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不作为”与中庸之道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春风,把活泼与新鲜带入了课堂,大大地解放了学生,其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唯学生论,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把“不作为”奉为教学的最高准则。
  教师的“不作为”,就教学的本质来说,割断了教与学的关系,就对话来说,由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缺少了成熟读者——教师的参与,显然是一种低效对话。长此以往,定会造成阅读能力的退化。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指对待事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中庸之道。
  一、点拨、整合学生阅读的反应之道
  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总是从自己的视野出发,对作品进行解读,他们的反应不尽相同,其中有对有错、有深有浅。面对不尽相同的阅读反应,老师既不能视而不见,用整齐划一的结论来统一,也不能毫无立场的肯定学生不成熟的意见,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引导、整合学生的阅读反应,形成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教学。
  课文《祁黄羊》一文表现祁黄羊出于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文中具体可循之处是三处祁黄羊的“想”的内容,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时,出现了不同的阅读反应,有的人为祁黄羊当时真的什么也不想,有的人为祁黄羊举荐人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公”战胜了“私”,有的认为“压根儿没想”的“想”的意思是“计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教者迅速从学生的反应中抓住争论的焦点,整合成“祁黄羊到底有没有进行思想斗争”为题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在不断的争辩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第二个观点。从以上案例可看出,学生的阅读反应往往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居多,所以,老师整合学生的阅读反应,主要是整合学生中发生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对错相杂、深浅不一的问题,必须筛选出一些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重组,尽量使这些问题能够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问题,并以此为教学的起点展开教学。
  二、灵活组织课堂阅读的教学之道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强,课堂气氛也更热烈。但在课堂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因带有某种偏见对同学的回答不予采纳,有些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情绪失控,更有一些学生甘当课堂的“陪客”而沉默不语,结果一堂课下来,真正获益的学生不多。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课堂形式、程序和秩序,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当学生“节外生枝”时,要及时调整,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当学生对问题理解发生偏颇时,要加以疏导;当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时,要及时指出;当学生情绪发生失控时,要及时调控。总之,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内在需求的前提下精心组织,使课堂教学紧凑、高效。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的审美之道
  文学之美,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如杏花春雨、小桥流水;如群峰竞秀、万壑争流;美得令人震颤,令人目眩,令人荡气回肠!被选为课文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文学的美感,还具有教学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孔子游春》这篇文章说理透彻,浓浓的师生情谊宛如清水缓缓地流淌在字里行间。尤其是论水一段,叙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教者常在这里驻足欣赏,因此听到的课例也比较多。下面就两位教者的教学片段进行比较:片段一:老师让学生思考“孔子说得有道理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课堂上,学生自由地想象开去,把“水的德行”仅仅理解成“黄河”,把水的不同形态和相对应的景物联系起来,又在洪水问题上起了争议,谈到了环保。显然,学生的这种建立在自己生活阅历和体验上的理解和感悟,已经违背了文本的主旨。片段二:师生阅读的出发点差不多,但是教者有意识地把论水与论人联系起来,“‘水’与‘真君子’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学生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捕捉到了关于水的许多信息,并与真君子的品行并论,谈到了“奉献”“有志向”“光明磊落”“胸怀宽广”等等。很好地挖掘了文本的审美价值,让文本蕴含的智慧的光芒与学生生命的灵气相碰撞。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久远的。如第二位语文教师深入领会并挖掘蕴含在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出积极的多元化教学行为,同样一个阅读感受,教师轻轻地一点拨,不露痕迹地引导讨论甄别,在不经意之间带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道
  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生读课文,是字词句篇的过程,最后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学生要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 “欢笑”呢?这些原本就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啊!但是如果读者知道作者在这里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将树拟做人,更好地写出了杨梅树的美好和可爱;第二,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就是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叙事、状物 、抒情的需要来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就是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形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的是为自己找到正确的“中庸之道”。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煤层气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历程,综合国内外的煤层气定向钻进技术实例介绍了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展现了煤层气的发展和利用。煤层气开采有利于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还
信息技术带来了阅读的变革:首先表现为阅读对象的丰富。网络媒体的兴起,信息量剧增,呈现阅读信息的载体更多,并且社会中的鲜活内容和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以极短的周期体现到阅读内容中来。从形式看,阅读内容在突出用文字来表述外,逐渐增加了插图和多媒体信息,继而视觉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视觉信息的阅读不仅是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其次表现为阅读方式的革新。阅读环境不再拘泥于书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对信息的提取、存储、分析和处理等要求愈加迫切。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也是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研究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当下高职高专类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遭遇着学与教两头冷的困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分析了目前应用文写作课程在课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