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及曲妥珠单抗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毒性。方法选取曲妥珠单抗联合蒽环类、紫杉类药物治疗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58例,在药物治疗前(A组)、蒽环类药物使用后(B组)、曲妥珠单抗治疗3个月(C组)、曲妥珠单抗治疗12个月(D组)分别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心尖位左四腔观、二腔观及长轴观图像,常规记录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
【机 构】
:
213000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科,213000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科,213000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科,21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及曲妥珠单抗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毒性。
方法选取曲妥珠单抗联合蒽环类、紫杉类药物治疗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58例,在药物治疗前(A组)、蒽环类药物使用后(B组)、曲妥珠单抗治疗3个月(C组)、曲妥珠单抗治疗12个月(D组)分别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心尖位左四腔观、二腔观及长轴观图像,常规记录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使用Simpson法进行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应用QLAB 8.0软件分析获得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值(GLS)及应变率(LSR)。
结果A~D组LVEDD分别为(47.95±4.12)、(48.45±4.02)、(48.91±3.83)、(49.98±3.72)mm,LVEDV分别为(108.70±21.26)、(111.90±20.91)、(113.50±20.25)、(119.20±20.02)ml。B组与A组相比,LVEDD、PWTD[(9.14±0.76)mm比(9.00±0.82)mm]、LVEDV、LVESV[(54.60±14.58)ml比(50.97±14.35)ml]增加(P<0.05)。C组与B组相比,LVEDD、LVEDV增加(P<0.05)。D组与C组相比,LVEDD、LVEDV、LVESV[(59.18±13.88)ml比(55.23±13.81)ml]进一步增加(P<0.05),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48±2.62)%比(62.00±1.40)%,P<0.001]。四组间GLS[A~D组:(-21.16±2.33)%、(-19.76±1.98)%、(-19.22±1.89)%、(-18.74±1.79)%]、LSR[A~D组:(-1.27±0.11)/s、(-1.22±0.09)/s、(-1.17±0.07)/s、(-1.14±0.06)/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及曲妥珠单抗治疗时出现左室纵向收缩功能减低,二维斑点追踪可作为其早期评价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对胃间质瘤病理特点、临床诊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儿童胃交界性间质瘤恶变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儿童期起病,以腹部包块、腹痛、腹泻、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通过剖腹探查、免疫组织化学等明确诊断为胃交界性间质瘤,未接受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随访至2016年3月已达6年之久,其日常生活及学习尚能自理,但病灶出现逐年增大并远处转移。结论不经治疗的胃交界性间质瘤有恶变及转移趋势,应
目的对乳腺癌骨转移临床相关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460例患者资料,筛选乳腺癌骨转移病例,分析骨转移患者的病史、原发肿瘤来源、好发部位、转移时间等临床相关特点。结果46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骨转移97例(21.09%)。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以椎体、骨盆、胸骨为主,乳腺癌早期浸润癌与非浸润性癌患者无骨转移发生。乳腺癌手术后3年内的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2.89%(
目的探讨肺癌标本中剪切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核糖核苷还原酶M1(RRM1)、β3微管蛋白(β3-tubulin)及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病理确诊的548例肺癌标本的ERCC1、TOPOⅡ、RRM1、β3-tubulin及TS 5种化疗药物敏感性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分析5种标志物与肺
目的探讨中央沟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接受诱发电位监测手术治疗的7例中央沟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患者术后症状改善4例,症状无恶化3例;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诱发电位监测联合术中唤醒技术可在保护患者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切除肿瘤,能有效提高手术效果,保障手术安全,减少术后神经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优势及相关问题。方法以49例采用VATS肺叶切除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观察组,以49例采用常规开胸肺叶切除的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2.6±24.3)ml、(148.4±49.8)ml;术后止痛药物使用量分别为(265.
目的分析山西省城乡肿瘤患者合理用药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合理用药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5月22日至30日住院患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肿瘤患者990例,其中城镇患者499例,农村患者491例。城乡肿瘤患者对于"抗生素需要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知晓率最高,分别为74.9%(374/499)和67.0%(329/491),对于"药盒上OT
目的分析永久性125I植入近距离放疗(125I-PIB)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125I-PIB治疗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共121例,平均年龄72.37岁。治疗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平均为17.7 ng/ml,前列腺体积(51.4±15.0)cm3,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21.6±2.4)分。对中、高危患者联合辅助内分泌治疗和(或)外放疗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尿液的采集简便、无创,并能够较好地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而使其成为研究肿瘤标志物的理想来源。文章综述了在前列腺癌、膀胱癌、肺癌和乳腺癌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发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尿液肿瘤标志物提供参考,进而为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核苷酸的调节性非编码RNA,它通过在表观遗传学、转录和转录后等多个层面调控基因表达过程,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研究证实,lncRNA在胃癌细胞中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文章在介绍lncRNA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lncRNA在胃癌中的作用、调控机制以及在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进行综述。
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为达到肿瘤控制的目的,周围邻近正常脑组织特别是颞叶常常有一定受量,鼻咽癌患者放疗可导致认知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放疗后的生命质量。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可在放疗后早期或晚期出现,可能与颞叶放疗损伤或放射性脑损伤有关。然而,放疗后的认知功能障碍与颞叶受照射(或与肿瘤照射剂量学)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且调强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文章主要对鼻咽癌患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