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目前素质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美术教育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也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
既然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深入学习美术呢?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美术。
“美术”一词于二十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起初美术是美的艺术的意思,后来才专指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又被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是以一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里塑造形体,创造视觉可以直接感受的静态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主观情志的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建筑等。
其次要了解造型艺术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造型性。造型是美术的最主要特征。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塑造存在于一定空间可以直观的视觉形象。谢赫的绘画“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强调的就是这种造型特点。
第二,视觉性。美术要塑造视觉可以直接感知的艺术形象,就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富有视觉美感的对象,并通过点、线、面、体、色等创造出具体可见的形态,以展示出眼睛看得见的美。
第三,空间性。美术形象是空间形象,通过透视学原理,通过明暗、色彩、层次的变化,显示空间感,以达到“尺幅千里”的审美效应。
第四,静态性。美术只塑造静态可视的空间形象,这一空间形象最具典型性、凝聚力、表现力。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抓住基督一句“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而在门徒中激起强烈反响的一瞬间,使人对画面产生无限联想。
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美术基础理论,而且要以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在反复的实践中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不断提升人生观、世界观、审美理想,即艺术素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不可能把他们一步到位地培养成艺术家,一切只能从基础知识开始,从基础造型领域开始。
美术基础造型主要包括素描和色彩两大板块。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学习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来达到以上的目标呢?
中学美术教育,要从感性入手、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并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首先学习一些素描基础造型方面的理论和语言,比如形体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等一些素描造型因素。在学习理论过程中可以穿插进行石膏几何体、简单静物的临摹和写生,使学生明白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由若干不同形态的几何体组成的,比如远处的高楼大厦是长方体形态,一棵树是由圆锥体、柱体组成的,人头是球体的形状,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引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把临摹、写生、速写、默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在基础训练中正确地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才有可能防止以单凭肤浅的印象作画、形象概念化和深入不下去的毛病。素描的基础训练不仅要有正确的目的性,而且必须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比如在写生时要理解地看理解地画,看的整体画的整体,看的立体画的立体,提炼概括,艺术地表现,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初始素描训练以几何体和静物的临、写、默三大块内容为主。因为学习简单的几何体,便于初学者理解物体的体积结构和它们在空间中的透视原理,便于理解物体的明度调子原理。素描造型中这些最基本规律,實际上贯穿在其他一切复杂的形状中间,所以它具有普遍意义。在作画时,其一,构图合适,各个物体之间大小、位置要安排适当,彼此有呼应,突出主体物;其二,确定各个物体比例、体积、透视关系等;其三,上调子,从深到浅,明确五大调子在画面上的表现要自然过渡且轻松舒畅,如果处理得机械僵硬则显呆滞。
通过素描基础造型的学习,学生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相应地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其次,在初始阶段还要学习第二板块:基础色彩(一般以水粉画为主)。
第一,学习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1.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色度。
(1)色相:即色质,是表现色彩相貌的名称,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2)明度:色彩明暗的差别称为明度。
(3)色度:又叫饱和度。色彩有鲜浊之别,色彩的鲜浊分度称为色度。
2.色性:它指色彩的冷暖倾向。在色轮上暖色指红、橙、黄系列;冷色指青、紫系列;中性色指绿色系列。
3.三原色:颜料中的色彩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只有红、黄、蓝。
4.三间色:由两个原色混合的间色,亦称第二次色。间色只有三种,即橙(红 黄)、绿(黄 蓝)、紫(红 蓝)。
5.复色: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间色相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
6.补色:一原色和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互称为补色。
第二,色彩理论知识的实践。
1.为方便学生认识色彩,通常指导学生做12色、24色相环,色相环应按从冷色到暖色或从暖色到冷色的顺序来做。
2.三原色、三间色、复色、明度、纯度、渐变色、同类色、类似色、补色练习。
3.色彩静物临摹与写生(以水粉画练习为主)。其步骤可归纳为:(1)起稿,观察分析所要描绘的对象,构图上注意对比和均衡,物体的主次,色块的安排,画面总的色彩调子和气氛的表现,等等。(2)上色,水粉画上色的次数一般以三次为宜,这样才能保持色彩鲜明爽朗的效果。第一遍平铺画面大调子。第二遍对物象进行具体刻画及深入描绘,画出物体三大面五调子中色彩层次变化,使主体物象的形体结构、质感、空间感得以充分表现。第三遍收拾整理,使画面色彩统一明快。
通过色彩板块的学习,学生培养了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激发了探索色彩的表现力量,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初级阶段学生只是涉及简单的基础造型、色彩训练,之后内容要相应复杂一些。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中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获得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提高。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他们的观察力、各种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获得了拓展和升华,从而对人生理想、世界观进行思考和努力的追求。所以美术教育特别是基础造型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课程,使学生不断地向艺术领域推进,不断获得艺术的营养,为将来的成才、为社会建设作好坚实的基础。所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顾永之.艺术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9:215.
[2]顾永之.艺术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9:210.
[3]马玉如.素描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2:15.
