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式教学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imi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提问呢?
  一 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
  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当选择以下的“点”。
  1 在课文题目处提问。
  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在关键字词处提问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要点。如果老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
  3 在情节的拓展处提问
  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完了《穷人》一文,老师可设计桑娜拉开了帐子后面又发生了什么事?大家在讨论中逐步明白桑娜关心他人美好的心灵。同学们争先恐后到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4 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的中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感到困难重重。我们老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课文的重点是通过文本的朗读,了解陈赓和小红军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这一重点,我在设计问题时,围绕小红军与陈赓的对话段落,分别找出两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然后问:你认为小红军说的是真是假?他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一问,就把小红军那种勇于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崇高品质体现出来。
  5 在重要标点处提问
  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海底世界》一文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这样的教学资源不能浪费,在阅读理解时可问: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它再补充一两句吗?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明白了省略其它的声音,可以补充“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像小鸡一样叽叽”等。
  二 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
  1、 注意提问的密度
  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倾向。我们的一些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上因此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情况,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密度,做到有张有弛,张弛有度。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老师根据文章的特点,采取了问、读、讲、诵、问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老师问: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采用了怎样的构段方式?学生初步明白从总起到分述再到总结的典型的段落结构后,接着让学生动手划一划写了南沙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在学生理解熟读后,老师又问:文章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引导学生得出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运用打比方等办法来写景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后质疑。这样,问题的密度适宜,有思考性,避免了那种一问一答,问问不休的毛病。
  2 注意提问的坡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提问当然也不例外。《争论的故事》一文,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问:兄弟俩争论什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当学生弄明白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到读,再问:兄弟俩争论的结果怎样?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初步能说出不能只说不做,一味地争论只能丧失机会的道理后,我又问: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这样的提问由易到难,学生的思维就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3、注意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老师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好问题的难度。老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三峡之秋》一文中,当学生读到三峡不同时间的景色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找一找描写景色的词语,想一想每一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学生通过朗读,通过思考,逐步感受三峡之美。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我们的课堂提问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他文献
今年上半年,诸暨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位列绍兴市首位;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312亿元,增长26.6%;全市新增各类内资市场主体10570家,同比增长43.4%.rn在主要经
图书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而服务工作做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服务态度.馆员的态度影响着图书馆的工作和图书馆的形象,馆员实际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
一、产业集群理论  1、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区位论代表经济学家韦伯(Weber)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1909)中,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问题。他认为工厂最佳位置由三个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共同决定,即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经济。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出发,韦伯认为企业是否集聚取决于集聚的好处(成本的节省)与因迁移而增加的运费的对比。他还认为产业集群分为两个
期刊
1999年11月,我们有幸得到秦駰玉版文字摹本的复印件(图一)①,于是一起研读,并写了一篇考释.尽管觉得收获不少,但是考虑到材料尚未公布,所以没有拿出来发表,只是到了今年2月底
随着工业的发展,如今的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恶劣,在很多的地区,都已经出现了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之所以会使得空气
一、背景B2203飞机2013年3月2日出现LWINGLOOPA故障,至3月13日故障排除,历时12天,排故共发现了三根性能下降的探测,分别为27HF=381Kohms、28HF=141.7Kohms、35HF=275Kohms。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其具有海量的数据信息,体现了数据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所体现的分析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性.为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包皮嵌顿在阴茎颈处,皮肤形成环形的双层皱襞,向前包绕阴茎头,称为阴茎包皮。包皮与阴茎头之间为包皮腔,包皮游离缘围成包皮口。包茎或包皮外口狭小的包皮过长者,如将包皮强
数学就是和数字打交道的学问,如果教师讲不好,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数学是很难学好的.《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
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蓬勃发展,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增长加快了其开采和储运,因此,为了保障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安全储运,对石油天然气的管道建设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焊接作为管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