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普越野车也开不进去了,我们就徒步走在泥泞湿滑的小路上。那往下延伸的小路开头很陡。得小心,不然会滑下去。渐渐平缓了,那破败的茅草屋就在小路尽头一块相对平整的土地上。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那茅屋的屋脊处已经露天了,屋顶的茅草上还有残留的黑色、白色的塑料,这就是当初低档冰雪的盾牌。屋顶上露着的茅草很难看出草的模样,有的地方竟然已经长出了青苔。墙是黄泥巴的,已经有了裂纹,有了裂纹的土墙还能隐约看到用白灰写的大字标语,大约是集中种植什么苗。什么苗呢?
茅草屋的周边的小块地上种有蔬菜,原有的蔬菜被冰雪损害了,可新的嫩绿的蔬菜又长出来了。我还看到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的绿色的小苗,听村民说那是烟苗。看来土墙上标语写的一定是烟苗了。烟草是这里重要的经济作物,祝福他们今年无论是蔬菜、无论是烟草、无论是粮食都能有一个好收成。
我们走近那茅草屋,四处观瞧,一时愣住了。
我分明看到与这间茅草屋垂直的地方,残留着长短不齐的两截断壁、半截倒塌的屋顶和一大滩泥土,泥土的上面散落着许多茅草。这分明是一间被大雪压毁的茅草屋。
我看到了这茅草屋的主人,一个穿着黑色棉衣棉裤的老人。老人就呆呆地站在还没有倒塌的那间茅草屋的门前。老人一家三口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三个孤独的光棍儿。雪灾过后小儿子到城里打工去了,大儿子下地里干活去了。农时不等人啊!遭灾了,他们更得抓紧干活。老人花白、散乱的头发竖立在头顶,脸上满是像粘了泥土的雪一样的白胡子。他细弱的脖子上青筋暴露,双眉紧蹙,额上像干裂的土地一样的皱纹里写满了凄凉的文字。他的左眼显然是瞎了,因为那只眼睛里一片凝固的白浆,没有黑色的眼珠儿。老人那只尚好的眼直愣愣地看着我们这一群渐渐走近的人,眼睛里有痛苦、无奈也有期待。
……
我是和四川省慈善总会慈善办公室崔卫副主任到那里去的,那是古蔺护家乡的一个村落。县民政局的局长、慈善会负责人、乡镇和村里的干部带着我们、指引、指导着我们在那里的考察。
这之前不久的3月9日,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在北京主持召开了13个冰雪灾害比较重的省市的慈善会沟通会议,布置了总会善款分配问题。其中分配四川省慈善总会用于灾后重建的善款600万元。中华慈善总会组织的“沟通会”结束后,到北京参加会议的四川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杨秀华、慈善办主任郭正二即刻返回成都,紧急部署在四川全省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慈善组织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他们决定即刻深入受灾最重的地区调研,和当地慈善组织及相关部门商议怎样更好地把百姓的慈善捐款用于灾民重建家园,并尽快实施。
四川省慈善总会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的抗冰救灾、灾后重建早就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四川遭受冰雪灾后,四川省慈善总会即刻在全省组织了抗灾、救灾慈善募捐,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那时候,他们一边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募捐情况,一边深入灾区及时对灾民实施慈善救助。2月5日他们就将首批60万元的捐赠物资送往广安灾区,并于春节前发放到了华蓥市、广安区15个乡镇2100户灾民手中,受助群众达一万多人次。灾民的房屋重建工作他们也很早就有了计划和准备。我到四川的时候,看到省慈善总会配合省委省政府已经对受灾较重的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救助了很多,为那里受灾的藏族百姓送去党、政府和全省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温暖。我原本是要和四川慈善会的同志到阿坝、甘孜去的。不想那天那里突然下了一场大雪,去阿坝的路给冰雪封了。我们只好改道去了泸州的古蔺县。
古蔺,这个地名我们应该不陌生,因为那里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的革命老区,我们小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有着光辉印记的地方。在那里考察的时候,我们沿山路走着,时而往上,时而往下,明显感到了地势的落差,古蔺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高山峻岭、沟谷纵横、地表崎岖,相对高差竟超过了1500米。那里多数村民都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我到过贵州的山区,感觉这里与那里的情况很相似,果然,古蔺南东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毗邻,地域呈半岛形伸入黔北。