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化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小说《离婚》中有“屁塞”一物。何为“屁塞”?《离婚》注释:人死后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据说可以保持尸体长久不烂,塞在肛门的叫“屁塞”。
  《离婚》中,地方权威人士七大人手中总拿“一条烂石”,并不时地在自己的鼻旁擦拭几下。那劳什子就是“死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屁塞。只可惜七大人手中所拿的屁塞刚出土不久,乃是“新坑”。这屁塞是七大人的
  个道具,一个符号,它是与七大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一屁塞,七大人也就不是七大人,其情形犹如某位政界名人手中的烟斗或是衔在嘴角的一支粗硕的雪茄。不同的只是,后者之符号、之装饰,是对那个形象的美化——因有那支烟斗和雪茄,他们变得风度翩翩、光彩照人,并显出一番独特的个人魅力,而屁塞在手,则是对那个形象的丑化。
  丑化是鲁迅小说的笔法之一。
  除子君等少数几个形象鲁迅用了审美的意识(子君之美也还是病态之美:带着笑窝的苍白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配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一般情况之下,鲁迅少有审美之心态。与爱写山清水秀、纯情少女与朴质生活的沈从文、废名相比,鲁迅笔下少有纯净的人物和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这也许不是丑化,生活原本如此。秃子、癞子、肥胖如汤圆的男子或是瘦高如圆规的女人……鲁迅笔下有不少丑人。在鲁迅的笔下,是绝对走不出翠翠萧萧、细竹这样的形象来的,他的笔下甚至都出不了这些漂亮而水灵的人名。这里也没有太多漂亮或壮丽的事情,大多为一些庸碌、无趣,甚至显得有点恶俗的事情。虽有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但到底难保这份“月下持叉”的图画,岁月流转,那英俊少年闰土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人也由活泼转变为木讷与迟钝。
  除《社戏》几篇,鲁迅的大部分小说是不以追求意境为目的的。中国古代的“意境”之说,只存在于沈从文、废名以及郁达夫的一些作品中,而未被鲁迅广泛接纳。不是鲁迅没有领会“意境”之神髓,只是因为他觉得这一美学思想与他胸中的念头、他的切身感受冲突太甚,若顺了意境,他就无法揭露这个他认为应该被揭露的社会之阴暗、人性之卑下、存在之丑恶。若沉湎于意境,他会感到有点虚弱,心中难得痛快。他似乎更倾向于文学的认识价值——为了这份认识价值,他宁愿冷淡甚至放弃美学价值。当然放弃美学价值,不等于放弃艺术。我们这里所说的“美学价值”是从狭义上说的,大约等同于“美感”,而与“艺术”并不同义。
  从文学史来看,两者兼而有之,相当困难,因为它们似乎是对立的。沈从文、蒲宁在创造了意境时,确实丢失了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锐利、深切、苍郁与沉重,而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获得这一切时,又确实使我们再也无法享受意境所给予我们的陶醉。后来的现代派为什么将笔墨全都倾注于不雅之物以至于使人“恶心”,也正在于它以追求认识价值为唯一目的。美似乎与深度相悖、相克,是无法统一的,尽管事实并不尽然,但,人们感觉上认可了这一点。当下的中国作家虽然并未从理性上看出这一点,但他们已本能地觉察出这里面的奥妙,因此,在“深刻”二字为主要取向的当下,他们不得不将所有可能产生诗情画意的境界一律加以清除,而将目光停留在丑陋的物象之上。鲁迅与他们的区别是,鲁迅是有度的,而他们是无度的。鲁迅的笔下是丑,而他们的笔下是脏。丑不等于脏,这一点不用多说。
  鲁迅也许还是从现实中看出了一些诗情画意,这从他的一些散文以及小说中的一些描写上可以看出,但,像他这样一个思想家、这样一个要与他所在的社会决裂、与他所在的文化环境对峙的“战士”,他会不得不舍弃这些,而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存在着的丑陋,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他甚至要对丑陋程度不够的物象加以丑化,这大概就是鲁迅的小说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秃头和癞头疮的潜在原因。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一直是大丰市实验初中的传统优势学科。长期以来,凭借其丰厚的学科积淀,优秀的教师团队,强大的教科研能力,始终走在江苏省语文教育教学的前列。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语文课程特点,提出了“目标定位有效、教学流程有效、手段方法有效、教学结果有效”的学科教学目标,逐步形成了“平等互动、自主互助”的学科教学特色。  一、深度挖掘特色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语文组在秉承传统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正式颁布了。这个版本跟2001年的实验稿相比,有哪些改动?为什么要这样改动?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些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课标中有没有答案?……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邀课标组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敬请关注并参与后期的讨论。  问:在过去十年的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语文课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二维防伪码的新版火车票自今年正式使用,但是其背面的《铁路旅客乘车须知》还和旧版一样,有几处存在语病,并没有改正。  其原文如下:  1 请按照票面标明的日期、车次乘车,并在规定时间內至到站。如不能按时乘车,可在开车前规定时间内办理退票或一次改签手续。退票和改签手续只能在购票站和发站办理。除旅客伤、病外,开车后不予退票。  2 乘车免费携带品成人20千克、儿童10千克,长、宽、高相加不超过160厘米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语文学习形式。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处处都可以是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它的内涵丰富多彩,读写听说尽在其中;它的方式灵活多样,自主、合作、探究,因需而择。学生在这块语文学习天地中驰骋,不只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增强求知欲,改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从而练就终生学习的本领。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周期比较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确定学习或探究的主题,进行实践活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历经十年的大规模实验,多次的反复修改,这个标准(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终于在2011年定稿了,它将成为1949年以来,由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份正式定稿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这以前的,都是“试行”“暂行”“实验稿”。  如果以十年为一周期,那么今后的十载,中小学语文课程会有哪些变化?着眼2021年的语文课程发展,可以设想哪些实验
在写作教学方面,语文新课标与以往大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对想象力和个性的强调。如小学阶段要求“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初中阶段要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高中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虚构和想象是文学审美地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因此,新课标对想象表达的重视,是对写作的“文学性”的重视。这是个
魏本亚: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您认为国家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学习方式的问题呢?  王光龙:21世纪中国语文课程改革是在世界课程改革大潮中进行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是有借鉴价值的。这次改
一、背景说明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建构起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试图成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以及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进行积极的引导、点拨,努力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    二、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精品,也是语文教材的经典。长期以来,对该文的分析多停留在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上,强调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让濒临灭绝的郑国化险为夷,以此成就了一场外交史上的奇迹。的确,孤身一人,深入虎穴,说退强敌,是要有点勇气与谋略的,但如果把秦国退兵的所有功劳都归于烛之武,未免有些武断,因为秦国退兵显然是经过一番权衡的,烛之武只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说客而已。本文试图从社会背景
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所有的疑难都是一个未知数,解开了这个未知数,就会给解难者增加一些知识,所以疑难充满着诱惑力,激励着追求知识的人去探求它的奥秘。我在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时,经常碰到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方面的疑难,有的词语看上去似乎非常微小、无关紧要,但如果不就这一词语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加以沟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诠释,就会影响到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比如《殽之战》一文,写秦穆公“素服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