法是把讲台敲得很响,大声训斥,学生才安静下来听课。面对学生的吵闹,我们作为教师只能把讲台敲得更响吗?只能大发雷霆吗?人们常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因此我们要“以理服人”。如果学生不听我们的理,该如何是好?那么不妨让学生读一读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文吧。自从让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以后,我发现学生更有兴趣听课,课堂安静得比较快,组织课堂纪律也很轻松。如当学生纪律混乱时,我是这样引读的:“父母教——”,学生自然接读“须敬听”,读完又安静了;有时候我通过把“父母教,须敬听”改为“老师教,须敬听”来提醒学生,让学生安静下来认真听课。
  我又把这一经验用到学前班的课堂。在我们学校,学前班儿童年龄段不同,大班和小班混在一起上课,许多小孩还不知道上课是怎么回事,贪玩、喜欢讲话,组织课堂纪律更费劲。在一节美术课上,刚上课不到5分钟,就有不少学生不认真作画,乱说话,爬桌子,互相追逐。我大声说:“课堂不能跑来跑去,看谁坐得多好。”小朋友们有的马上坐好,有的好像听不见似的。于是,我先在黑板上写《弟子规》的《总则》部分,然后大声诵读给小朋友们听。小朋友们突然安静下来,我再引导他们跟老师诵读。接着,通过开火车读、轮读、接读等几种方式让他们反复诵读。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很好,个个坐得端正,诵读的声音也很响亮,听课的兴趣更浓了。下课铃响时,还有几个调皮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喊:“老师,我还想读。”在以后的一些课堂上,我就教他们诵读更多的古诗文。当纪律混乱时,我就让他们诵读已学过的一首古诗,只要有几个小朋友一起头诵读,全班学生就跟着齐读。读完后课堂静悄悄的,他们的眼睛里都充满了求知欲,注意力很快就集中。
  为什么低龄学生喜欢读古诗文呢?由于古诗文语言简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儿童喜欢读,百读不厌。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能力的增强。因此,我们教师应趁着儿童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让他们多背点经典诗文,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这样也有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真是一举两得。由于低龄儿童好奇心很强,当课堂纪律混乱时,总是背诵已学过的一首古诗,也太单调无味。因此,需要更多的诗文来调节,才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如何让学生背诵更多的经典诗文呢?
  由于现在大多数农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小孩留给祖辈看管。多数老人的文化水平很低,学校老师无法依靠家长的配合进行古诗文诵读训练,只得靠自己在每周正常上课时间里挤。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诵读活动。
  一、一周一诗,一晨一读
  由于教学时间关系,诵读的内容不宜太多,多了学生无法接受,老师也应付不过来,所以,一周一首诗比较合适。每天早晨诵读一次,天天诗不离口,能巩固记忆。
  二、以多种形式反复赛读,加快背诵速度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烦,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指导诵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对答读、连接读、分组调换读等。这样不但提高诵读兴趣,也加快背诵的速度。
  三、抄录收集诗文,激发诵读兴趣
  儿童能背诵下来的诗文,久了也会遗忘。我们可要求每个儿童有一本经典抄写本,把所学过的古诗文抄录下来,以备遗忘后翻看,恢复记忆。对低龄儿童来说,只有会读后才能越来越爱读,才更有兴趣读。
  四、范用诗文,增强诵读兴趣
  在儿童的头脑中已储存的经典诗文,如果他们能会运用,那就是达到教学的目的。由于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还很差,要让他们完全理解,运用所背得的诗文,那是很难办到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注意常用经典诗文来教育学生。如,当学生被引诱而犯错误时,教师可以用“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来引导教育;当集队时,学生的动作散漫,老师可以用“步从容,立端正”或“站如松,稳如山”等诗文来提醒学生。这样引用诗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悟性,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诵读兴趣。
  五、通过读、议、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把诗文背诵下来后,可以开展读写活动。先让学生读一读,后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为了提高兴趣,可以通过小组、同桌讨论等形式进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说一说:“从你读懂的诗句中,你想到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最后,让学生把所想到的或知道的写成一句话。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自制手抄报或诗绘画,增强诵读兴趣
  虽然古诗文内容简短、但文字生僻,难于理解。学生一时背诵不容易,能背诵的也容易忘记。我们就举行手抄报比赛或诗绘画展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书写等方面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诵读的兴趣。
  总之,通过以上办法让学生背诵更多的古诗文,既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编韦文)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把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数学问题  学习是学生自身的内部活动。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材料既是形成文章主题的基础,又是表达作者观点的支柱。材料的收集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步。学生如何获取写作材料,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而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是获取写作材料的第一途径  为获取写作材料,托尔斯泰在彼得堡、莫斯科的农村呆过;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姚雪垠在书斋里“众里寻他千百度”…… 文学大师们搜集材料的做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要想得到最
枯燥乏味——并非缺少“慧眼”  镜头一:一堂作文课上,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主题为“你是我的好朋友”的作文。针对学生一贯无话可说、内容不够具体的问题,我设计了一对好朋友在阅览室里看书做笔记的录像片段,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细心地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猜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再让学生完成习作。本以为经过如此一番煞费苦心的指导,学生的习作一定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可事实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今天,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把数学带入实际生活  在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春游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让作文教学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呢?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在习作中有事写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