这次贵州受灾很重,古蔺的灾害和贵州一样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在这里持续了35天,全县80.1万人口,受灾人口竟达68.1万人。全县因灾倒塌房屋1689间,损坏房屋3413间。古蔺为数不少的村民还居住在茅草屋中,茅草房在冰雪灾害中不是坍塌就是严重损坏。冰雪灾害也使古蔺的电力、交通、通讯等遭到严重损坏,树木、粮食、蔬菜等更是损失惨重。古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程度深,全县有重点贫困村157个,绝对贫困人口达10.5万人,低收入人口达21万人,2007年全县人均GDP 4675元,仅为全省的39.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23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2,大概也抵不上大城市小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
带领我们考察的县民政局局长刘义勇是一个沉静的男子汉,他对全县贫苦百姓、受灾村民的情况相当熟悉。和他走在一起,能清晰感觉到他沉重内心上的强烈责任感。在古蔺泥泞的山乡小道上,他给我们介绍了灾情,也介绍了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涌现出的那许许多多动人故事。灾害发生后,他们组织全体干部对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排查,妥善安置灾民。广泛动员乡镇、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对辖区内受灾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包保责任制,全面保障其生活、照明、取暖等需要。通过原房加固、就近借房、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妥善解决了2127名房屋受损群众的居住问题;针对大面积停电的状况,组织近百台柴油发电机送往灾区,帮助群众打米磨面,紧急调运大米50吨,无偿送至受灾户,切实解决了群众吃饭问题;紧急调供燃煤1000吨、煤油40吨、蜡烛55万支,有效解决了群众取暖照明问题;购买棉被2500床、棉衣3000件、棉鞋3000双,动用储备绒衣裤430套、胶鞋1300双,全部运往灾区,及时解决了群众保暖御寒问题。民政金融、财政、劳动保障、林业等部门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人员进村入户,约时定点,提前发放优抚金、养老金、低保金及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组织邻里之间相互调剂生活应急物资,切实增强群众抗灾自救能力。社会的慈善捐助那时也搞起来了,全县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捐款近50万元;社会各界和百姓捐赠了价值258万元的物资和12万元的现金。尽管不是很多,但仍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古蔺人民慈爱之心的强劲跳动。
党和政府对这个革命老区也是十分关切的,国家民政部、省委省政府都有领导同志深入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救灾。
我们看到古蔺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着。在一座大山的山脚下,一个由当地部队援建的灾民新村正在建设。当地百姓对这支部队的作风赞不绝口。田地里,村民都在埋头苦干,分分秒秒都不肯耽搁地恢复生产。我们感到高兴。
我们也看到,这里的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古蔺的困难户原本就不少,一些已经脱贫的农户,由于这场灾害又迅速返贫。县里没有为灾民建新房的资金、实力。连每个倒房户补贴6000元的资金也还没有完全筹集齐。而像我们刚刚看到的那户人家,那住茅草房,并已经倒塌、已经严重损坏的三口之家,家里连100元的存款也没有。补贴他一家6000元,他能把茅草房恢复起来吗?这里,像他们一家一样困难,甚至比他们还困难的家庭还为数不少啊!我们又感到了沉重。
不能再让他们住茅草房,一定要让他们住到新的坚固的房子里面。
省慈善会的崔卫副主任正与当地的领导同志在那间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和瘫在地上的那堆黄土前研究,“慈善”怎样帮助这些倒房户重建一个新家。
我注意到崔卫的双眉一直紧蹙。在考察了护家庄的受损户后,我们又去了德耀镇,走进凤元村四组10号的一排房子。这排房子没有倒塌,可房子太老了,被这场灾破坏后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房屋的主人已经临时住到亲戚家了。暗淡凄凉的小屋里,只有一只小猫正跳上跳下地找寻可以扑获的食物。小猫儿什么也没有找的,是不是老鼠也迁移了?