在目前素质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美术教育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也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
既然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深入学习美术呢?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美术。
“美术”一词于二十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起初美术是美的艺术的意思,后来才专指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又被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是以一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里塑造形体,创造视觉可以直接感受的静态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主观情志的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建筑等。
其次要了解造型艺术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造型性。造型是美术的最主要特征。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塑造存在于一定空间可以直观的视觉形象。谢赫的绘画“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强调的就是这种造型特点。
第二,视觉性。美术要塑造视觉可以直接感知的艺术形象,就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富有视觉美感的对象,并通过点、线、面、体、色等创造出具体可见的形态,以展示出眼睛看得见的美。
第三,空间性。美术形象是空间形象,通过透视学原理,通过明暗、色彩、层次的变化,显示空间感,以达到“尺幅千里”的审美效应。
第四,静态性。美术只塑造静态可视的空间形象,这一空间形象最具典型性、凝聚力、表现力。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抓住基督一句“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而在门徒中激起强烈反响的一瞬间,使人对画面产生无限联想。
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美术基础理论,而且要以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在反复的实践中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不断提升人生观、世界观、审美理想,即艺术素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不可能把他们一步到位地培养成艺术家,一切只能从基础知识开始,从基础造型领域开始。
美术基础造型主要包括素描和色彩两大板块。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学习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来达到以上的目标呢?
中学美术教育,要从感性入手、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并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首先学习一些素描基础造型方面的理论和语言,比如形体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等一些素描造型因素。在学习理论过程中可以穿插进行石膏几何体、简单静物的临摹和写生,使学生明白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由若干不同形态的几何体组成的,比如远处的高楼大厦是长方体形态,一棵树是由圆锥体、柱体组成的,人头是球体的形状,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引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把临摹、写生、速写、默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在基础训练中正确地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才有可能防止以单凭肤浅的印象作画、形象概念化和深入不下去的毛病。素描的基础训练不仅要有正确的目的性,而且必须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比如在写生时要理解地看理解地画,看的整体画的整体,看的立体画的立体,提炼概括,艺术地表现,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初始素描训练以几何体和静物的临、写、默三大块内容为主。因为学习简单的几何体,便于初学者理解物体的体积结构和它们在空间中的透视原理,便于理解物体的明度调子原理。素描造型中这些最基本规律,實际上贯穿在其他一切复杂的形状中间,所以它具有普遍意义。在作画时,其一,构图合适,各个物体之间大小、位置要安排适当,彼此有呼应,突出主体物;其二,确定各个物体比例、体积、透视关系等;其三,上调子,从深到浅,明确五大调子在画面上的表现要自然过渡且轻松舒畅,如果处理得机械僵硬则显呆滞。
通过素描基础造型的学习,学生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相应地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其次,在初始阶段还要学习第二板块:基础色彩(一般以水粉画为主)。
第一,学习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1.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色度。
(1)色相:即色质,是表现色彩相貌的名称,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2)明度:色彩明暗的差别称为明度。
(3)色度:又叫饱和度。色彩有鲜浊之别,色彩的鲜浊分度称为色度。
2.色性:它指色彩的冷暖倾向。在色轮上暖色指红、橙、黄系列;冷色指青、紫系列;中性色指绿色系列。
3.三原色:颜料中的色彩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只有红、黄、蓝。
4.三间色:由两个原色混合的间色,亦称第二次色。间色只有三种,即橙(红 黄)、绿(黄 蓝)、紫(红 蓝)。
5.复色: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间色相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
6.补色:一原色和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互称为补色。
第二,色彩理论知识的实践。
1.为方便学生认识色彩,通常指导学生做12色、24色相环,色相环应按从冷色到暖色或从暖色到冷色的顺序来做。
2.三原色、三间色、复色、明度、纯度、渐变色、同类色、类似色、补色练习。
3.色彩静物临摹与写生(以水粉画练习为主)。其步骤可归纳为:(1)起稿,观察分析所要描绘的对象,构图上注意对比和均衡,物体的主次,色块的安排,画面总的色彩调子和气氛的表现,等等。(2)上色,水粉画上色的次数一般以三次为宜,这样才能保持色彩鲜明爽朗的效果。第一遍平铺画面大调子。第二遍对物象进行具体刻画及深入描绘,画出物体三大面五调子中色彩层次变化,使主体物象的形体结构、质感、空间感得以充分表现。第三遍收拾整理,使画面色彩统一明快。
通过色彩板块的学习,学生培养了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激发了探索色彩的表现力量,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初级阶段学生只是涉及简单的基础造型、色彩训练,之后内容要相应复杂一些。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中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获得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提高。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他们的观察力、各种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获得了拓展和升华,从而对人生理想、世界观进行思考和努力的追求。所以美术教育特别是基础造型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课程,使学生不断地向艺术领域推进,不断获得艺术的营养,为将来的成才、为社会建设作好坚实的基础。所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顾永之.艺术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9:215.
[2]顾永之.艺术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9:210.
[3]马玉如.素描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