崔卫依旧双眉紧蹙地仔细观察,细心听村民和干部的介绍,琢磨着慈善组织应该怎样更好地帮助这里受灾的村民,怎样把百姓的捐款更好地用于灾民重建家园。
崔卫原来是省民政厅的一名科级干部,组建慈善办公室的时候被大家推选为副主任。四川省慈善办无论领导还是干部都是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他们曾向社会公开招考招募三名慈善办的工作人员,结果三千人报名考试。三名“状元”现在已经在慈善办发挥作用。比起其它一些省份,四川省慈善总会、慈善办的这些同志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可能会大许多,可他们对慈善事业都有着非常执著的追求,都非常热爱慈善这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相信他们的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
我想,我可能很快还会去四川,到四川灾区去。看一看他们在那里辛勤劳动、艰苦付出的成果。
茅草屋的周边的小块地上种有蔬菜,原有的蔬菜被冰雪损害了,可新的嫩绿的蔬菜又长出来了。我还看到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的绿色的小苗,听村民说那是烟苗。看来土墙上标语写的一定是烟苗了。烟草是这里重要的经济作物,祝福他们今年无论是蔬菜、无论是烟草、无论是粮食都能有一个好收成。
我们走近那茅草屋,四处观瞧,一时愣住了。
我分明看到与这间茅草屋垂直的地方,残留着长短不齐的两截断壁、半截倒塌的屋顶和一大滩泥土,泥土的上面散落着许多茅草。这分明是一间被大雪压毁的茅草屋。
我看到了这茅草屋的主人,一个穿着黑色棉衣棉裤的老人。老人就呆呆地站在还没有倒塌的那间茅草屋的门前。老人一家三口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三个孤独的光棍儿。雪灾过后小儿子到城里打工去了,大儿子下地里干活去了。农时不等人啊!遭灾了,他们更得抓紧干活。老人花白、散乱的头发竖立在头顶,脸上满是像粘了泥土的雪一样的白胡子。他细弱的脖子上青筋暴露,双眉紧蹙,额上像干裂的土地一样的皱纹里写满了凄凉的文字。他的左眼显然是瞎了,因为那只眼睛里一片凝固的白浆,没有黑色的眼珠儿。老人那只尚好的眼直愣愣地看着我们这一群渐渐走近的人,眼睛里有痛苦、无奈也有期待。
……
我是和四川省慈善总会慈善办公室崔卫副主任到那里去的,那是古蔺护家乡的一个村落。县民政局的局长、慈善会负责人、乡镇和村里的干部带着我们、指引、指导着我们在那里的考察。
这之前不久的3月9日,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在北京主持召开了13个冰雪灾害比较重的省市的慈善会沟通会议,布置了总会善款分配问题。其中分配四川省慈善总会用于灾后重建的善款600万元。中华慈善总会组织的“沟通会”结束后,到北京参加会议的四川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杨秀华、慈善办主任郭正二即刻返回成都,紧急部署在四川全省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慈善组织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他们决定即刻深入受灾最重的地区调研,和当地慈善组织及相关部门商议怎样更好地把百姓的慈善捐款用于灾民重建家园,并尽快实施。
四川省慈善总会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的抗冰救灾、灾后重建早就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四川遭受冰雪灾后,四川省慈善总会即刻在全省组织了抗灾、救灾慈善募捐,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那时候,他们一边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募捐情况,一边深入灾区及时对灾民实施慈善救助。2月5日他们就将首批60万元的捐赠物资送往广安灾区,并于春节前发放到了华蓥市、广安区15个乡镇2100户灾民手中,受助群众达一万多人次。灾民的房屋重建工作他们也很早就有了计划和准备。我到四川的时候,看到省慈善总会配合省委省政府已经对受灾较重的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救助了很多,为那里受灾的藏族百姓送去党、政府和全省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温暖。我原本是要和四川慈善会的同志到阿坝、甘孜去的。不想那天那里突然下了一场大雪,去阿坝的路给冰雪封了。我们只好改道去了泸州的古蔺县。
古蔺,这个地名我们应该不陌生,因为那里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的革命老区,我们小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有着光辉印记的地方。在那里考察的时候,我们沿山路走着,时而往上,时而往下,明显感到了地势的落差,古蔺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高山峻岭、沟谷纵横、地表崎岖,相对高差竟超过了1500米。那里多数村民都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我到过贵州的山区,感觉这里与那里的情况很相似,果然,古蔺南东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毗邻,地域呈半岛形伸入黔北。这次贵州受灾很重,古蔺的灾害和贵州一样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在这里持续了35天,全县80.1万人口,受灾人口竟达68.1万人。全县因灾倒塌房屋1689间,损坏房屋3413间。古蔺为数不少的村民还居住在茅草屋中,茅草房在冰雪灾害中不是坍塌就是严重损坏。冰雪灾害也使古蔺的电力、交通、通讯等遭到严重损坏,树木、粮食、蔬菜等更是损失惨重。古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程度深,全县有重点贫困村157个,绝对贫困人口达10.5万人,低收入人口达21万人,2007年全县人均GDP 4675元,仅为全省的39.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23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2,大概也抵不上大城市小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
带领我们考察的县民政局局长刘义勇是一个沉静的男子汉,他对全县贫苦百姓、受灾村民的情况相当熟悉。和他走在一起,能清晰感觉到他沉重内心上的强烈责任感。在古蔺泥泞的山乡小道上,他给我们介绍了灾情,也介绍了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涌现出的那许许多多动人故事。灾害发生后,他们组织全体干部对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排查,妥善安置灾民。广泛动员乡镇、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对辖区内受灾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包保责任制,全面保障其生活、照明、取暖等需要。通过原房加固、就近借房、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妥善解决了2127名房屋受损群众的居住问题;针对大面积停电的状况,组织近百台柴油发电机送往灾区,帮助群众打米磨面,紧急调运大米50吨,无偿送至受灾户,切实解决了群众吃饭问题;紧急调供燃煤1000吨、煤油40吨、蜡烛55万支,有效解决了群众取暖照明问题;购买棉被2500床、棉衣3000件、棉鞋3000双,动用储备绒衣裤430套、胶鞋1300双,全部运往灾区,及时解决了群众保暖御寒问题。民政金融、财政、劳动保障、林业等部门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人员进村入户,约时定点,提前发放优抚金、养老金、低保金及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组织邻里之间相互调剂生活应急物资,切实增强群众抗灾自救能力。社会的慈善捐助那时也搞起来了,全县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捐款近50万元;社会各界和百姓捐赠了价值258万元的物资和12万元的现金。尽管不是很多,但仍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古蔺人民慈爱之心的强劲跳动。
党和政府对这个革命老区也是十分关切的,国家民政部、省委省政府都有领导同志深入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救灾。
我们看到古蔺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着。在一座大山的山脚下,一个由当地部队援建的灾民新村正在建设。当地百姓对这支部队的作风赞不绝口。田地里,村民都在埋头苦干,分分秒秒都不肯耽搁地恢复生产。我们感到高兴。
我们也看到,这里的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古蔺的困难户原本就不少,一些已经脱贫的农户,由于这场灾害又迅速返贫。县里没有为灾民建新房的资金、实力。连每个倒房户补贴6000元的资金也还没有完全筹集齐。而像我们刚刚看到的那户人家,那住茅草房,并已经倒塌、已经严重损坏的三口之家,家里连100元的存款也没有。补贴他一家6000元,他能把茅草房恢复起来吗?这里,像他们一家一样困难,甚至比他们还困难的家庭还为数不少啊!我们又感到了沉重。
不能再让他们住茅草房,一定要让他们住到新的坚固的房子里面。
省慈善会的崔卫副主任正与当地的领导同志在那间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和瘫在地上的那堆黄土前研究,“慈善”怎样帮助这些倒房户重建一个新家。
我注意到崔卫的双眉一直紧蹙。在考察了护家庄的受损户后,我们又去了德耀镇,走进凤元村四组10号的一排房子。这排房子没有倒塌,可房子太老了,被这场灾破坏后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房屋的主人已经临时住到亲戚家了。暗淡凄凉的小屋里,只有一只小猫正跳上跳下地找寻可以扑获的食物。小猫儿什么也没有找的,是不是老鼠也迁移了?
崔卫依旧双眉紧蹙地仔细观察,细心听村民和干部的介绍,琢磨着慈善组织应该怎样更好地帮助这里受灾的村民,怎样把百姓的捐款更好地用于灾民重建家园。
崔卫原来是省民政厅的一名科级干部,组建慈善办公室的时候被大家推选为副主任。四川省慈善办无论领导还是干部都是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他们曾向社会公开招考招募三名慈善办的工作人员,结果三千人报名考试。三名“状元”现在已经在慈善办发挥作用。比起其它一些省份,四川省慈善总会、慈善办的这些同志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可能会大许多,可他们对慈善事业都有着非常执著的追求,都非常热爱慈善这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相信他们的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
我想,我可能很快还会去四川,到四川灾区去。看一看他们在那里辛勤劳动、艰苦付出的成果。